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運動
三一運動 | |
韓語名稱 | |
---|---|
諺文 | 삼일 운동 |
漢字 | 三一運動 |
文觀部式 | Samil Undong |
馬-賴式 | Samil Undong |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
三一運動(韓語:삼일운동/三一運動)又稱三一獨立運動(삼일독립운동/三一獨立運動)、三一萬歲運動(삼일만세운동/三一萬歲運動)等,是朝鮮日佔時期的韓國獨立運動,得名自其發起時間1919年3月1日;因發生於己未年,故又有己未獨立運動(기미독립운동/己未獨立運動)、己未運動(기미운동/己未運動)之稱。
1919年3月1日,韓國獨立人士在京城府(今首爾)塔谷公園宣讀《獨立宣言書》,向世界宣佈韓國的獨立,引發京城和其它多地民眾的大規模反日遊行示威。之後,三一運動的獨立浪潮席捲整個朝鮮半島,有200萬以上群眾參加了上千起反日示威和武裝起義。[1][2][3][4]
三一運動是韓國近現代史規模最大的全民反日救國運動,[5]對韓國獨立運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增強了朝鮮民族的凝聚力。由於三一運動的衝擊,日本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都對朝鮮作出讓步,被迫改為文治主義為主的懷柔政策。[6]三一運動促成了大韓民國臨時政府的成立。同時三一運動也是對中國人民的抗日鬥爭的鼓舞,[6]對五四運動起了催化的作用。[7][8]
為了紀念三一運動的自主獨立精神,鞏固民族團結,培養國民的愛國心,韓國政府在1949年制定並公佈了《國慶日法律》,將3月1日這一天定為全國性公休日「三一節」,並每年舉辦各種紀念活動。[9]
歷史背景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巴黎和會時,由於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提出十四點和平原則,其中包括反殖民的民族自決原則,鼓舞了當時在日本留學的韓國學生。
致力於韓國獨立的高宗,一直都被日本人視為眼中釘。1919年1月22日凌晨,高宗突感渾身不適,暴亡;死後,全身有紅斑,兩眼發赤,屍體很快腐爛。[1]日本當時駐朝鮮總督長谷川好道發訃告稱高宗因腦溢血病逝,並宣佈將在3月3日為他舉行「國葬」。高宗之死,在朝鮮半島掀起巨大波瀾,廣大民眾認為高宗是被日本人暗中投毒致死,全國各地群情激憤,紛紛醞釀大規模的抗議示威活動。當時的韓國宗教界領袖孫秉熙與工商企業界等33人聯合起草了一份《獨立宣言書》,要求國際社會給予韓國獨立;並決定於3月1日在塔洞公園舉行群眾大會,公開宣讀《獨立宣言書》,把國葬變成反日遊行大示威。[1]
經過
1919年3月1日,數萬名韓國民眾聚集到京城塔洞公園。學生代表宣讀完《獨立宣言書》後,群眾情緒激昂,高呼「獨立萬歲」等口號遊行到停放高宗靈柩的德壽宮。不斷有群眾加入到遊行示威的隊伍,到下午3時參加遊行示威的群眾已達30萬人。同一天,在朝鮮半島多地也同時爆發了示威活動。三一運動很快席捲整個朝鮮半島。從3月1日到5月31日的三個月期間,朝鮮半島有200萬以上群眾參加了上千起反日示威和武裝起義。[3][1]
三一運動遭到當時佔領朝鮮半島的日本人的武力鎮壓。日本增派6個營的兵力和400名憲兵去朝鮮半島鎮壓三一運動。根據日本官方縮小的統計數字,三一運動期間被殺害的韓國人數有近8,000人,1.6萬人受傷,數萬人被捕。[1]1919年底,三一運動最終被日本人鎮壓下去。
不過,三一運動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統治造成了衝擊。時任首相的原敬改變殖民政策,在朝推動內地延長主義,改倡日鮮同祖論。此外,新任朝鮮總督齋藤實廢止總督武官制及憲兵警察制等一系列懷柔政策:政治上,以「文化政治」取代過去的「武斷政治」;在經濟上,廢除了壓制韓國本民族資本發展的法令,允許韓國人開設公司,客觀上促進了韓國民族工業的發展;在教育上,1920年,初等學校改為六年制,1922年,修正朝鮮教育令,標榜「內鮮共學」;在文化上,日本政府也被迫推行「文治」,開始准許一些韓文報刊的發行。《獨立新聞》、《自由》、《晨鐘》等韓文報刊大都以宣傳民主、救亡啟蒙為己任,這些自治運動為進一步推動韓國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礎。[6]
後續及影響
三一運動被日本人鎮壓後,韓國獨立人士紛紛流亡中國或蘇聯遠東地區繼續從事獨立復國運動。七個臨時性的韓國政府先後成立,其中1919年4月13日在上海霞飛路(今上海淮海中路321號)成立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的影響最為深遠。臨時政府選舉在美國的李承晚為總統(金九後來長期擔任臨時政府主席),並派代表參加巴黎和會控訴日本吞併朝鮮的罪行,要求巴黎和會作出恢復朝鮮獨立的決定。[1]
與此同時,三一運動和同年在中國爆發的五四運動時間僅隔兩個月,兩者相互呼應,有着相似的國際、國內背景、運動過程、運動結果。[7][10] 1919年3月1日韓國爆發的三一運動受到當時中國各界密切關注。有學者認為三一運動「加速了中國人民對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本質的認識」,在「反帝救亡」方式上給中國人民以啟迪,[11]成為五四運動的催化劑和行為的楷模。[7][8]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 ^ 1.0 1.1 1.2 1.3 1.4 1.5 1919年朝鮮三一起義 200萬人參加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中國網
- ^ 韓國三一運動91周年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環球網
- ^ 3.0 3.1 三一運動與五四運動背景簡析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論文摘編《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年第0期
- ^ 朝鮮現代史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辭海
- ^ 淺談三一運動時期朝鮮工人階級的狀況及其在運動中的作用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宋禎煥,《社會科學戰線》1991年02期
- ^ 6.0 6.1 6.2 淺議韓國「三一」獨立運動的歷史意義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博才網
- ^ 7.0 7.1 7.2 淺析朝鮮三一運動與中國五四運動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世紀橋》
- ^ 8.0 8.1 《新編五四運動史》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 ^ 【韓國國慶節】三一節的由來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滬江韓語
- ^ 試論朝鮮三一運動與中國五四運動的關係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期刊網
- ^ 朝鮮三一運動對中國五四運動的影響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