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龍冠海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龍冠海(1906年—1983年),生於海南瓊山縣,臺灣社會學家,斯坦福大學學士、南加州大學社會學碩士、博士,曾任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學院社會系主任,後轉赴廣州中山大學任教,1949年隨國府遷台,歷任台灣大學、中興大學、政治大學、東海大學等校教授,「中國社會學社」(後更名為臺灣社會學會)在台復社後擔任常務理事、理事長多年,1960年創立台大社會系,擔任第一任系主任,主持系務十二載,1973年辭系主任,1977年退休,1983年因病逝世。[1]

經歷

幼年曾讀村中私塾,後入讀新式小學與高等小學,十歲時父親逝世,赴馬來西亞投靠叔父,畢業於育才小學,後轉至新加坡中華中學,之後考入清華學堂留美預備班,受業6年後赴美國留學。先插班進入史丹佛大學,攻讀學士,師從C·M·凱斯教授,後入南加州大學,師從E·鮑格達教授,攻讀碩博士,完成題為《中國社會思想的演變》之論文,獲社會學博士學位。返回中國後執教於私立金陵女子大學

1949年,龍氏隨國民政府遷臺,當時台灣院校均無社會系,因而最初棲身於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2]由於社會學家多親共,失去大陸的中華民國政府對社會學充滿疑懼,[3]龍冠海與其它來台社會學家重建「中國社會學社」,並以該社名義致函台大開設「社會系」,最終卻未獲實現。[2]直至1960年,在美國亞洲協會的贊助下,[2]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得以創建,龍氏擔任第一任系主任。之後,龍冠海的大部分心血都花在台大社會系。1982年,獲中國社會學社「特殊貢獻獎」。1983年病逝。

觀念

在清華學堂時期,龍氏便修習西洋文史與中國經典,後抱持着是否有益於社會這一標準而修習社會學,以改良社會與增進人類福利。曾參與過北京的學生遊行示威,經歷過軍隊鎮壓,但無恙而回。[4]

留美讀研期間,自認為是中西文化的混血兒,其碩博論文均為中國社會思想的研究。時值中日情況逐漸惡劣,而當時美國充斥着偏袒日本的言論,曾撰文反駁親日社論、與在美日人辯論、發表數次演講,亦經常寫信譴責、談論日本侵華等。[4]

輾轉來台後,龍並不受官方歡迎,也不善於經營官方關係,但其立場堅定反共,對共產主義亦頗有研究[1],曾指陳一些社會學家留在大陸的錯誤選擇及其坎坷命運,在思想上相當推崇三民主義與「倫理、民主、科學」的說法,亦顯現出很強烈的中國民族主義。[4]

在社會學理論方面,龍最敬佩美國社會學家索羅金,認為索氏學問之淵博而無人能出其右,對於1950年代大紅的結構功能主義派社會學家帕森斯默頓並不是十分欣賞。晚年,其感嘆自己已無法趕上潮流,曾指着書架上的藏書對葉啟政說:「都太陳舊了!我老了!也落伍了!」[4]

貢獻

擔任台大社會學系主任期間,數度舉辦社會調查,完成《台北市社會基圖》與《台北市古亭區社會調查報告》,並主編《社會學刊》、《台灣省社會統計資料》、《社會學辭典》與《社會研究法》等。[1]

其積極引介社會學知識,自編或主編相關教材6種,著作包括《社會學》、《社會思想史》、《社會調查與社會工作》、《都市社會學理論與應用》、《社會思想家小傳》等共二十餘種,其中《社會學》、《社會思想史》、《社會研究法》三本書在台灣社會學教育中使用甚久。[1][4]

紀念

為紀念龍冠海先生對社會學界的貢獻,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社會工作學系兩系龍冠海先生之門生故舊,特於國立臺灣大學設置「龍故教授冠海博士獎學金」,獎勵研習社會學及社會工作之優秀學生。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1.3 清華校友總會. 孫哲 , 編. 校友文稿资料选编·第17辑.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2: 139–140. ISBN 978-7-302-29279-1. 
  2. ^ 2.0 2.1 2.2 謝國雄 (編). 群學爭鳴:台灣社會學發展史,1945-2005. 台北: 群學. 2008: 569. 
  3. ^ 王汎森 (編). 中華民國發展史‧學術發展(上). 國立政治大學. 2011: 359. 
  4. ^ 4.0 4.1 4.2 4.3 4.4 章英華. 龍冠海教授的生平與學術 -- 東西文化洗禮下中國社會學家的一個例子. 中國社會學刊. 1991, 15: 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