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宅文化遺址
上宅遺址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 |
地址 | 平谷縣韓莊鄉上宅村、大興莊鄉北埝頭村 |
分類 | 古遺址 |
時代 | 新石器時代 |
編號 | 8-0001-1-001 |
認定時間 | 2019年10月 |
上宅文化遺址位於北京市平谷區金海湖地區(原「韓莊鎮」)上宅村、大興莊鎮北埝頭村,北依燕山山脈南臨泃河[1],是新石器時代遺址。現闢為「上宅文化陳列館」。2019年10月7日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
簡介
1982年北京市文物局對北京市進行文物普查時發現上宅文化遺址,隨後在1985-1987年間經歷了五次發掘[1],出土大批新石器時代文物。這處文化被正式命名為「上宅文化」。遺址文化堆積分為8層[1],上層是商周至唐遼文化,中層和紅山文化接近,下層是新石器時代中早期文化。上宅遺址的絕對年代約為7500-6000年前[1]。上宅文化是北京地區至今發現的最早的、處在原始農業萌芽狀態中的新石器時代文化。[3][4]
考古發現
上宅遺址第5層出土的一組石磨盤和石磨棒上發現了來自橡子、粟、黍和一些塊莖類、雜草類植物的澱粉粒。這一發現體現了粟黍的加工,反映了該時期上宅先民的生業模式以採集與農業並重[5]。除了粟黍遺存外,該遺址還出土了豐富的石質和陶質的生產工具、陶質生活用具等[6]。
根據遺址剖面孢粉分析,第5文化層偏晚階段存在禾本科的農作物花粉,反映出該時期已經存在墾殖活動。先民可以在台地上種植作物,下河捕撈,上山採集狩獵,過着農耕、漁獵與採集相兼的生活。[7]
上宅文化陳列館
上宅文化陳列館位於金海湖北岸,是一座遺址類博物館,在上宅文化遺址的基礎上成立,1989年開放。[3]
上宅文化陳列館主體建築仿照新石器時代人類居住的關池穴式馬架子窩棚狀,建築面積達到1284平方米,分為上下兩層。一層展廳陳列「上宅文化」及周邊環境的考古成果,通過磨盤、斧、深腹罐、碗、杯等器物展現「上宅文化」。 陳列的上宅文化生產工具主要為打制、磨製、琢制的大型石器以及斧、網墜、石球、柳葉形石刀等細石器。陳列的上宅文化生活用具主要為陶器,包括深腹罐、圈足缽、碗、鳥首形鏤孔器等等。上宅文化的藝術品包括石雕小動物、陶塑豬頭等等飾品,其中的鳥首形陶柱表明上宅人已有「圖騰崇拜」的祭祀活動。二層是綜合廳,陳列平谷區出土、徵集的文物200多件,反映從商周時期到明清時期平谷人民的生產及生活情況。[3][4]
參考文獻
- ^ 1.0 1.1 1.2 1.3 呂, 楠寧; 王, 濤; 郁, 金城; 饒, 慧芸; 韓, 賓; 楊, 益民. 北京上宅遗址出土陶片的脂质分析与先民生计策略. SCIENTIA SINICA Terrae. 2023-08-01, 53 (8): 1808–1816. doi:10.1360/SSTe-2022-0145.
- ^ 国务院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中國政府網. 2019-10-16 [2019-1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16).
- ^ 3.0 3.1 3.2 上宅文化陈列馆,央视国际,2004年05月14日. [2014年1月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9月19日).
- ^ 4.0 4.1 五大文化之一——上宅文化遗址,新浪网,于2014-01-06查阅. [2014-0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16).
- ^ 楊曉燕; 鬱金城, 呂厚遠, 崔天興, 郭京寧, 刁現民, 孔昭宸, 劉長江, 葛全勝. 北京平谷上宅遗址磨盘磨棒功能分析: 来自植物淀粉粒的证据. 中國科學D輯: 地球科學. 2009, 39 (9): 1266 – 1273 [2024-02-14]. doi:10.1360/zd2009-39-9-126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2-14).
- ^ 鬱金城; 王武鈺,北京市文物研究所, 北京市平谷縣文物管理所. 北京平谷上宅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 文物. 1989, (8): 1–8, 16 [2024-02-14].
- ^ 周昆叔. 上宅新石器文化遗址环境考古. 中原文物. 2007, (2): 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