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騰衝線
黑河—騰衝線,又稱胡煥庸線,原稱璦琿—騰衝線、愛輝—騰衝線,是一條貫穿中國版圖的假想直線段。該線從中國東北邊境的黑龍江省黑河市(舊稱璦琿)一直延伸到中國西南邊境的雲南省騰衝市,大致劃分出了中國人口在區域上的分布,體現了中國人口東南和西北的分布區域之懸殊差異。
這條線從黑龍江省黑河(1956年改稱愛輝,1983年改稱黑河市)到雲南省騰衝,大致為傾斜45度基本直線。線東南方36%國土居住着96%人口(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利用ArcGIS進行的精確計算表明,按胡煥庸線計算而得的東南半壁占全國國土面積43.8%、總人口94.1%。1935年的胡煥庸給出數據和2000年數據不同的原因是1935年的中國包括外蒙古),以平原、水網、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為主要地理結構,古時以農耕為經濟基礎;線西北方人口密度低,以草原、沙漠和高原為主,古時以游牧民族為主要居民。因而劃出兩個迥然不同自然和人文地域。
黑河 - 騰衝線在某種程度上也成為城鎮化水平的分割線。這條線的東南各省區市,多數城鎮化水平高於全國平均水平;而這條線的西北各省區,則多數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相關信息
自宋以來,中國東南地狹人稠、西北地廣人稀似乎早成事實,但此前無人對這種模糊的認識加以有力的佐證。黑河 - 騰衝線的出現則廓清了這一分界,影響深遠,成為研究和決策的重要參考依據。[1][2]多年後,美國學者將之稱為「胡煥庸線」。黑河 - 騰衝線主要描述了中國人口密度在不同地區的分布,並由此得出中國第一張人口密度圖。這張人口密度圖被附在其於1935年發表在《地理學報》上的論文《中國之人口分布》之後。已故經濟地理學家、人文地理學家、中科院院士吳傳鈞曾這樣回憶他的老師:「當時中國總人口估計有4.75億,他(胡煥庸)以1點表示2萬人,根據掌握實際情況將2萬多個點子落實到地圖上,再以等值線畫出人口密度圖。」[3]
在這張通過多種途徑獲得的全國各區縣人口數據並手繪而成的點子密度圖上,胡煥庸沿黑龍江黑河(即愛輝,今黑河)向西南至雲南騰衝畫出一條人口分布懸殊的界線。[4]
璦琿—騰衝線
第一次提出
璦琿—騰衝線的概念,於1935年由地理學家胡煥庸首次提出。他根據1933年的人口分布圖與人口密度圖,提出了此概念。[5]在該年《地理學報》第二期發表的《中國人口之分布》一文中寫到:
“ | 自黑龍江之璦琿向西南作一直線,至雲南之騰衝為止,分全國為東南與西北兩部:則此東南部之面積,計四百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總面積之百分之三十六;西北部之面積,計七百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總面積之百分之六十四。惟人口之分布,則東南部計四萬萬四千萬,約占總人口之百分之九十六;西北部之人口,僅一千八百萬,約占全國總人口之百分之四。 | ” |
——胡煥庸,《中國人口之分布》[6] |
該文中所附的《中國人口密度圖》,是中國的第一張全國人口密度圖;該文後來還陸續被美國《地理學評論》及英、德等國的著名地理期刊介紹或轉載。
1987年重新計算
1987年,胡煥庸根據中國大陸1982年的人口普查數據,排除二戰後外蒙古獨立等導致中國版圖變動的因素,得出:
“ | ……東半部面積占目前全國的42.9%,西半部面積占全國的57.1%……在這條分界線以東的地區,居住着全國人口的94.4%;而西半部人口僅占全國人口的5.6%…… | ” |
——胡煥庸,《我國人口與經濟的地區分布》[7] |
名稱變更
在1956年以前,這條人口地理的分界線以兩端的城市命名爲「璦琿—騰衝線」。1956年11月,璦琿縣改名為愛輝縣,故分界線的名稱也隨之變成「愛輝—騰衝線」。到了1983年4月,愛輝縣被撤銷及併入黑河市,此後名稱則變為現在所用的「黑河—騰衝線」[8]。
參見
參考資料
- ^ 李煒菁. 从“胡焕庸线”到“八大区理论”. 中國教育報. [2022-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25).
- ^ 王開泳; 鄧羽. 新型城镇化能否突破“胡焕庸线”——兼论“胡焕庸线”的地理学内涵. 地理研究. 2016-05-10, 35 (5): 825–835. ISSN 1000-0585. doi:10.11821/dlyj201605002.
- ^ “胡焕庸线”真的是天命难违吗?. finance.sina.com.cn. 2020-05-11 [2022-04-15].
- ^ 高淵. 胡焕庸120年祭:那条线,那个人. 上觀新聞. 2021-10-11 [2022-04-15].
- ^ 丁金宏, 程晨; DING Jinhong, CHENG Chen. 胡焕庸线的学术思想源流与地理分界意义. 地理學報. 2021-08-25, 76 (6): 1317–1333 [2022-04-15]. ISSN 0375-5444. doi:10.11821/dlxb202106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25) (cn).
- ^ 胡煥庸. 中国人口之分布——附统计表与密度图. 地理學報. 1935, 2 (2): 33–74. ISSN 0375-5444. doi:10.11821/xb193502002 (中文(繁體)).
- ^ 胡煥庸. 我国人口与经济的地区分布. 胡崇慶 (編). 胡焕庸人口地理选集.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1990: 287–331. ISBN 7500508441.
- ^ 丁金宏; 程晨 張偉佳 田陽. 胡焕庸线的学术思想源流与地理分界意义. 地理學報. 2021.5: 5–6 [2024-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