跳至內容

中國共產黨閩浙贛省委員會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國共產黨閩浙贛省委員會,簡稱中共閩浙贛省委,歷史上曾兩次成立,分別存在於第一次國共內戰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是中國共產黨在江西福建浙江邊境一帶的地方機構。

第一次成立

成立背景

中共贛東北特委

1926年至1927年間,在北伐戰爭第一次國共合作的背景下,江西各縣紛紛建立中共黨支部。國共合作破裂後,中共發動南昌起義,江西各地中共組織紛紛效法。1927年11月,為領導弋橫起義,中共弋陽橫峰貴溪上饒鉛山五縣縣委在弋陽窖頭村(今屬漆工鎮)召開窖頭會議,成立五縣黨委會,由方志敏擔任書記。弋橫起義失敗後,方志敏等人組建了江西紅軍第五團(後改為獨立第一團)[1]。1929年2月,各縣委在此基礎上建立中共信江特委,任命唐在剛為特委書記[註 1]。中原大戰爆發後,方志敏趁國民政府後方空虛,率軍佔領景德鎮,1929年10月建立信江蘇維埃政府,方志敏任主席,並在中共中央指示下於1930年7月將信江特委改組為贛東北特委。1930年8月,信江蘇區改稱贛東北革命委員會,方志敏繼續擔任主席,9月,贛東北特委將黨、組織合併為贛東北行動委員會,不久取消行委建制。[2]

閩北革命根據地

1927年7月底,在中共中央秘書陳昭禮等人的指導下,徐履峻等人在福建省北部的崇安縣大布村(今屬武夷山市武夷街道)召開會議,建立中共崇安特別支部,徐任特支書記。12月,中共福建臨時省委將特支改組為崇安縣委。[3]

1928年底至1929年初,中共崇安縣委發動兩次上梅暴動,並建立閩北紅軍獨立團。1929年7月,閩北獨立團歸贛東北特委領導。1930年5月,崇安縣革命委員會成立,管轄包括江西上饒、鉛山邊區在內的部分閩北地區。[1]

沿革

1931年1月,中共贛東北省委成立。11月,贛東北革命委員會改為贛東北蘇維埃政府,方志敏繼續擔任主席。1932年,贛東北地區歷經四次反圍剿戰爭,期間有兩次進入閩北作戰,戰後,安徽浙江邊區亦相繼建立鄉村蘇維埃政府。1932年12月,贛東北省委改組為中共閩浙贛省委,贛東北蘇區亦改稱閩浙贛蘇維埃政府,書記由原贛東北省委書記萬永誠擔任,方志敏則繼續當選為蘇維埃政府主席。1933年春,建寧黎川泰寧金溪資溪光澤邵武和閩北蘇區全部單獨劃出建立閩贛省革命委員會,同時自閩浙贛省委內析出人員組建中共閩贛省委,省委書記由顧作霖擔任。[2]

其時,閩浙贛省委由中共中央總書記王明委任的中央特派員曾洪易話事,由於他積極執行王明的指令(中共稱為「左傾」機會主義),贛東北蘇區及後來的閩浙贛蘇區被國軍嚴重破壞。1934年1月,曾洪易調任中共福建省委書記,閩浙贛省委改組,由方志敏擔任省委書記。第五次反圍剿戰爭時,曾洪易和紅軍第七軍團(北上抗日先遣隊)北上閩浙贛蘇區,與在閩浙贛蘇區的軍隊合併為紅十軍團,由方志敏率領北上皖南。方志敏離開後,曾洪易留在閩浙贛省委擔任省委書記和軍區政委。隨後,曾洪易主張放棄閩浙贛革命根據地撤往閩北,引起省委其他幹部的不滿,省委遂召開會議將曾洪易解除職務。[4]

改組與解散

1935年2月,紅十軍團在懷玉山之戰中大敗,方志敏被俘,閩浙贛蘇區實際上消亡[5]國民政府下令加緊清剿南方的共產黨游擊隊,由關英主持工作的閩浙贛省委北上到浙江邊境及皖南地區,省委機關駐開化縣。1936年4月,閩浙贛省委召開會議,決議改組為皖浙贛省委員會,關英續任書記。1937年2月,皖浙贛省委已經實際上解散。[6]

第二次成立

閩浙贛特別委員會

1935年1月,劃歸閩贛省委的閩北蘇區與省委失去聯繫,閩北游擊區領導人黃道閩東遊擊區領導人葉飛等人決定重組閩贛省委[7][註 2]。1938年1月,南方國共合作局面全面形成,閩贛省委改組為閩浙贛特委,下轄的紅軍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北上參加抗日戰爭。5月,中共中央長江局決定將閩浙贛特委與閩東特委合併,8月兩機構在崇安縣正式聯合組建中共福建省委[8][9]:16

中共閩浙贛區委

1946年11月至1947年1月,中共福建省委黨員代表大會在南平縣召開,根據劉少奇「向閩浙贛各省、向皖南發展」的指示,中共福建省委改稱中共閩浙贛區委,原福建省委書記曾鏡冰繼續擔任閩浙贛區委書記,區委根據中共七大通過的黨章將下屬的各地特別委員會改組為地方委員會。會後,閩浙贛省委書記曾鏡冰赴上海中共中央華東局匯報工作。[8]

1947年3月,中共中央和華中局分别致電區委,要求閩浙贛邊區開展游擊戰爭。曾鏡冰返回福建後,向下轄的各地地委發起動員,4月即赴古田發動「澄洋暴動」,建立了閩浙贛邊區的第一支成建制的游擊隊武裝「閩浙贛游擊縱隊」。同時,黃國璋羅迎祥閩中地委領導人將手上的武裝整編為閩中游擊縱隊,閩浙邊區的松溪周寧縣以及閩東地區的閩東地委也相繼組建了各自的游擊隊武裝。[9]:147

1947年5月,浙南特委和在浙西南的處屬特委歸閩浙贛區黨委領導。[10]:351

中共閩浙贛省委

1947年9月,中共閩浙贛區委改稱閩浙贛省委[註 3],下轄閩北、閩東、閩南、閩西北及浙南等地的地委。閩浙贛省委亦有向中、皖南、香港台灣等地發展黨員[10]:378, 392。同時,閩浙贛省委發展了城市工作部組織[10]:612,由省委城工部(源自中共閩江工委)統一領導。1948年春,城工部事件發生,導致大量地下黨員被秘密處死,省委亦切斷了與城工部黨員的聯繫(直到1956年,中共才宣佈為城工部事件平反,承認城工部是「黨的組織」)。[10]:439-443

1948年12月,中共中央指示閩浙贛游擊縱隊改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序列,以配合解放軍南下福建。接到指示後,游擊縱隊主力700多人在南平後溪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閩浙贛人民游擊縱隊,曾鏡冰擔任司令兼政委。1949年1月31日,閩浙贛游擊縱隊和閩浙贛省委機關開始「挺進贛東北」,3月,閩浙贛省委機關及軍隊主力成功遷到資溪縣[12]

1949年5月,閩浙贛游擊縱隊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貴溪縣會師,8月,在蘇州成立的中共福建省委、在山西成立的負責接管福建工作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長江支隊和閩浙贛省委在建甌縣會師,後二者併入中共福建省委,並於24日在福州建立福建省人民政府,閩浙贛省委歷史結束。[13]

註釋

  1. ^ 未到職前由方志敏代任書記
  2. ^ 閩東特委其時歸屬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領導,後由於閩東特委書記葉飛與閩浙邊領導人劉英產生分歧,導致葉飛險些被劉英逮捕處決,閩東特委遂脫離閩浙邊省委,改屬閩贛省委,這件事也導致了閩浙邊游擊區的消亡。但閩東、閩北兩片游擊區仍被國民政府分割,無法聯絡,實際上仍處於各自獨立行動的狀態。
  3. ^ 此處有爭議,1947年5月浙南特委來屬時,中共中央華東局所批電文稱其為「省委」,在此前後「省委」「區黨委」一直在交叉使用。[11]

參考文獻

  1. ^ 1.0 1.1 澎湃新聞.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 2021-06-16 [2022-05-17]. 
  2. ^ 2.0 2.1 堅毅. 闽浙赣省委历史沿革. 江西老區建設. 1987年, (05期): 41. ISSN 1005-7544. 
  3. ^ 闽北革命的策源地——上梅暴动. 搜狐網. 2021-09-10 [2022-05-17] (中文(中國大陸)). [失效連結]
  4. ^ 陳立明. 曾洪易变节后的行踪和结局. 江西社會科學 (江西社會科學院). 2000年, (02期): 56-60. ISSN 1004-518X. 
  5. ^ 《粟裕傳》編寫組. 粟裕传 第三版. 北京: 當代中國出版社. 2012: 60. ISBN 978-7-80092-921-2. 
  6. ^ 中國中共黨史學會. 中国共产党历史系列辞典. 中共黨史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 2019年. 
  7. ^ 党史上的两个闽赣省委. 人民網. [2022-05-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17). 
  8. ^ 8.0 8.1 谷桂秀. 论闽北在闽浙赣边区革命历史上的地位. 福建黨史月刊. 2016年, (10期): 54-58. ISSN 1006-2254. 
  9. ^ 9.0 9.1 福建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福建省志·共产党志.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9年11月. ISBN 7-5004-2626-7. 
  10. ^ 10.0 10.1 10.2 10.3 鄭錦華等. 中共闽浙赣边区史. 福建省: 廈門大學出版社. 1993年. ISBN 7561508468. 
  11. ^ 鄭復龍. 也谈闽浙赣省委称谓问题. 福建黨史月刊: 42-44. ISSN 1006-2254. 
  12. ^ 張傳春. 试述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挺进江西. 福建黨史通訊. 1986年, (06期). ISSN 1006-2254. 
  13. ^ 郭天印. 长江支队:1949南下全景纪实. 中國: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8年: 81. ISBN 9787203101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