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東絨線胡同

座標39°54′11″N 116°22′49″E / 39.90296°N 116.38017°E / 39.90296; 116.38017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东绒线胡同
DONGRONGXIAN HUTONG
從東絨線胡同東望國家大劇院
地點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西城區
附近主要建築物北京市西城區長安小學
中央保密委員會辦公室暨國家保密局
起點北新華街
終點石碑胡同兵部窪胡同

39°54′11″N 116°22′49″E / 39.90296°N 116.38017°E / 39.90296; 116.38017 東絨線胡同是位於中國北京市西城區中部的一條胡同,現已拓寬為道路。

簡介

東絨線胡同位於西長安街以南,為東西走向。在國家大劇院興建之前,東絨線胡同東到人大會堂西路,西到北新華街,全長643米,平均寬度9米。2007年竣工的國家大劇院佔據了東絨線胡同東段,東絨線胡同縮短為東到石碑胡同兵部窪胡同交口處,西到北新華街[1]

明朝因該胡同西口有木板橋,故得名「板橋」。東段清朝稱「張相公廟」,因同名廟宇而得名[1]朱一新《京師坊巷志稿》卷上記載:[2]

張相公廟

萬曆沈志[3]:「張老相公廟在大時雍坊。」紀昀《濼陽續錄》:「京師有張相公廟,士人或以為河神,然河神宜在沽水漷縣間,京師非所治也。余謂唐張守圭張仲武皆曾鎮平盧高適《燕歌行》,實為守圭作。一則曰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再則曰君不見邊庭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於守圭大有微詞。仲武則摧破奚寇,有捍禦保障之功。其露布今尚載《文苑英華》。以理推之,或士人立廟祀仲武,未可知也。」案:廟祀宋人張夏,碑記可征,紀說傅會,未足據也。毛奇齡《九懷詞》:「張十一郎官者,宋護堤侯張六五老相公也。名夏,邑之塢里人,初以父吳越刑部尚書,入宋歸命,遂由故任子起家,授工部郎中,既而海溢颶風發,錢塘蕭山堤總壞,相公充護堤使者,統捍江五指揮使,護海堤有功,封護堤侯,乃以護漕,當決河覆舟,旗丁繞河覓相公不得,翼日有大黿負屍浮於沙,巫者狂言相公已為神。」又紀氏筆記多寓言,今摭其徵實者,著於篇,余不取。

後來,該胡同東西兩段合併,統稱為「板橋」。1911年後併入絨線胡同。後來又將雙溝沿併入,使絨線胡同向東延伸到司法部。1965年,以北新華街為界,將絨線胡同分為東、西兩段,分別命名為西絨線胡同、東絨線胡同[1][4]

東絨線胡同北側有北京市西城區長安小學(北京市第二實驗小學長安校區),原名東絨線胡同小學,原是清朝右翼宗學舊址。右翼宗學原先在西單以北的小石虎胡同,清朝乾隆十九年(1754年)遷移至此處[1]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1.3 东绒线胡同. 東華流韻. 2009-07-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19). 
  2. ^ 朱一新,京師坊巷志稿,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
  3. ^ 明朝萬曆年間沈應文修撰的《順天府志》。
  4. ^ 旦其、於志強,石碑胡同 陽春白雪與市井生活的分界線,旅遊世界2014(9):104-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