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東風水庫 (習水)

座標28°17′36″N 106°11′39″E / 28.2934°N 106.1942°E / 28.2934; 106.1942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東風水庫
代碼BFA66701473
水庫位置貴州省遵義市習水縣
座標28°17′36″N 106°11′39″E / 28.2934°N 106.1942°E / 28.2934; 106.1942
集水面積47平方千米
正常庫容988萬立方米
竣工時間1973年

東風水庫是中國貴州省遵義市習水縣境內的一座水庫,位於赤水河上,建於1973年。水庫正常庫容為988萬立方米,集雨面積為47平方千米,海拔為1127米。[1]

地理環境

區位

東風水庫是全省8座三萬畝以上灌溉工程之一,原名下漓河水庫,1967年更名為現名。位於縣城西南4.5公里的城關鎮官坪村,馬合公路4公里處分道,經500米單行汽車道抵達庫區。[2]

水庫大壩建築在下漓河中游。壩址以上集雨面積46.6平方公里,分水嶺海拔高1250米,至1300米,壩址河床處1090米,集雨面積區年平均降雨量1102毫米,年來水量2294.8 萬立方米,基流最枯0.15立方米/秒,最大洪水量200立方米/秒。灌溉區域為隆興、回龍、土城3個區的13個鄉,160個村,1079個村民組。[2]

歷史沿革[2]

該工程於1953年由遵義專員公署勘查隊開始勘測設計,1958年11月10日,隆興區下漓河水庫工程指揮部成立,是月14日率1200民工,破土興建,歷經兩次下馬三次動工,於1973年11月,大壩樞紐全面峻工。1974年春主要干、支渠基本建成,1975年正式投入使用。水庫庫容1250萬立方米,有效庫容1038萬立方米,設計灌概面積32000畝,有效灌溉面積27000畝。大壩為變園心半徑砌石單拱壩,最大壩高46.7米,底厚10.5米,頂厚2米頂弦長82米,弧長101.5米,最大中心角131°53』,最小中心角48°46』,壩厚高比0.22米,壩弦高比1.76米,底層平均半徑16.8米,頂層平均半徑43.9米。旁側式溢洪道建於壩左,全長76米,過水斷面15米,水深2.8米。放水涵管安置壩軸線右側1096米,高程處,管長9.6米,內徑1200毫米,管厚8毫米,用1200毫米蝴蝶閥啟閉。

渠系工程有主幹渠1條,長1.12公里,比降1:1000,過水流量4立方米/秒,用石料砌堤,水泥沙漿勾縫踩底;幹渠兩條,隆興幹渠全長39.86公里,其中短形石渠38.36公里;土渠 1.5公里,過水流量2立方米/秒;回龍幹渠,全長37.29公里,屬矩形石渠,過水流量2立方米/秒,支渠16條,71.71 公里;斗渠63條,長104.64公里。渠道建築物有石拱渡槽4座,長128米;圬工連拱槽3座,長130米;鋼筋薄殼渡槽4座,長180米;鑄鐵承插式倒虹管14座,長7670.7米;隧洞 24座,長2902.5米。建有壩後式電站1座,裝機容量500千瓦,10千伏輸電杆線兩條,長20公里,電力提灌11站台,裝機484千瓦。管理所建築面積1760平方米。

1978年3月,經批准進行配套基本建設,隆興區抽調民工1400餘人投入施工,至1981年共完成渠道防滲加固46.84公里,支渠30.7公里,新建管理房2棟300平方米,通訊線路 兩條30公里,氣象觀測站1座。3年中完成投資額117.65萬元。1984年12月遵義地區水電局勘測設計院,又對東風水庫補配套進行勘測設計上報。1986年9月,省水利廳,遵義地區水電局領導及技術人員一行28人,赴現場審定,批准總投資266萬元,後增到517.54萬元。是年10月,縣人民政府成立了東風水庫補配套工程領導小組,下設工程指揮部負責施工管理。整個建設計劃1992年底實現。至1990年底已使用投資334萬元,完成混凝土與料石勾縫防滲總幹渠1條,長1.14公里,幹渠2條61.3公里,支渠6條,26.73公里,斗渠4條;完成倒虹管兩座,遂洞1座,人行橋1座,電灌站6站,通訊線路1條,生活設施860平方米。

東風水庫的建設,跨越了32個年頭,國家總投資741.65萬元,群眾自籌資133.43萬元。歷經赤水、習水兩縣人民政府管轄和8次勘測設計,5次興師,終成大業。

參考文獻

  1. ^ 中国大中型水库基本特征数据库. 中國生物多樣性信息系統內陸水體生物學分部. [2012-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02). 
  2. ^ 2.0 2.1 2.2 習水縣誌編纂委員會. 习水县志 第四冊. 送審稿.農業經濟體制/水利/農機/種植業/林業/養殖業/鄉鎮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