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嚴寶瑜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嚴寶瑜
性別
出生1923年9月12日
 中華民國江蘇省江陰縣
逝世2020年7月1日(2020歲—07—01)(96歲)
 中國北京市
語言中文、德文
母校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職業學者教授、翻譯家
政黨中國共產黨
配偶吳瓊瑂

嚴寶瑜(1923年9月12日—2020年7月1日),江蘇江陰人,中國德國古典文學古典音樂專家,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

生平

1923年生於江蘇省江陰縣文林鎮河塘橋[1],先後就讀於河塘橋小學、南菁中學。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軍全面侵華,嚴寶瑜流亡上海,轉道香港重慶投奔姑母,就讀於合川國立第二中學[2]。1942年考入重慶青木關國立音樂院,學習理論作曲。後通過選拔考試,赴雲南為駐昆明美軍做翻譯,後期在龍雲的參謀處做筆譯工作[3]。1944年秋考入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外文系,師從楊業治[4],加入「高聲唱歌詠隊」,擔任副總幹事[5]。1945年3月,在校加入民主青年同盟,同年冬參加「一二·一」學生運動,為運動中的遇難烈士寫下《送葬曲》[6]

1946年至1948年,在清華大學外文系學習,畢業後留校任教。1948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時加入新民主主義文化建設協會,1949年還擔任清華大學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籌備委員[7]1952年院系調整後,轉入北京大學西語系工作,歷任助教、講師、教授、系副主任。1954年至1958年,在德國萊比錫大學留學,師從德國文學及音樂史家漢斯·邁耶文化大革命期間受到衝擊[8]

1983年至1984年,獲歌德獎學金,在東德魏瑪德國古典文學研究所擔任訪問學者。1986年秋負責籌建北京大學藝術教研室。1988年至1990年,獲聘西德巴伐利亞州拜羅伊特大學客座教授,開設中德比較文學課程。1988年11月16日,獲東德政府高等和專科教育部頒發的「格林兄弟獎」,表彰其在研究和傳播德語語言文學所做出的傑出貢獻。嚴寶瑜是繼馮至之後榮獲該獎的第2名中國籍學者[9]。回國後,他將這些獎金全部捐給北京大學藝術教研室。曾任中國德語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歌德協會名譽會長、教育部素質教育委員會委員等職。1991年11月離休,但仍堅持義務授課。曾任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跨文化研究員客座教授[10]

2020年7月1日凌晨在北京逝世,終年96歲[11]

研究

主要學術興趣為德國古典文學古典音樂,對歌德席勒以及萊辛等名人有深入研究[12]。嚴寶瑜也是中國音樂教育領域較早傳播貝多芬音樂的學者之一[13]

著作

主要論文
  • 嚴寶瑜. 贝多芬在中国的接受史初探. 音樂研究. 2007, (3): 43-55. doi:10.3969/j.issn.0512-7939.2007.03.006. 
  • 嚴寶瑜. 对《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修改意见. 人民音樂. 2003, (10): 42-45. doi:10.3969/j.issn.0447-6573.2003.10.015. 
  • 嚴寶瑜. 悼念瞿维同志. 人民音樂. 2002, (9): 22-25. ISSN 0447-6573. 
  • 嚴寶瑜. 马勒《大地之歌》德文歌词汉译以及与原唐诗的比较. 中央音樂學院學報. 2000, (3): 19-27. 
  • 嚴寶瑜. 是“世纪末情绪”还是唐诗意境? 谈马勒《大地之歌》的音乐内涵. 音樂研究. 2000, (2): 17-23. ISSN 0512-7939. 
  • 嚴寶瑜. 大学生和交响音乐. 音樂研究. 1999, (1): 6-15. ISSN 0512-7939. 
  • 嚴寶瑜. 评西方现代主义文艺和后现代主义文艺. 高校理論戰線. 1996, (7): 35-39. 
  • 嚴寶瑜. “我是不可教的”——汉斯·迈耶访问记. 文藝理論與批評. 1994, (6): 125-130. ISSN 1002-9583. 
  • 嚴寶瑜. 历久不衰的瓦格纳歌剧——拜罗伊特歌剧节见闻. 音樂研究. 1992, (4): 77-88. ISSN 0512-7939. 
  • 嚴寶瑜. 歌德为什么不接受贝多芬?读罗曼·罗兰《歌德与贝多芬》受到的启示. 讀書. 1984, (1): 54-61. ISSN 0257-0270. 
  • 嚴寶瑜. 席勒的《欢乐颂》和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合唱乐章. 人民音樂. 1979, (8): 36-39. ISSN 0447-6573. 
獨著
  • 嚴寶瑜. 爱乐交道·人生必由之路. 京師愛樂叢書.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6. ISBN 9787303211166. 
翻譯

參考資料

  1. ^ 史芳芳. 峥嵘岁月,音乐人生——访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严宝瑜. 音樂創作. 2012, (1): 110–111. ISSN 0513-2436. 
  2. ^ 劉華東. 严宝瑜:琴心剑胆,心忧家国. 北京大學新聞網. 2016-04-05 [2020-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04). 
  3. ^ 萬明坤; 湯衛城 (編). 旅德追忆·二十世纪几代中国留德学者回忆录. 商務印書館. 2000. ISBN 9787100031790. 
  4. ^ 以歌德和贝多芬的精神不懈奋斗——北京大学德语系严宝瑜教授访谈. 國外文學. 2007, (2): 18–22. doi:10.3969/j.issn.1002-5014.2007.02.002. 
  5. ^ 王晶晶. 严宝瑜把音乐当救亡武器. 環球人物. 2015, (26): 68–70. ISSN 1673-6176. 
  6. ^ 岳懷讓. 德国文学专家严宝瑜逝世,曾在一二·一运动中写下《送葬歌》. 澎湃新聞. 2020-07-02 [2020-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05). 
  7. ^ 清華大學校史研究室 (編). 清华革命先驱·上册.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4: 285. ISBN 7302082162. 
  8. ^ 老照片. 山東畫報出版社. 2005: 20. ISBN 9787807131748. 
  9. ^ 宋繼朝 (編). 中国年鉴·1989. 中國年鑑社. : 577-578. 
  10. ^ 国内客座教授.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 2009-02-20 [2020-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05). 
  11. ^ 严宝瑜先生讣告.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 2020-07-03 [2020-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04). 
  12. ^ 陳洪捷. 北大严宝瑜:我的古典音乐启蒙人. 中國科學報. 2020-07-04 [2020-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2). 
  13. ^ 劉彥佐. 严宝瑜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 音樂天地. 2008, (2): 34–36. ISSN 1003-4218.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