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腹鷚
黃腹鷚 | |
---|---|
指名亞種, 攝於 奧勒岡, 美國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鳥綱 Aves |
目: | 雀形目 Passeriformes |
科: | 鶺鴒科 Motacillidae |
屬: | 鷚屬 Anthus |
種: | 黃腹鷚 A. rubescens
|
二名法 | |
Anthus rubescens TunStall, 1771
| |
異名 | |
Anthus pensilvanicus |
黃腹鷚(學名:Anthus rubescens),又名褐色鷚,為鶺鴒科鷚屬下的一個種。是一種分布於北太平洋兩岸的小型鳴禽。由馬馬杜克·坦斯托爾於1771年在其著作《大不列顛鳥類學》(Ornithologia Britannica)中首次描述。[2] 它曾被歸類為水鷚的一個型態。在北美洲被稱為「美洲鷚」,而在歐亞大陸則稱為「黃腹鷚」。
描述
如同大多數其他鷚類,黃腹鷚是一種外觀平淡無奇的物種,通常可以見到它在地面上四處奔跑。rubescens亞種(或美洲鷚)上部呈淺灰褐色條紋,胸部和側腹呈模糊的淺黃褐色條紋。腹部為白色,喙和腿呈深色。japonicus亞種(或#日本鷚日本鷚)上部較深,腹部條紋更粗黑,腿呈紅色調。[3][4] 它的叫聲是尖銳的sip聲。[4]
測量數據:[5]
- 長度: 16厘米
- 重量: 22克
- 翼展: 24厘米
分類
其學名來自拉丁語。Anthus是草原小鳥的名稱,種名rubescens意指「微紅色」,源自ruber,即「紅潤的」。[6]
目前認可的四個亞種屬於兩個主要群體。牠們之間的形態和DNA序列差異相當顯著,經進一步研究後可能被視為不同物種:[4][7]
- A. r. rubescens – (Tunstall, 1771),美洲鷚 – 繁殖於加拿大北部,向東延伸至格陵蘭和美國東北部,冬季遷徙至中美洲。
- A. r. pacificus - – (Todd, 1935) 繁殖於太平洋山脈(從阿拉斯加到俄勒岡),冬季遷徙至墨西哥西部。繁殖於阿拉斯加南部的鳥類有時被認為是不同的亞種A. r. geophilus.。[8]
- A. r. alticola - – (Todd, 1935) 繁殖於落基山脈(從不列顛哥倫比亞南部到加州),冬季遷徙至墨西哥。
- A. r. japonicus – Temminck & Schlegel, 1847,日本鷚或西伯利亞鷚 – 繁殖於東古北界的大部分地區(包括日本)。
該物種與歐洲岩鷚(A. petrosus)及水鷚(A. spinoletta)關係密切,這三種曾經被視為同一物種。它們可以通過叫聲和一些外觀線索區分,但岩鷚和黃腹鷚不同域分布,除非作為迷鳥出現,而黃腹鷚與水鷚的分布區域僅在中亞的少數地區重疊。[3][9][10]
行為
黃腹鷚的兩個亞種都是候鳥。黃腹鷚在北美洲的太平洋海岸過冬,從北美南部到中美洲的大西洋海岸也有其過冬分佈。[11] 至少對於黃腹鷚來說,其冬季活動範圍在20世紀似乎向北擴展,且鳥類在冬季棲地停留的時間似乎減少了。例如,在俄亥俄州北部,該物種在1900年代(10年代)遷徙期間(5月和9月/10月)被記錄為「不常見」,但現在被認為是一種「廣泛的候鳥」,可以在3月至5月和9月下旬至11月之間看到,許多鳥類實際上在這麼北的地方過冬。亞洲的鳥類主要在從巴基斯坦東部到東南亞的地區過冬,偶爾在北至雲南的地方發現,也有一些鳥類在日本全年居住或只進行短途遷徙。美洲和亞洲的亞種分別是西歐和東歐的罕見迷鳥。[4][12][13][14]
像其近親一樣,黃腹鷚是食蟲動物。[15] 黃腹鷚的繁殖棲地為苔原,但在繁殖季節之外,它出現在植被稀少的開闊區域,類似於水鷚(A. spinoletta)所偏好的地點。[4]
繁殖:從配對到幼鳥離巢
黃腹鷚在繁殖地融雪期間到達後,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配對。事實上,雄鳥會一對一地爭鬥,以贏得雌鳥並在整個繁殖季節與其配對。它們也為無雪的巢位進行爭奪,這些地方更適合築巢。此時非常關鍵,因為融雪意味著節肢動物數量的增加,這是黃腹鷚的主要食物來源。爭鬥和配對結束後,築巢是下一步。巢通常位於地面上的乾燥或濕草地,一般有某種保護,但從不放置在灌木或樹上。[16][17] 理想巢的材料取決於巢區周圍的情況,通常由莎草、枯草或新鮮細草構成,有時還有一些馬毛。[17] 黃腹鷚需要面對的最後挑戰是巢的成功率。巢經常成為螞蟻或鷹類等掠食者的目標。如果這一關卡成功度過,則可能會產下一顆蛋。[17] 如果環境條件(如溫度和巢址)不理想,雌鳥不會產卵。如果首次嘗試失敗,產卵的時間將縮短。一般來說,黃腹鷚在融雪後的4至5天內(4月到5月)持續產卵,直到7月中旬。之後,雄鳥的睾丸縮小,雌鳥拒絕任何交配行為。每窩的卵數通常為5顆,但這可能會隨著降雪、父母的繁殖能力和掠食情況而變化。[16] 卵的孵化期為13–14天。[18][19] 在此期間,雌鳥不會離開巢,但對周圍的任何動靜反應敏銳。她會通過唱歌與雄鳥交流,雄鳥則會給她帶來食物並捍衛領地。雛鳥孵化後4或5天,身體瘦小,呈藍灰色,只有次級羽毛。第一週,雌鳥會護巢,但雙親都會餵食牠們。7天後,幼鳥準備離巢,但在離巢後的14天內,父母仍會餵養牠們。最終,幼鳥會與其他幼鳥組成小群,開始獨自行動。[17][19]
狀態
黃腹鷚是一種分佈廣泛且常見的物種,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評估,它並未被認為是受威脅物種。[11]
參考文獻
- 黃腹鷚 Anthus rubescens TunStall, 1771. 臺灣物種名錄. 臺灣: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2013-01-24] (中文(臺灣)).
外部連結
- ^ Anthus rubescen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3. [26 November 2013].
-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Tunstall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3.0 3.1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Alstrom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4.0 4.1 4.2 4.3 4.4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Svensson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BTO BirdFacts | Buff-bellied Pipit. app.bto.org. [2020-09-29] (英語).
- ^ Jobling, James A. The Helm Dictionary of Scientific Bird Names. London, United Kingdom: Christopher Helm. 2010: 49, 339. ISBN 978-1-4081-2501-4.
-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Zink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Lee, Cin-Ty. Siberian (A. r. japonicus) versus American Pipits (A. r. rubescens, pacificus, alticola) in basic plumage. www.surfbirds.com. [2021-10-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3-01-28).
-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Nazarenko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Leonovich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11.0 11.1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iucn status 11 November 2021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Henninger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Bangs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OOS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American Pipit. Audubon. [2024-04-22] (英語).
- ^ 16.0 16.1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Norment, C.J 2004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17.0 17.1 17.2 17.3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Pickwell, G 1947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Hendricks, P 2003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19.0 19.1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bna.birds.cornell.edu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