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1730年教宗選舉秘密會議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730年
教宗選舉秘密會議
日期與地點
1730年3月5日至7月12日
教宗國宗座宮
樞機團主要人員
樞機團團長弗朗西斯·皮尼亞泰利英語Francesco Pignatelli樞機
樞機團副團長弗朗切斯科·巴伯里尼英語Francesco Barberini (1662–1738)樞機
總務樞機安尼巴萊·阿爾巴尼英語Annibale Albani樞機
首席司鐸朱塞佩·雷納托地·引佩利英語Giuseppe Renato Imperiali樞機
首席助祭班奈迪托·潘菲利英語Benedetto Pamphili樞機、洛倫佐·阿爾鐵裡英語Lorenzo Altieri樞機
選舉情況
被禁止出任教宗朱塞佩·雷納托地·引佩利英語Giuseppe Renato Imperiali樞機
當選者
洛倫佐·科西尼樞機
(取名號為克勉十二世
← 1724年
1740年 →

1730年教宗選舉秘密會議教宗本篤十三世在1730年2月21日離世後而召集舉行[1]。會議從1730年3月5日開始,在同年7月12日通過投票,選出洛倫佐·科西尼樞機為教宗,取名號「克勉十二世」。[2]

背景

教宗本篤十三世在1730年2月21日逝世,終年81歲。接下來為期最長,而且被認為是18世紀最腐敗的教宗選舉秘密會議[3]於5月5日,會議展開,最先有30名樞機參與,其後各地的樞機陸續到達會議場地,參與人數也隨之增加。然而,由於羅馬教廷里斯本教區發生摩擦,葡萄牙樞機沒有參加是次會議,最後總共56名樞機到場[1]。在4個月的會議期間,至少一半的樞機曾受推舉成為教宗。

派系

在這次選舉,樞機主要分為多個派系:[4]

  • 本篤會:受前教宗本篤十三世任命的12名樞機成立的投票派系,團體沒有特定的領袖;
  • 法國派系:受前教宗亞歷山大八世任命的樞機創立的投票派系,就政治而言,他們跟法國的黨派有關係,維護法國君主路易十五的利益;
  • 帝國派系:受奧地利皇室的控制的派系,成員包括樞機吉安安東尼奧·戴維亞(Gianantonio Davia),他曾任駐奧地利教廷大使,同時領受皇室的薪金;
  • 西班牙派:曾捲入教廷內部紛爭的派系,但有皇室支持。
  • 薩丁尼亞派系:代表薩丁尼亞國王維托里奧·阿梅迪奧二世的派系;
  • 熱心派系:反對選舉受世俗干擾的派系。

最終,沒有任何派系或團體有足夠的勢力去推選其代表當選。但除此以外,美第奇家族亦有用錢財支持克勉十二世當選。

政治影響

從17世紀起,數個信奉天主教的君主宣稱擁有教宗選舉的否決權,即透過代言樞機推翻選舉的結果。根據一個非正式會議的討論結果,代言樞機於每次秘密會議可以行使一次否決權,因此,代言樞機只會在將有不勝任教宗的樞機被選出前才會行使該權利。[5]這次選舉令各派系誘使對方儘快行使該權。西班牙派威脅如果其他派別的代表看似將勝出,將會退出會議。(這個制度後來由庇護十世廢除)[1]

科內利烏·本蒂沃利奧英語Cornelio Bentivoglio樞機代表西班牙國王費利佩五世行使否決權[6],以否決朱塞佩·雷納托地·引佩利英語Giuseppe Renato Imperiali當選教宗。在1700年教宗選舉秘密會議英語Papal conclave, 1700的過程,朱塞佩致力抵抗來自外國政府用以影響選情的壓力。1720年,他嘗試引導熱那亞共和國當局逮捕兼任的西班牙大公朱利奧·阿爾貝羅尼英語Giulio Alberoni樞機,但是,君主沒有行使否決權,取而代之的是西班牙國家秘書,這次事件造成挑戰。

君主曾向控制著30票的伯多祿·馬爾切利諾·科拉迪尼英語Pietro Marcellino Corradini樞機發出異議,但樞機拒絕君主對教宗國的干擾。[7]

到5月中旬,意大利一帶發生一連串的地震,破壞力甚大,讓人民以為天主因樞機們無力選出新教宗而憤怒。[1]

結果

最終,西恩富戈斯樞機成功游説德國人支持推選洛倫佐·科西尼,取代伯多祿·馬爾切利諾·科拉迪尼英語Pietro Marcellino Corradini;西班牙及法國兩派也最後同意此事。經過數月的討論,於1730年7月12日,洛倫佐·科西尼當選,取名號「克勉十二世」,他在七十一歲時上任,後來領導教會近10年時間[3]。他上任後第一個工作是成立部門以調查貪腐問題。[1]

參見

參考資料

注釋

  1. ^ 1.0 1.1 1.2 1.3 1.4 Adams, John Paul. "Sede Vacante 1730",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at Northridge. [2017-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14). 
  2. ^ CLEMENTE XII. [2017年7月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年6月12日). 
  3. ^ 3.0 3.1 "Pope Clement XII", Papal Artifacts. [2017-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24). 
  4. ^ Sede. Petruccelli della Gattina, p. 57-59; Pastor, p. 305-309; Sede Vacante 1730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5. ^ Sägmüller Johannes Baptist. "Right of Exclusion." The Catholic Encyclopedia. New York: Robert Appleton Company. 1909年 [2016年6月1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年12月26日).  |volume=被忽略 (幫助)
  6. ^ Miranda, Salvador. "Conclave of March 5 - 1730年7月12日", Cardinals of he Holy Roman Church. [2017年7月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年1月20日). 
  7. ^ Abbenda, Charles Louis. Life and Works of Cardinal Pietro Marcellino Corradini. Setino. [2011年11月1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年9月1日). 

參考書籍

  • Ludwig von Pastor. History of the Popes 34. St. Louis. 1941 (英語).  
  • Remigius Ritzler. Hierarchy Catholica VI. Padova. 1958 (拉丁語). 
  • Ferdinando Petruccelli della Gattina. Histoire diplomatique des conclaves 4. Brussels. 1864 (法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