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這是一篇優良條目,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上海博物館所藏劉鼎

,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煮食器,材質以青銅為主。早在新石器時代,中國先民就開始使用陶鼎,到金石並用時代,青銅鼎開始出現,經過兩代的發展,青銅鼎的使用在周代達到鼎盛。青銅鼎是中國青銅器最重要的器形之一,貫穿了整個青銅時代的始終。除了作為食器,也有鼎是被用作承放食物或佐料的盛器,祭祀神明和祖先的禮器,陪葬的明器,甚至還有的被用作刑具。周代之後,隨着鐵器灶台的普及,鼎逐漸被其他器形所取代。宋朝以後,隨着金石學的興起,又有一些鼎作為裝飾品出現,除仿古的銅鼎,還有一些是金銀器、玉器或者瓷器。

作為西周禮樂制度的一部分,列鼎制度規定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九個鼎,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元士用三鼎,鼎成為等級和權力的象徵。相傳為夏代鑄造的九鼎也成為周天子王權的象徵。雖然有些鼎僅有十幾厘米高,幾千克重,但作為禮器的銅鼎卻往往非常巨大,已發現最大的后母戊鼎高133厘米,重達832.84公斤。

鼎由足、腹、耳、蓋等部分組成。一般圓鼎為三足,方鼎為四足,但也存在四足的圓鼎。鼎一般無耳或有兩耳,根據耳的位置立於腹壁上方,還是附於腹壁側面,又可分為立耳和附耳。部分鼎還帶有鼎蓋,鼎蓋上一般帶有蓋鈕。鼎腹部一般帶有精美的紋飾,足部、耳部和鼎蓋也有飾有紋飾的。鼎上常見紋飾有獸面紋、乳釘紋、雲雷紋等。

名稱

「鼎」字早在甲骨文中就已經有出現,呈三足兩耳碩腹的形象,為象形字[1]。青銅鼎銘文中自我提及時使用的名稱,根據考證,可達一百三十多種,主要可分為單純自名,標明鼎實、功效、用途或形狀,以及方言異稱等類別[2]:87-89

類別 詳述及舉例[2]:87-89
單純自名 即「鼎」和加修飾的「寶鼎」、「尊鼎」等
標明鼎實 如「牛鼎」(曶鼎)、「豕鼎」(函皇父鼎)、「羊鼎」(伯□父鼎)、「羞鼎」、「臠鼎」等
標明功效 如「𪔉」(尹姑鼎)
標明用途 如「」、「彝」、「異鼎」(作冊大方鼎)、「祀尊」(小臣缶方鼎)、「媵鼎」(尹叔鼎)、「升鼎」/「缺字圖片」(蔡侯鼎、王子午鼎
標明形狀 如「寶方鼎」(史速方鼎)、「釶鼎」/「匜鼎」(楚王酓肯鼎)、「盂鼎」/「⿰鼎盂」
方言異稱 如「於」、「石它」/「石沱」/「沰𥁗」(鍾伯侵鼎、鄧尹侵鼎)、「鐈」(楚王酓悍鼎)、「繁」(楚子𫐢鼎)

歷史

陶鼎

紅陶瓦足鼎,仰韶文化晚期,距今5500-4900年,秦安大地灣出土

早在8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隨着陶器的出現,陶鼎作為一種重要的器形就隨之出現了[3]:4。關於陶鼎的起源,一說源於陶釜,是釜和支腳的活動組合固定化的結果[4]:17;一說是由三足鍋、三足釜演變而來[5]。在河南新鄭裴李崗遺址[6]河北武安磁山遺址等多處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都曾有陶鼎的出土。早期陶鼎的材質有紅陶、夾砂紅陶、灰陶黑陶白陶、夾砂灰陶等。陶鼎流行於新石器時代中晚期至時期,是沿襲時間最長、器形變化最多的器物之一。作為一種集烹煮和盛放食物為一體的重要食器,陶鼎的發明和廣泛應用,影響了中國先民飲食文化的形成[7]。根據考古發現,陶鼎最早大量出現於黃河下游的山東北辛遺址,北辛文化年代為公元前5300年至前4400年,出土陶器以三足器和圜底器為主,陶器中鼎的數量最多[8]。到大汶口文化時期,有陶鼎發行的遺址基本上遍布山東全境和江蘇北部地區,種類有罐形鼎、釜形鼎、壺形鼎、缽形鼎等,個別遺址甚至出現了方鼎。到大汶口文化晚期,陶鼎向西逐步涉及到仰韶文化分布區。到山東龍山文化時期,陶鼎的影響已經遍及整個黃河中下游,開始向上游地區擴展。在龍山文化的墓葬中,常見專門用作冥器的陶鼎。[5]陶鼎在中國南方的兩湖地區也有很多分布,其出現和發展大致呈現出從北向南逐漸演進的地域趨勢。隨着青銅器的出現與發展,在貴族階層,陶鼎逐漸被青銅鼎取代,而在平民階層,陶鼎直至東漢時期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東漢以後,陶鼎從生活中消失,但作為明器,仍被使用了很長一段時期後才徹底退出歷史舞台。[3]:4-5

青銅鼎

上海博物館藏夏代青銅鼎

商代以前

相傳,早在黃帝時代,就已經有了青銅鼎的存在。《史記·封禪書》中記載「黃帝采首山之銅,鑄鼎於荊山治下。」[3]:5但《史記》成書於西漢,有關三皇五帝的論述多是傳說,不足採信。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被許順湛、黃懷信和韓建業等學者認為相當於黃帝文化,雖然廟底溝類型已確有陶鼎,且具有熱鍛銅器的能力,但應該並不具備鑄鼎所需技術水平。又相傳,大禹用各地上貢的青銅鑄造九鼎,《史記·孝武本紀》中記載「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皆嘗鬺烹上帝鬼神。」但考古上,銅鼎被認為最早鑄造於夏朝晚期,也就是二里頭文化時期,相距廟底溝類型已有1000多年的間隔。[9]1987年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的夏代晚期網格紋鼎,是迄今所見時代最早的銅鼎[a][11][12]

商代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所藏獸面紋單鋬鼎
國立故宮博物院所藏亞醜方鼎

在以二里崗文化為代表的商代早期,青銅器體制已經較為完善,僅銅鼎就已有大方鼎、圓鼎和扁足鼎等不同類型。該時期圓鼎的腹腔多圓而深,鼎耳則多為立於口沿上面的小型立耳[13]。商代早期的方鼎體型巨大,為方形深斗形,與後期的長方槽形有很大區別[14]:85。圓鼎的三足兩耳中的一足和一耳在同一條垂線上,且除扁足鼎外其他類別的鼎都採用中空的圓錐形款足。為了防止食物漏入錐足的足孔中,製作時會保留足內的內范,這反映了當時青銅鑄造不成熟的一面。商代早期銅鼎都飾有紋飾,與夏代銅鼎少有紋飾形成了鮮明對比。紋飾多為獸面紋,也是舊稱的饕餮紋[15]:11[16]商代中期,由於缺乏該時期銅鼎的大量或系統的發現,其發展仍難以全面分析[15]:11。該時期圓鼎在兩耳的設置上不再表現為一足和一耳在同一條垂線上,而是兩耳與三足對稱,兩耳與一足或另兩足等距離,且成為之後的固定形式,但鼎足仍有與器腹相通的情況[14]:85。與商代中期相比,已出土的商朝晚期銅鼎就豐富的多。殷墟作為商朝晚期都城遺址,出土的青銅器不僅數量多,而且極具代表性。在殷墟中期,銅鼎出土數量漸多,僅婦好墓中就曾出土了一批形制較大的圓鼎和方鼎,而著名的后母戊鼎也是該時期的大型銅鼎之一。商人極為重視對鬼神和祖先的祭祀,這些大型銅鼎就是用於祭祀的禮器。殷墟晚期,銅鼎種類有所增多,鬲鼎(或稱分檔鼎)盛行。[15]:16總的來說,殷商時期,方鼎大增,鼎腹變淺,兩耳增大,呈長方槽形;由於澆築方法的改進,柱足逐漸取代錐足,並有從短變長的發展趨勢[13];同時也存在扁足的方鼎[14]:85。商代晚期青銅器上的附飾、紋飾種類繁多,以動物和神怪為主題的獸面紋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有時一件器物上會同時出現十幾種動物紋,通常通體布滿紋飾,多分為上中下三層,並以雷紋襯底。鼎耳出現的臥虎伏鳳等附飾也是商代晚期的突出特點[14]:86

周代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藏西周青銅鼎

西周早期,青銅鼎在周人的政治生活中的作用遠不及商代,可能僅被用作食器和財富象徵,形制上完全承襲殷代。到周穆王前後,青銅鼎在形態上的出現與商代銅鼎的明顯差異,怪獸紋減少,風格逐漸轉向「以素為貴」,表明青銅鼎此時已逐漸確定其在禮樂制度中的重要地位[17]。最突出的變化是大量銘文的出現。西周早期鼎主要流行兩種器型,一種是腹部龐大耳下垂的獸蹄足或柱足鼎,鼎的剖面呈梯形;另一種是分檔鼎,鬲鼎較之晚商更為流行,且分檔越來越淺,袋足幾乎成為殘痕。鼎足則趨於細長,柱足上常以獸面浮雕裝飾。方鼎仍為長方槽形,且有蓋的方鼎開始出現。紋飾相比晚商,新出現了長垂角獸面紋,鳳鳥紋更多也更華麗;蝸體或卷體有觸角獸紋是西周早期的特徵紋飾。這一時期的銘文有了顯著發展,長銘文的數量增多,書史記事的性質有所加強[14]:86。鼎的形制隨社會風尚的不同而發生變化,方鼎在西周中期以後逐漸減少,腹部由鼓腹變為半球形,鼎足則先是兩端膨起,而後演化為獸蹄形,紋飾也少用獸面紋,抽象的竊曲紋、重環紋和弦文更為流行。與周代禮樂制度相適應,貴族依等級的不同在用鼎制度上有嚴格的區別,鼎的地位不斷提高,有的作器者在鼎上用數百字的銘文來記載其受周王室重賜的種種殊榮[18]。西周中期前段,分襠鼎和扁足鼎逐漸消失。與西周早期的相比,中期的柱足或蹄足垂腹鼎的器體更寬,器腹更淺,鼎底近平,鼎足變矮。盂鼎開始出現,方鼎在中期後段開始消失,變為垂腹圓角,附耳方鼎出現[14]:87。西周晚期,鼎仍是流行的食器器型,裝飾簡樸實用,趨於定型化。圓鼎除中期的垂腹鼎之外,始見於中期的盂鼎變得盛行,成為西周晚期的特徵器型,器腹近似於半球形,有深腹、中等和淺腹三種類型。方鼎在西周晚期已不再出現[14]:87

盤龍紋鼎,東周中期,現藏於洛杉磯郡藝術博物館

東周的青銅鼎造型富於變化,注重實用,出現了鼎蓋和環,銘文位置也從之前的鼎腹內壁變到鼎的外表[17]春秋戰國時期,禮樂崩壞,用鼎制度卻得到了進一步完善。春秋中期以後,鼎的樣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直接用於烹煮牲類的鑊鼎,形體很大,深腹、附耳、有蓋,便於實用;另一種是用於祭祀禮儀活動的升鼎,以奇數組合,大小相次,設計華美[18]。春秋中期,盂鼎仍非常盛行,除常見樣式外,還出現了淺腹平蓋的盂鼎。春秋晚期,鼎主要有盂鼎、升鼎和飤鼎,飤鼎用於放置庶羞。春秋晚期的紋飾和附飾種類繁多,風格傾向靜麗繁縟,多交纏龍蛇紋,紋飾中大量出現紅銅鑲嵌技術。銘文多不涉及史料內容[14]:88。鼎作為祭器和禮樂制度物化形態的意義逐漸淡化,而貴族社會越來越流行奢華排場,到戰國後期,鼎的製造也就愈來愈回歸到它本初升火烹煮牲肉的實用功能[18]。東周時期,各地銅鼎產生了較為明顯的區別,秦國鼎主要分春秋型和戰國型兩大類,春秋型流星於春秋早期至戰國中期,相比周鼎變化的趨勢有:腹部變淺,外壁變直,圜底變平,三足從腹底變到外側,足底部逐漸內收,蹄足變瘦高等;戰國型流行於戰國中期至秦漢之際,為三鈕、附耳、鼓腹、圜底矮蹄足的扁球形,與中原銅鼎趨同[19]。青銅器在經歷了春秋晚期開始的高峰後,在戰國中晚期開始衰退。戰國中晚期,青銅鼎的南北風格分化出顯著區別,三晉和燕國地區主要流行附耳低矮的扁圓鼎,南方則主要流出高足鼎[14]:89

秦漢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藏漢代弦弧鼎

兩漢至魏晉時期,青銅鼎逐漸衰落[20]。截至漢代等在周代非常流行的青銅食器均消失了,而鼎、等主要器物仍在使用[21]:102。鼎在漢代時是最常見的由青銅器衍生的陶器器型之一[21]:142。青銅鼎在漢代走向衰落,銅鼎形體較小,且以實用為主,器壁較薄,多為鼓腹、素面,銘文一般刻於鼎外[20]

形制與分類

根據腹部形制的不同,鼎可以區分為盆鼎、罐鼎、鬲鼎、盤鼎、束腰平底鼎、方鼎等類型。按照鼎足部的不同,可分為錐足鼎、柱足鼎、扁足鼎等。鼎耳分為無耳、立耳和附耳等形式[2]:89-112

鼎根據腹部形制的不同的分類[2]:89-112
類別 主要特徵 示例圖片 備註
盆鼎 器身似商代早期的深腹陶盆,圓腹平底或圜底,腹壁圓曲或近平直 大盂鼎,周康王二十三年,陝西省岐山縣
罐鼎 器身似斂口束頸罐,圜底 商代,現藏於皇家安大略博物館
鬲鼎 器腹作袋足形,似,但實足,有雙耳 商晚期,出土於寶雞桑園堡 也被稱為「分襠鼎」
盤鼎 淺腹,雙附耳,無蓋,形制似盤
束腰平底鼎 大口,雙立耳外撇,較淺腹,腹壁有扉棱,粗蹄足 王子午鼎(附匕),春秋時期,現藏於河南博物院
方鼎 腹部為方形,四足雙耳 后母戊鼎,商朝後期,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附:鼎形溫食器 上部為鼎形,下面有盛炭火的托盤或爐灶 帶盤夔足鼎,西周中期,現藏於寶雞青銅器博物院

鼎與鬲的區別

鼎的常見器形為三足兩耳或四足兩耳,而也有三足兩耳或四足兩耳的,因此兩者需求從其他方面進行區分。舊說鼎是實足的,但實際上鼎也有不少空足或半空足的,因此通過是否空足並不能判斷一器物屬於鼎還是鬲。在青銅器的分類中,一般將腹身與足明顯分為兩部分的稱為鼎,將腹部與足部區分不明顯的稱為鬲[2]:112

鼎之最

項目 文物名稱 圖片 簡介 備註
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鼎 后母戊鼎 中國商朝後期(約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王室祭祀用的青銅方鼎。因其腹部著有「后母戊」三字而得名[22],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也是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單件青銅器
已發現的最大的圓鼎 楚大鼎 又稱「鑄客大鼎」,高113厘米,口徑87厘米,重400公斤。1933年出土於壽縣朱家集的戰國晚期楚幽王墓,現藏於安徽省博物館[23] 2014年12月13日揭幕的國家公祭鼎的原型
已經發現的最大商代圓鼎 子龍鼎 2006年中國國家博物館徵集,曾流落日本[24]
銘文最長的鼎 毛公鼎 西周晚期青銅器,清道光末年出土於陝西岐山(今寶雞市岐山縣),收藏於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鼎高53.8厘米,口徑47.9厘米。鼎內銘文長達500字,記載了毛公衷心向周宣王為國獻策之事[25][26]

列鼎制度

鄭國公的九鼎八,春秋時期,1996年出土於河南省新鄭市鄭韓故城。

鼎作為禮器在先秦禮樂制度中有着重要意義,用以「明貴賤,辨等列」的列鼎制度隨着國家制度的變遷與社會等級結構的變革而產生、發展直至最終消亡[27]。根據周代墓葬考古發掘中出土的青銅鼎分析,西周早期到西周中期,為列鼎制度的萌芽階段,同級貴族列鼎多寡不一,尚未形成定製;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為正式形成與規範階段,部分墓葬列鼎數和文獻上所記載的「天子九鼎,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28]的情況相吻合;春秋中期至春秋晚期,為列鼎制度的普遍僭越階段,出現了遵守與僭越列鼎制度並存的現象[29]

「列鼎」最早由考古學家郭寶鈞命名,指「形狀、花紋相似,只是尺寸大小依次遞減」的一組銅鼎,但實際上,學界所用的「列鼎」概念關鍵在於形制相若,是否大小相次並不用絕對限制。[29][30]

仿古鼎與鼎形香爐

開封博物館藏明清玉鼎
故宮博物院藏青花海水江崖紋香爐

宋朝時,金石學研究興起,古代青銅鼎等銅器、碑刻上的銘文受到了眾多文人的關注,最初更多注重的是書法藝術[31],後來發展成為史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到北宋末年的徽宗朝,古器物的收藏、研究和仿製都極為發達。權臣蔡京曾向徽宗推薦蜀人魏漢津重鑄九鼎宋室南渡之後,金石學漸趨衰歇,但青銅鼎等古器物仍被視為難得的藝術品[32]。宋朝開始,仿古銅器製作開始興起,文人不僅熱衷於通過古器物考證古代的典章制度,而且以好古來增添文房情趣,興起了使用銅、瓷、玉等材質仿製古代器物的風氣。好古的傳統到明清時期更是盛極一時,經過明代晚期的第二個高峰期後,到清朝前期摩古工藝達到鼎盛,清宮不僅收藏有大量的商周禮器,而且製作了大量工藝精湛的仿古器[33]

香爐在中國民間流傳非常廣泛,其中有一類的形狀與先秦的銅鼎或銅鬲十分相像[34],如1999年5月在安徽省淮北市柳孜運河遺址出土了一件唐三彩三足爐[35],1970年於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白塔村出土一件元代鈞窯天青釉鼎式香爐[36][37]

其他

鼎曾被用作酷刑烹刑刑具,據文獻記載,因烹刑而死的有商末的伯邑考[38],西周的齊哀公[39],戰國齊威王時期的一個阿城大夫[40][41]齊湣王時的名醫文摯[42]楚漢爭霸時的酈食其[43]周苛[44]等。

閩語區多將包括炒鍋在內的所有鍋具都稱為「鼎」[45],例如在閩南語中稱為「tiann」,閩東語中稱為「diāng」。中國西南地區的一些地方,則將一種呈圓錐形的生鐵材質炊具稱為「鼎罐」[46][34]

畫廊

註釋

  1. ^ 上海博物館1950年代自上海冶煉廠廢銅中揀選所得青銅器中,有兩件雲紋鼎也被定為夏代晚期[10]:1-5

參考資料

  1. ^ 徐時儀. 鼎、鬲、釜、镬、锅的演变递嬗考探. 湖州師範學院學報. 2002, 24 (2): 1–4. 
  2. ^ 2.0 2.1 2.2 2.3 2.4 朱鳳瀚. 中国青铜器综论.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年12月. ISBN 978-7-5325-5055-5. 
  3. ^ 3.0 3.1 3.2 李春祥編著,飲食器具考,知識產權出版社,2006年1月,ISBN 9787801984555
  4. ^ 陳文玲. 中国史前的釜鼎文化. 南方文物. 1996, (3): 11–24. 
  5. ^ 5.0 5.1 王毅力. 试论鼎功能的历史演变. 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 (1): 84–86. 
  6. ^ 白曉銀. 鼎与鼎文化. 青年文學家. 2009, (21): 134–135. 
  7. ^ 井娟; 練潔. 青铜鼎. 走向世界. 2012-06-05. 
  8. ^ 王興堂; 蔣曉春; 黃秋鴦. 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陶鼎文化初探. 中國陶瓷. 2008, 44 (7): 74–76. 
  9. ^ 炎黄帝:传说中的真实(记者刘洪宇采访韩建业). 甘肅彩陶網-遼寧日報. 2006-08-03 [2016-1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06). 
  10. ^ 陳佩芬 著.夏商周青銅器研究.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ISBN 9787532536740
  11. ^ 夏晚期 网格纹鼎. 中華博物. [2016-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29). 
  12. ^ 华夏第一鼎——网格纹铜鼎. 洛陽網-洛陽日報. 2005-04-13 [2016-1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20). 
  13. ^ 13.0 13.1 青铜日用器的造型与装饰. 網易雲閱讀. [2017年3月9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年3月12日). .卞宗舜;周旭;史玉琢. 中国工艺美术史(第二版). 輕工業出版社. 2008年9月1日. ISBN 9787501964598. 
  14. ^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路迪民; 王大業. 中国古代冶金与金属文物. 陝西可續技術出版社. 1998. ISBN 9787536928862. 
  15. ^ 15.0 15.1 15.2 馬承源. 中國青銅藝術總論.中國青銅器全集編輯委員會 編. 中国青铜器全集:夏商1. 文物出版社. 1996年7月: 7–41. ISBN 978-7-5325-5055-5. 
  16. ^ 楊錫璋. 殷墟青銅器概論.中國青銅器全集編輯委員會 編. 中国青铜器全集:商2. 文物出版社. 1997年9月: 1–19. ISBN 9787501009336. 
  17. ^ 17.0 17.1 賈東寶. 鼎. 上海集郵. 2010, (11): 11–13. 
  18. ^ 18.0 18.1 18.2 李松. 青铜鼎的变异. 出版史料. 2003, (3): 64–65. 
  19. ^ 申茂盛. 秦陵大鼎与秦鼎. 文博. 2001, (3): 59–62. 
  20. ^ 20.0 20.1 陳亮. 源远流长的鼎文化(文物有话说). 人民網-人民日報. 2020-04-06 [2022-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8). 
  21. ^ 21.0 21.1 Zongshu Wang, Han Civilizatio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2).
  22. ^ 大象公會. 考古:“司母戊鼎”为什么要改名“后母戊鼎”?. 鳳凰網. 2018-02-27 [2018-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30). 
  23. ^ 国之重器楚大鼎. 安徽日報. 2018-05-25 [2018-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9). 
  24. ^ 商代最大青铜圆鼎子龙鼎归国. 新浪網-新華網. 2006-06-08 [2018-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6-30). 
  25. ^ 鐘鼎彝銘漢字源流展——《毛公鼎》. 國立故宮博物院. 2010 [2018-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19). 
  26. ^ 《毛公鼎》. 中華民國文化部. 2012-11-12 [2018-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3). 
  27. ^ 趙宇. 浅析青铜鼎与列鼎制度的若干相关问题. 文物鑑定與鑑賞. 2017, (1): 84–87. 
  28. ^ 語出《春秋公羊傳註疏》桓公卷四(起元年,盡六年)漢何休註:「禮祭天子九鼎,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
  29. ^ 29.0 29.1 任曉鋒. 从周代考古墓葬出土礼器看列鼎制度. 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 31 (3): 22–26 (中文(簡體)). 
  30. ^ 印群. 论周代列鼎制度的嬗变——质疑“春秋礼制崩坏说”. 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9, (4): 45–49. 
  31. ^ 張媛. 浅论宋代的金石学的兴起. 文藝生活·文海藝苑. 2010, (1): 24–25. 
  32. ^ 汪俊. 论宋代金石学的衰歇. 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2, 6 (5): 32–35. 
  33. ^ 劉越. 铄古铸今—明清工艺的摹古之美. 嘉德通訊. 2010, (5): 194–201. 
  34. ^ 34.0 34.1 古清生. 鼎 从炊具到香炉. 南北橋(國學). 2011, (11): 68–69. 
  35. ^ 宋康年. 鼎鬲式香炉溯源及其鉴定. 收藏界. 2005, (11): 79–81. 
  36. ^ 李毅君. 元代钧窑“己酉”天青釉鼎式香炉. 中國博物館. 2010, (3): 86–88. 
  37. ^ 李艷陽. 国之瑰宝—— 小宋自造钧窑大香炉. 內蒙古日報. 2018-07-23 [2018-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02). 
  38. ^ 史記正義》引《帝王世紀》「囚文王,文王之長子曰伯邑考質於殷,為紂御,紂烹為羹」
  39. ^ 史記·齊太公世家》載:「哀公時,紀侯譖之周,周烹哀公。立其弟靜,是為胡公。胡公徙都蒲姑,而當周夷王之時。哀公之同母少弟山怨胡公,乃與其黨,率營丘人,襲攻殺胡公而自立,是為獻公。獻公元年,盡逐胡公子,因徙蒲姑,都治臨淄。」《竹書紀年·統箋卷八》載:「夷王三年,王致諸侯,烹齊哀公於鼎。胡公自營丘徙都蒲姑。」
  40. ^ 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載:「威王初即位以來,不治,委政卿大夫,九年之閒,諸侯並伐,國人不治。……召阿大夫語曰:「自子之守阿,譽言日聞。然使使視阿,田野不辟,民貧苦。昔日趙攻甄,子弗能救。衛取薛陵,子弗知。是子以幣厚吾左右以求譽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嘗譽者皆並烹之。」
  41. ^ 高翔, 陳巨慧. 齐威王:从谏如流 法治立威. 大眾日報. 2014-10-29 [2018-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29). 
  42. ^ 呂氏春秋·卷十一仲冬紀·至忠》載:「王大怒不說,將生烹文摯。太子與王后急爭之而不能得,果以鼎生烹文摯。」
  43. ^ 史記·酈生陸賈列傳》載:「淮陰侯聞酈生伏軾下齊七十餘城,乃夜度兵平原襲齊。齊王田廣聞漢兵至,以為酈生賣己,乃曰:「汝能止漢軍,我活汝;不然,我將亨汝!」酈生曰:「舉大事不細謹,盛德不辭讓。而公不為若更言!」齊王遂亨酈生,引兵東走。」
  44. ^ 史記·張丞相列傳》載:「漢王四年,楚圍漢王滎陽急,漢王遁出去,而使周苛守滎陽城。楚破滎陽城,欲令周苛將。苛罵曰:「若趣降漢王!不然,今為虜矣!」項羽怒,亨周苛。」
  45. ^ 吳志誠. 马祖福州话口语速成. 福建文教工作室. 2013-12: 7. 
  46. ^ 彭水:苗家火炕上煮的美食——鼎罐饭. 鳳凰網-華龍網. [2018-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7). 

延伸閱讀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考工典·鼎部》,出自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