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德國/優良條目/存檔
優良條目存檔: |
---|
(現由機器人創建每月存檔。過往存檔請參見存檔頁) |
2006年9月12日 |
2006年9月24日 |
2006年11月14日 |
2006年11月17日 |
2007年2月4日 |
2007年2月22日 |
2007年4月9日 |
2007年5月29日 |
2007年7月12日 |
2007年8月1日費利克斯·馮·盧克納爾伯爵(Felix Graf von Luckner,1881年6月9日-1966年4月13日),德國貴族、海軍軍官、作家。是一位以綽號「海上幽靈」而聞名的航海家——他的全體船員被稱作「皇帝的海盜」——從1916年到1917年,他曾指揮SMS 海鷹號帆船襲擊了大量敵方商船。盧克納爾伯爵於1881年6月9日出生在德國城市德累斯頓,於1966年4月13日在瑞典城市馬爾默離世。盧克納爾在每場勝利的戰爭中,都竭力避免雙方人員的任何傷亡,這使得他成為了一個英雄,同時被戰爭雙方譽為一個神話。盧克納爾在率領海鷹號的8個月內,共擊沉14艘敵船,俘獲462名敵人,其中1人在作戰中死亡,而他的部下則無一傷亡。 |
2007年8月22日 |
2007年12月19日 |
2008年2月19日 |
2008年2月19日 |
2008年8月16日 |
2008年11月5日慕尼黑奧林匹克體育場位於德國慕尼黑奧林匹克公園的中心,於1969年動工興建,造價為1.7億馬克,是1972年德國慕尼黑夏季奧運會的主體育場,以頗具革命性的帳篷式屋頂結構聞名。體育場作為德國的國家體育場,能夠舉辦大部分的國際體育賽事。這裡也曾舉辦過1974年世界盃足球賽和1988年歐洲足球錦標賽的決賽,以及3屆歐洲冠軍聯賽的決賽,分別是1979年的諾丁漢森林對陣馬爾默,1993年的馬賽對陣AC米蘭和1997年的多特蒙德對陣尤文圖斯。從1972年起至2005年,慕尼黑奧林匹克體育場作為德國球隊拜仁慕尼黑的主場使用,被中斷多年的慕尼黑1860也在1994年遷入。這兩個慕尼黑的同城俱樂部在之後都搬進了新建的慕尼黑安聯球場。 |
2010年2月4日 |
2011年7月1日 |
2011年7月21日 |
2013年5月12日梅明根機場是位於德國外阿爾高縣梅明格爾貝爾格的一座商用飛機場,距離梅明根以東約3公里,為巴伐利亞州規模最小及德國海拔最高的商用機場。其最早於1936年開始作為梅明格爾貝爾格空軍基地交付納粹德國空軍第51「雪絨花」轟炸機聯隊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遭到大面積轟炸破壞。自1956年起,機場由德國空軍接管,自1959年起入駐。在冷戰期間,作為北約計劃的一部分,機場也存放有核武器。2000年底,根據德國空軍結構調整規劃,基地於2004年被關閉,隨後機場轉為民用。2007年中,機場開辦了首條定期航線,並在2008年9月正式更名為梅明根機場。廉價航空公司瑞安航空和威茲航空占有機場大多數的航班和乘客份額。其它的國內及國際航點則由各航空公司提供季節性包機服務。 |
2013年9月22日赫爾穆特·舍恩,已故德國前足球運動員及主教練。其職業生涯開始於德累斯頓足球俱樂部,並隨該隊奪得1943年和1944年的德國足球冠軍以及1940年和1941年的查默杯冠軍。在1937年至1941年期間,他曾被塞普·赫爾貝格召入德國國家足球隊參加了16場國際比賽,共射入17球。作為一名球員兼教練,舍恩實現了從球員至教練的無縫過渡,並在1964年至1978年期間成為世界上最成功的主教練之一。1966年,在他擔任西德國家足球隊主教練所參加的首次世界盃之旅便率隊晉級決賽,1970年又在墨西哥世界盃中取得季軍;此後,他還獲得了1972年歐錦賽冠軍、1974年世界盃冠軍和1978年世界盃殿軍。舍恩在國家隊中並非採用嚴格的戰術策略,而是給予球員較大的自由度和話語權,許多體育記者將此視為他獲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但在他的執教生涯結束後,這一風格也常被解釋為缺乏領導能力。在權威著作《德國國家隊歷史》一書中,作者迪特里希·舒爾茨-馬梅林和胡博特·達坎普將舍恩在1966年至1974年的八年西德執教時期形容為「德國國家隊歷史上最華麗、最忙碌和最成功的一個階段」。 |
2015年3月7日柏林腓特烈大街車站是德國鐵路的一座車站,設於德國首都柏林的米特區內、介於腓特烈大街與施普雷河之間,為德國鐵路車站分級中的81座二等車站之一。本站不僅是柏林城市鐵路(東西高架幹線)和南北鐵路隧道唯一的交會點,柏林-勃蘭登堡交通集團營運的區域列車、快鐵(S-Bahn)和柏林運輸公司經營的地鐵(U-Bahn)亦在此設站。由於車站所處的位置鄰近市中心的菩提樹下大街、勃蘭登堡門和德國國會大廈等著名景點,又可換乘公共汽車及路面街車等市內交通工具,而使其成為一個人潮眾多的繁忙交通樞紐。腓特烈大街車站興建於187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為了因應旅次增加的需求而實施過數次擴建,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則由於站體受損,而在戰後進行翻修。冷戰及兩德分裂時期,本站雖然完全處在東德境內,但仍有西柏林的快鐵、地鐵和長途鐵道路線行經,因此成為一處主要的跨境關口,同時也是西柏林地鐵系統中唯一座落於東柏林的車站。兩德統一之後,腓特烈大街車站的利用人次也隨著列車服務增加而快速成長,2006年時,本站的日均區域鐵路旅客進出量冠絕全柏林,其次是動物園車站及亞歷山大廣場車站。腓特烈大街車站在地上共設有3座月台,從南往北依次編為A、B、C月台。這些月台建在城鐵的高架橋上,並由兩座月台棚頂所覆蓋,較大的南側棚頂下為德鐵列車的A和B月台,較小的北側棚頂下則為快鐵列車的C月台。D月台則位於車站西北側、與河岸平行的地下站體內,主要供南北隧道上運行的快鐵列車停靠,而柏林運輸公司經營的地鐵U6線也在車站東側的腓特烈大街地下設站。>> 閱讀全文 |
2015年9月6日巴伐利亞號戰列艦是德意志帝國海軍巴伐利亞級戰列艦的主導艦。該艦於1915年2月下水並於1916年7月開始服役,但已來不及參加日德蘭海戰。它的主炮包括分布在四座雙聯裝炮塔中的八門380毫米口徑炮,這比其前身國王級配備的十門305毫米口徑炮有了顯著改進。艦隻連同它的三艘姊妹艦已經形成了公海艦隊第四戰列分艦隊的核心。而這當中僅有一艘,即巴登號完成建造;另外兩艘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當生產需求被轉移至U型潛艇後而撤銷。巴伐利亞號是在戰爭進行了一半後開始編入海軍序列,並在其生涯中僅投入有限的服務。該艦的首個任務是在入役的一個月後,奉命參與在1916年8月18日至19日艦隊出擊北海行動,但行動無疾而終。它也參與了在里加灣的阿爾比恩行動,但就在1917年10月12日,當德國發動進攻後不久,巴伐利亞號即觸雷受損,不得不撤回維修。在1918年11月戰爭結束後,它又與大部分公海艦隊的艦隻被扣押在斯卡帕灣。1919年6月21日,海軍少將路德維希·馮·羅伊特作為被扣押的艦隊指揮官,下令全數鑿沉艦隊,巴伐利亞號遂於14時30分沉沒。至1934年9月,艦體被撈起,並拖往羅塞斯報廢拆解。 |
2015年9月7日巴登號戰列艦是德意志帝國海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建造的一艘巴伐利亞級超無畏戰列艦。該艦於1915年10月下水,並於1917年3月服役,是用於戰爭最後完工的戰列艦。而它的兩艘姊妹艦——薩克森號和符騰堡號在戰爭結束時尚未完全建成。該艦裝備有分布在四座雙聯裝炮塔中的八門380毫米口徑主炮,滿載排水量達32200噸,最高速度為21節(39公里每小時;24英里每小時)。巴登號連同其姊妹艦巴伐利亞號均是帝國海軍建造的最大及最強力的裝甲戰列艦。在完成調試編入海軍序列後,巴登號取代腓特烈大帝號成為了公海艦隊的旗艦。它在短暫的生涯中僅參加過小規模行動;其唯一的主要出擊是在1918年4月,但最終沒有任何開火。隨着德國在1918年11月投降,巴登號與大多數公海艦隊的艦隻被英國皇家海軍扣押在斯卡帕灣。1919年6月21日,海軍少將路德維希·馮·羅伊特作為被扣押的艦隊指揮官,下令全數鑿沉艦隊。然而,港口內的英國水兵卻成功登上巴登號並將它拖上岸邊以防止下沉。艦體被重新浮起後進行了徹底檢查,並作為靶艦最終於1921年在皇家海軍進行大量的射擊測試後沉沒。 |
2015年10月6日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德語:Albert Einstein,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20世紀猶太裔理論物理學家,科學哲學家,創立了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之一的相對論(另一支柱是量子力學)。愛因斯坦發現的質能方程E = mc2最著稱於世(世人稱之為『全世界最著名的方程式』),他也因為「對理論物理的貢獻,特別是發現了光電效應」而獲得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這個發現為量子理論的建立踏出了關鍵腳步。愛因斯坦在職業生涯的早期就發覺經典力學與電磁場已無法相互共存,他因此發展出狹義相對論。他又發覺,相對論原理可以延伸至重力場的建模。從研究出來的一些重力理論,他於1915年發表了廣義相對論。他持續研究統計力學與量子理論的問題,這導致他給出粒子論與對於分子運動的解釋。在1917年,愛因斯坦應用廣義相對論來建立大尺度結構宇宙的模型。阿道夫·希特勒於1933年開始掌權成為德國總理之時,愛因斯坦正在走訪美國。儘管他當時已是普魯士科學院的教授,由於他是猶太裔,所以他沒有返回德國。1940年,他定居美國,隨後成為美國公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他署名一封寫給當時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的信。這封信提到德國可能發展出一種新式且深具威力的炸彈,建議美國也盡早進行相關研究,美國因此開啟了曼哈頓計劃。愛因斯坦支持增強同盟國的武力,但譴責使用當時新發現的核裂變用於武器的想法,後來愛因斯坦與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共同簽署《羅素—愛因斯坦宣言》,強調核武器的危險性。愛因斯坦總共發表了300多篇科學論文和150篇非科學作品。愛因斯坦被譽為是「現代物理學之父」及20世紀世界最重要科學家之一。他卓越的科學成就和原創性使得「愛因斯坦」一詞成為「天才」的同義詞。 |
2018年6月10日皇帝號或稱凱撒號戰艦是德意志帝國海軍五艘皇帝級戰艦的主導艦,由基爾的帝國船廠負責建造,於1911年3月22日下水,1912年8月1日投入使用。該艦在五座雙聯裝炮塔中裝備有十門305公釐50倍徑速射炮,最高速度可達23.4節(43.3公里/小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皇帝號主要被編入公海艦隊的第三戰列分艦隊服役。1913年,皇帝號及其姊妹艦阿爾貝特國王號進行了巡航至南美洲和南非的越洋之旅。該艦在戰爭時期參與了大部分的艦隊主要行動。它參與了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的日德蘭海戰,期間曾中彈兩次,但僅受輕傷。此外,該艦也參加了1917年9月和10月在波羅的海的阿爾比恩行動,以及1917年11月的第二次黑爾戈蘭海戰。在1918年戰爭結束後的和平談判期間,皇帝號與大多數公海艦隊的主力被英國皇家海軍扣押在斯卡帕灣。至1919年6月21日,海軍少將路德維希·馮·羅伊特作為被扣押的艦隊指揮官下令全數鑿沉包括皇帝號在內的己方艦隊,以免落入英國人之手。皇帝號殘骸於1929年被打撈出水,並於1930年在羅塞斯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