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那霸潤
與那霸潤 | |
---|---|
愛知縣立大學准教授 | |
任期 2008年8月至今 | |
個人資料 | |
性別 | 男 |
出生 | 1979年11月(44—45歲) 日本神奈川縣 |
籍貫 | 日本東京 |
學歷
| |
經歷
| |
著作
|
與那霸潤(日語:與那覇 潤/よなは じゅん Yonawa Jun ,1979年 - ),是日本的歷史學家,琉球族,愛知縣立大學日本文化學部准教授。研究領域為日本近代史、日本現代史、東亞地域。學位為東京大學博士(2007年)。
理論
與那霸潤用一種較獨特的觀點反對所謂歷史的終結,認為是有歷史的終結,但不是西方那種版本、而是中國版本,且中國早在一千年前就做到。《中國化的日本:日中「文明衝突」千年史》(2011)書中評論,法蘭西斯·福山對歷史終結論的反省及其對「歷史的終結」的認識都太晚了,「歷史(人類的進步)早在過去就已終結了……早在一千年前的中國就已經出現了」:宋朝開始確立的社會體制,「不論在中國、還是在(日本以外的)世界,一直持續到今天」;在這種社會體制中,中央集權、經濟放任、科舉取士、身分自由……,是一種「可持續的集權體制」。
同時書中提出,中華文明與日本文明的不同只在五方面的些許對立。在中華文明:
- 權威與權力一致(皇帝是名義上的權威,也掌握實權)
- 政治與道德一體化(在儒家思想下,政治的正確性與道德的正確性一致)
- 人民地位一貫上升(科舉取士使平民百姓可以向社會上層流動)
- 由市場形成流動性(自給自足的農村社會解體,出現自由的工商業者)
- 人際關係網絡化(有利訊息流通)
在日本文明:
- 權威與權力分離(在古代,權威者如天皇,權力者如幕府將軍,各有其人;至今在政治、經濟領域,露面者不掌權,掌實權者居幕後)
- 政治與道德分離(協調利益是政治人物的主要任務,毋須向局外人講道德理念)
- 人民地位一貫低下(從古至今,有能者未必有權力地位;除了與那霸潤以外,日本誰也不覺得「知識分子地位低下」這事有問題)
- 農村模式靜止不變(區域社會牢不可破,抗拒自由競爭帶來的社會流動性)
- 人際關係共同體化(某個時點歸屬於某一個「集體」〔如企業〕的意識,優先於歸屬於家庭或宗族)
與那霸潤在書中認為,現代日本的原型在相當程度上從日本戰國時代就形成了,江戶時代是把那些特徵全部繼承、深化、定型的時代,明治維新沒有改變這些特徵,自由民主黨與民主黨「都是戰國大名的後裔」。戰國大名的使命不是統一天下,而是保衛領地、保護把自身安危「委託給上面」的民眾:戰國大名的城堡是「公共建築」,一旦大名之間發生戰爭,城堡是大名子民的避難所。至今,日本政治人物為自己的選區建設公共設施是理所當然的事,屬於社會共識。福島核災後,災民乖乖到「現代城堡」(小學、體育館之類)等待救援,井然有序,這其實是大名傳統的遺傳。
著作
- 《翻訳の政治學 近代東アジア世界の形成と日琉関係の変容》岩波書店、2009年
- 《帝國の殘影 兵士・小津安二郎の昭和史》NTT出版、2011年
- 《中國化する日本 日中「文明の衝突」一千年史》文藝春秋、2011年
- 《中國化的日本:日中「文明衝突」千年史》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
- 《日本人はなぜ存在するか》集英社國際、2013年
- 《史論の復権》新潮社、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