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注音符號
灰底不用於國語官方注音;每格次行爲萬國音標
聲母
發音
方式
塞音 擦音
全清 次清 全濁 次濁
重脣
/p/

/pʰ/

/b/

/m/

/β/
輕脣
/f/

/v/
舌尖
/t/

/tʰ/

/d/

/n/

/ɫ˭~ɫʰ/

/l/
軟齶
/k/

/kʰ/

/ɡ/

/ŋ/

/x/

/ɣ/
脣軟齶
/kʷ/

/kʷʰ/

/ʔ/

/h/

/ɦ/
舌冠
/tɕ/

/tɕʰ/

/dʑ/

/ɲ~ȵ/

/ɕ/

/ʑ/
翹舌
/tʂ/

/tʂʰ/

/dʐ/

/ʂ/

/ɻ~ʐ/
平舌
/ts/

/tsʰ/

/dz/

/s/

/z/
介母、高元音
部位
普通
/i~j/

/y~ɥ/

/ɨ/

/ɯ/

/u~w/
鼻化
/ĩ/

/ũ/
韻母
單韻
/a/

/ã/

/ɐ/

/o/

/ɔ/

/ɔ̃/
複韻
/ai/

/ei/

/au/

/ou/
鼻韻
/m̩/

/am/

/ɔm/

/n̩/

/an/

/ɔn/

/ŋ̩/

/aŋ/

/ɔŋ/
韻尾
/p̚/

/t̚/

/k̚/

/ʔ̚/
其他
聲調
官話 ˉ ˊ ˇ ˋ ˙
客閩 ˪ ˫

)是傳統注音符號中僅有的三個可兼作聲母韻母元音使用的符號之一,也有劃歸韻母者。這三個符號因此又稱「介音」。字形取自「」字,發音亦同國語的「一」字。

「ㄧ」的發音會根據位置不同,作韻母元音時發為閉前不圓唇元音/i/,有時也可能發為次閉次前不圓唇元音/ɪ/;作聲母時,除了上述發音外,還可能弱化為輔音,發為硬顎近音/j/。

漢語拼音威妥瑪拼音通用拼音中,作韻母時寫作〔i〕;作聲母時寫作〔y〕,如「有」〔you〕;但若「ㄧ」也是該字的唯一元音,即「ㄧ」用作聲母兼韻母元音,則寫作〔yi〕,如「音」〔yin〕。而在臺羅拼音中,則全部寫為〔i〕。在粵拼中,作韻母時寫作〔i〕;作聲母時寫作〔j〕(如「有」〔jau〕);作聲母兼韻母元音時,則寫作〔ji〕(如「煙」〔jin〕)。在馬祖話中只作韻母,馬拼寫作〔i〕。

字形

ㄧ的基本寫法
ㄧ橫排時可這樣寫

依照注音符號的原來規定,若書寫文字採用直排,「ㄧ」會寫成一橫,即「」。若書寫文字採用橫排,依規範「ㄧ」會寫成一豎,即「」。但實際應用上,在臺灣地區,不管直排、橫排也寫成一橫的例子相當普遍,在2000發佈的《國語注音符號手冊》中,不管橫排直排,也以寫成一橫的作基本形體,只是註上了「橫式注音時,也可寫成『』」這說明。在大陸地區,則因爲長年習慣橫排,以致這符號普遍都只寫成一豎。

在有些字體中(如微軟正黑體文泉驛正黑新細明體等),這個符號只顯示為一橫,而有些字體(如中易宋體)只顯示為一豎。在微軟雅黑字體中,常規字型顯示為一豎,但粗體時顯示為一橫。有些字體則視符橫排還是豎排而變化,橫排時顯示爲一豎,豎排時顯示爲一橫。

相關變體

ㆪ的基本寫法
ㆪ橫排時可這樣寫

注音符號的擴充版本閏音符號中,增加了「ㄧ」的鼻化音,寫作「」,寫法爲「」上方添加「~」號。方音注音符號改爲在「」的右旁加兩點「」。而臺灣方音符號則寫作「ㆪ」(),寫法為「」的最末筆收個圓並突出。跟上述橫豎排規定相同,文字橫排時可寫作「」形。它的發音為鼻化閉前不圓唇元音/ĩ/,在臺羅拼音中寫為〔inn〕。

臺灣方音符號規定,若一個包含「ㄧ」的鼻化韻母具有多個母音,則「ㄧ」不用寫為「ㆪ」,僅最後一個母音需要寫為鼻化方音符號,對應的臺羅拼音也是如此,只在末字後加〔nn〕。例如「羊」的臺灣話白讀音為/ʔĩũ˨˦/,/ĩ/跟/ũ/都為鼻化母音,但是寫時只寫為「ㄧㆫˊ」〔iunn〕,「ㄧ」不需要寫為「ㆪ」,拼音不用寫為〔innunn〕。另外若是前接的聲母本身就是鼻音聲母(),則所有鼻化韻母都直接寫成非鼻化版本,對應的臺羅拼音也是如此;例如「貓」的臺灣話為/nɪ̃ɑ̃ʊ̃˦˦/,後面的「ㄧ」、「ㄠ」都是鼻化母音,但是因為前面的「ㄋ」為鼻音聲母,所以「貓」的臺灣話注音寫為「ㄋㄧㄠ」即可,後面的「ㄧ」跟「ㄠ」不需要寫成鼻音版本,對應的臺羅拼音也是如此,寫為〔niau〕而非〔niaunn〕。

編碼與拼音

  • 「ㄧ」直排時橫寫作「」,橫排時豎寫作「」,但不另外編碼,由實作的字型自行區別橫豎寫時的呈現方式;可是「ㆪ」的橫豎寫在Unicode中卻被分為兩個編碼。
  • 以下漢語拼音包含擴充版本閩南方言拼音方案
字元 圖檔 編碼 國際音標 漢語拼音 威妥瑪拼音 臺羅拼音 通用拼音 粵拼 馬拼 拉丁苗文
Unicode Big5 GB 2312

U+3127 A3B8 A8E7 j y y i y j
i i i i i i i i
ɪ i i i i i
未收錄 未收錄 未收錄 ĩ ni inn iⁿ
ㄧ: 未收錄 未收錄 未收錄
U+31AA 未收錄 未收錄
U+31B3 未收錄 未收錄

參考資料

  • 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注音符號總表》,北平: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1932年4月。
  • 廣東省人民政府文敎廳:《廣州音農民速成識字課本》,廣州:華南人民出版社,1952年8月。
  • 廣東省人民政府文敎廳:《廣州音職工速成識字課本》,廣州:華南人民出版社,1952年11月。
  • 中國文字改革硏究委員會祕書處拼音方案工作組:《全國主要方言區方音對照表》,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12月。
  • 吳守禮:《國臺對照活用辭典》,臺北:遠流,2000年8月。
  •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國語注音符號手冊》,臺北:教育部,2000年11月。
  • 中華民國連江縣政府:《馬祖閩東(福州)話日常生活常用詞彙編輯說明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連江:連江縣政府,2009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