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74式122毫米加農炮
D-74加農炮 | |
---|---|
類型 | 野戰炮 |
原產地 | 蘇聯[1] |
服役記錄 | |
使用方 | 多國 |
參與戰爭/衝突 | 越南戰爭 對越自衛還擊戰 |
生產歷史 | |
研發日期 | 1944 |
生產日期 | 1955 |
基本規格 | |
重量 | 5,620 kg |
長度 | 9.875m |
槍管長度 | 6.45m 52.9 倍徑 |
寬度 | 2.35m |
高度 | 2.7m[2] |
操作人數 | 7~9 |
炮彈 | 彈頭與發射藥分裝[2] |
口徑 | 122 mm |
後膛 | Semi-automatic vertical sliding-wedge[2] |
後座力 | 液壓[2] |
載具 | Split-trail[2] |
射擊仰角 | +45/−5 度 |
迴旋角度 | 45 度 |
射速 | Maximum: 8–10 rpm |
槍口初速 | 885 m/s |
有效射程 | 曲射: 23.9 km 直射: 1,080 m |
最大射程 | 24 km |
D-74式122毫米加農炮是蘇聯於二戰後研製的一型牽引式火炮。
設計歷史
1946年4月開始設計新一代火炮,以取代二戰時期廣泛使用的過時的1931/37式122mm加農炮、M1937(ML-20)152毫米榴彈炮等大中口徑火炮。為此同時開始了兩個系列的研製:
- 斯維爾德洛夫斯克的彼得羅夫第九工廠設計局,1947年至1950年在費奧多爾·費奧多羅維奇·彼得洛夫領導下研發了D-74式122毫米加農炮與M1955式(D-20)152毫米加農榴彈炮。二者使用相同的炮架。
- 彼爾姆的莫托維利哈172廠(MOTZ)設計局,研發了M-46 (130 mm)與M-47 (152 mm),二者使用相同的炮架。正式型號分別為52-P-482與52-P-547。1950年完成設計。1951年量產。
D-74在1955年首次公開。122毫米的D-74與130毫米的M-46都被蘇軍裝備使用。但M-46以更遠射程、更大威力而得到普遍使用。
描述n
D-74 有一個 52 口徑的槍管,帶有一個雙擋板槍口制動器和一個半自動垂直滑塊缺口,帶有一個固定的下巴和滑塊向下移動以打開。槍管安裝在一個長環形支架上,耳軸正好位於缺口前方。反衝系統(緩衝器和回收器)安裝在槍管上方的支架上。壓縮平衡齒輪安裝在鞍座支撐後面,穿過形狀複雜的鞍座連接到耳軸前方的搖籃。這可以通過裂縫下方的泵手動重新加壓。缺口有一個彈丸固定扣,以防止炮彈在用手動夯錘夯實之前在更高的高度滑出。
頂部導線總角度為 60°,垂直仰角範圍為 -5° 至 50°。
箱梁截面分離式支腿鉸接在搖籃支架上,用螺栓將它們鎖定在打開或關閉位置。搖籃支架還有一個螺栓,用於在牽引槍之前將槍管鎖定在中心以進行橫向移動。每條小徑的末端都有小鐵鍬,每條小徑的側面都有大鐵鍬的配件。大鏟用於鬆軟的地面,並通過與 M-46 上的類似鏟相同的方式安裝到尾端。這些黑桃是與 D-20 馬車的主要區別。
為了幫助實現全方位的托架橫動,在搖籃支架的前部安裝了一個樞軸千斤頂。樞軸千斤頂不是底板,槍用泡沫填充的橡膠輪胎輪支撐槍在地面上開火。當槍開始行動時,樞軸千斤頂向下摺疊並調整到地面上。如果需要大橫移,則將每條支腿上的小千斤頂向下旋轉,將支腿頂起,直到主輪抬離地面,安裝在每條支腿上的柏忌輪向下擺動,支腿上的千斤頂升起,車廂然後橫穿,並重新使用越野千斤頂提升柏忌輪,然後將零件放回其主輪上。
當槍被拖曳時,樞軸千斤頂還用於固定槍管以防止垂直運動。槍管通過搖籃支架上的螺栓鎖定在中心以進行橫向移動。千斤頂向上摺疊,環形支架上的凸耳與千斤頂底座接合,固定在鞍座支架上的兩個張緊器鈎在支架上,這些張緊器被擰緊以將支架鎖定在千斤頂底座上。 與那個時期的正常情況一樣,槍有一個護罩,包括支架下方的一個摺疊件。上護罩的中心部分可以上下滑動,也可以摺疊以適應更高射角的槍管。盾牌可以為瞄準具和炮彈提供一些防止槍口爆炸的保護,儘管通常顯示它是用長掛繩發射的,但可能主要是為了防禦機槍火力。
非往復式瞄準具專為單人鋪設而設計。包括一個直射反坦克望遠鏡(OP4M)、一個全景潛望式間接射擊瞄準器、一個刻度盤瞄準器(PG1M)、一個角度刻度和一個刻有射程(距離)的單裝藥射程鼓刻度,耦合到安裝在刻度盤上的高度水平氣泡。當部件被目視放置在目標上並且範圍設置在距離鼓上時,距離鼓啟用標準的蘇聯半直接射擊技術。
該槍使用金屬彈殼發射單獨的彈藥,該彈殼也提供封閉。彈藥與 122 毫米榴彈炮使用的彈藥不同。有單次收費,沒有增量。炮彈重量為 25 kg,初速為 900 m/s,儘管稍輕的 APHE 炮彈具有更高的初速。
最大射速通常表示為每分鐘六發。
該支隊有八九個人,可能因軍隊和時期而異。在蘇聯服役時,5,600 kg 火炮在某些地區通常由 URAL-375 6×6 卡車、AT-S 或 AT-L 中型拖拉機牽引。
使用國
- 柬埔寨[來源請求]
- 中國[來源請求]
- 古巴[來源請求]
- 埃及[來源請求]
- 寮國 — In service as of January 2019.[3]
- 北韓[來源請求]
- 巴基斯坦[來源請求]
- 敘利亞[來源請求]
- 越南[4]
- 辛巴威[來源請求]
前用戶
參考文獻
- ^ 存档副本. [2020-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10).
- ^ 2.0 2.1 2.2 2.3 2.4 Foss, Christopher. Jane's pocket book of towed artillery. New York: Collier. 1977: 95. ISBN 0020806000. OCLC 911907988.
- ^ Gibson, Neil; Fediushko, Dmitry. Laotian military parades Russian- and Chinese-made equipment. Jane's 360. London, Moscow. 22 January 2019 [24 January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23).
- ^ Ott, David Ewing. Field artillery, 1954-1973 (PDF). Vietnam studies. Washington, D.C. : Dept. of the Army: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the Army. 1995: 227 [First published 1975] [2020-12-0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11-11).
- ^ 存档副本. [2020-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