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石國家公園
黃石國家公園 | |
---|---|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 |
位置 | |
座標 | 44°35′47″N 110°32′50″W / 44.59639°N 110.54722°W |
面積 | 8,983平方公里(2,219,790.71英畝)[1] |
海拔 | 2,470米(8,104英尺) |
建立 | 1872年3月1日 |
訪客量 | 4,116,524人次 (2017年)[2] |
管理機構 | 美國家公園管理局 |
網站 | www |
類型 | 自然 |
標準 | vii, viii, ix, x |
評定時間 | 1978(第二屆) |
參考編碼 | 28[3] |
地區 | 北美洲 |
瀕危 | 1995–2003 |
黃石國家公園(簡稱黃石公園,英語: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是美國第一個國家公園。主要位於懷俄明州,部分位於蒙大拿州和愛達荷州,於1872年3月1日美國總統格蘭特簽署國會通過的法案後建立[4][5],是世界上第一座國家公園[6]。黃石公園以其豐富的野生動物種類和地熱資源聞名,老忠實間歇泉更是其中最富盛名的景點之一[7]。公園中有着多種類型的生態系統,其中以亞高山帶森林為主。
美洲原住民已經在黃石公園地區生活了至少1萬1千年[8],19世紀早期的劉易斯與克拉克遠征也繞過了這一區域。對該地區的有組織的勘探活動直到1860年代末才開始出現,此前只有一些選擇在野外捕獵和居住的山地人在19世紀早期到中葉曾偶爾進入。美國陸軍在公園剛剛建立後就受委託對其進行監管。1917年後,公園的管理工作移交給了之前一年剛剛成立的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園中有數以百計因其建築學和歷史學意義而保護起來的建築物,研究人員已經發現了超過1000個考古遺蹟。
黃石國家公園占地面積約為8983平方千米[1],其中包括湖泊、峽谷、河流和山脈[7]。公園內最大的湖泊是位於黃石火山中心的黃石湖,是整個北美地區最大的高海拔湖泊之一。黃石火山是北美最大且仍處於活躍狀態的超級火山,在過去兩百萬年中它曾數次以巨大的力量爆發[9]。噴出的熔岩和火山灰也覆蓋了公園內的絕大部分地區。得益於其持續的活躍狀態,世界上的地熱資源有半數位於黃石公園地區[10]。黃石公園也是大黃石生態系統的核心所在,這是北溫帶地區現存最大且仍然近乎完好的自然生態系統[11]。
公園內有記錄的哺乳動物、 鳥類、魚類和爬行動物有數百種之多,其中包括多種瀕危或受威脅物種[7],廣袤的森林和草原中同樣存有多種獨特的植物。黃石公園是美國本土最大和最著名的巨型動物居住地。公園中有灰熊、狼、美洲野牛和加拿大馬鹿的棲息地。黃石公園野牛群是美國最古老和最大的野牛群。公園內每年都會發生山火,其中最大的一次是1988年黃石公園大火,公園內近三分之一的面積被燒毀。黃石公園也是休閒娛樂的好去處,園內可進行遠足、露營、划船、釣魚、度假和觀光等活動。沿着園內鋪設的道路可以就近接觸到主要的地熱區域以及一些湖泊和瀑布。冬天,遊客們則往往會在導遊指引下乘坐雪上摩托車等冰上交通工具來造訪公園。
歷史
黃石公園因位於黃石河的源頭而得名。18世紀末,一群法裔加拿大的捕獵人將這條河命名為「Roche Jaune」(法語,意為「黃色的岩石」),這可能是翻譯希達察人對這條河的稱呼「Mi tsi a-da-zi」[12]。之後,美國的捕獵人又將之翻譯為英語「Yellow Stone」。儘管美洲原住民的命名來源至今仍然沒有定論,人們還是普遍認為這是因為黃石大峽谷黃色的石頭[13]。
從美洲土著居民首先開始在這一地區狩獵和捕魚開始,黃石公園的人類活動歷史至少已經有1萬1千年[8]。1950年代蒙大拿州加德納郵局建設期間,人們找到了一個約1萬1千年前克洛維斯的黑曜石投矛尖[14]。其後,人們在公園內發現了大量克洛維斯古印第安人製作的黑曜石刀具和武器。而用黃石黑曜石所製作的箭頭也在密西西比谷發現,這說明當時的本地部落和遠在東部的一些部落間已經有了固定的黑曜石交易活動[15]。等到白人探險家們於1805年的劉易斯與克拉克遠征中首度進入這一地區時,他們遇到了內茲佩爾塞人、克羅印第安人和肖松尼人的部落。雖然遠征隊成員們在通過如今的蒙大拿州時被告知了黃石的南部地區,但是他們並沒有對之進行調查[15]。
1806年,劉易斯與克拉克遠征隊的一位成員約翰·庫爾特退出了遠征隊加入了一隊捕獵人中。1807年,他與其他捕獵者分開,於1807年冬至1808年穿過了之後成為公園組成部分的一片地區,並在公園的東北部接近托沃瀑布處發現了至少一個地熱區域[16]。
1809年,克羅印第安人與另一個名叫黑腳的部落間爆發了戰爭,庫爾特也受了傷但倖免於難。之後他向人們描述了自己看到的這個「火與硫磺」之地,但大多數人對之嗤之以鼻,認為他精神錯亂了,並且把這個他們認為是幻想出來的地方起了個綽號叫「庫爾特的地獄」(Colter's Hell)。之後40年中,許多山地和捕獸人都報告發現「沸騰的泥漿」、「熱氣騰騰的河流」和「石化的樹木」,但基本都被當成了神話故事[17]。經過1856年的一次探索後,山地人吉姆·布里吉爾(Jim Bridger),也被認為是首位或第二位曾看到過大鹽湖的歐洲移民)同樣報告稱發現了沸騰的泉水、噴泉,以及一座由玻璃和黃色的石頭組成的山峰。但因他一向有「講起故事來沒完沒了」的名聲,這一說法也沒有得到重視。
1859年,美國陸軍測量員威廉·雷諾茲上尉開始對洛磯山脈進行一次為期兩年的測量工作。在懷俄明州度過一個冬天后,1860年5月,他與包括博物學家費汀南德·凡德威爾·海登和導遊吉姆·布里吉爾在內的小組打算從該州西北部的風河穿過兩大洋高原的大陸分水嶺。雖然有春天的大雪阻撓,但他們還是成功地達成了目標,從而成為首批有組織地進入黃石地區進行測量的人員[18]。但南北戰爭的爆發讓探索考察計劃一度擱淺,直至1860年代後期才得以繼續[19]。
黃石地區的首次詳細考察發生在1869年。一支私人出資贊助的四人考察隊順着黃石河到達了黃石湖[20],並用日記將記錄下來的信息進行報告,史稱庫克-富爾森-彼得森遠征。1870年,一些蒙大拿州的居民組織了沃什伯恩-蘭福德-多恩遠征隊,遠征隊由該州測量總監亨瑞·D·沃什伯恩領頭,其他成員包括內森尼爾·P·蘭福德(之後人稱「國家公園蘭福德」)和美國陸軍騎兵隊長格斯塔夫斯·切尼·唐恩等。
遠征隊花了約一個月的時間探索這一地區,採集標本,並為部分景點命名。隊伍中一位名叫科納柳斯·希傑斯(Cornelius Hedges)的蒙大拿作家兼律師提議將這一地區設立為一個國家公園來加以保護。他將自己的觀察發現寫成了多篇詳細文章發表在1870-1871年的《海倫娜先驅報》(Helena Herald)上。1865年10月,之前曾表示這一地區應該受到保護的蒙大拿領域行政長官托馬斯·弗朗西斯·米格也重述了希傑斯的意見[21]。其它人也曾給出過類似的建議。1871年傑·庫克在寫給費汀南德·凡德威爾·海登博士的一封信中表示他的朋友,聯邦眾議員威廉·D·凱利也有向聯邦國會提議「通過法案來將這一大片間歇泉盆地劃為公園永久保留[22]。」
公園創立
1871年,首次嘗試失敗11年後,美國地質學家費汀南德·凡德威爾·海登博士在政府的贊助下終於開始了對這一地區進行探索的又一次嘗試,這一次探索過程史稱1871年海登地質勘測。他編寫了一份黃石地區的全面報告,其中包括由威廉·亨瑞·傑克遜拍攝的大幅照片和托馬斯·莫倫繪製的畫。他的報告讓聯邦國會取消了將這一地區公開拍賣的計劃。1872年3月1日,美國總統尤利西斯·辛普森·格蘭特簽署了《奉獻法案》(「The Act of Dedication」[5]),黃石國家公園由此正式創立[23]。
海登雖然不是第一個想到在黃石地區創立公園的人,但卻是其首位且最熱心的倡導者[24]。他表示「姑且不論這一地區能夠給人類帶來的利益和享受」,警告將會有人「把這些美麗的標本當成商品(出售)[24]。」他也擔心這一區域會面臨與尼亞加拉大瀑布同樣的命運,並得出結論這一地區應該「像空氣和水一樣免費」[24]。他還在向公共用地委員會(Committee on Public Lands)提交的報告中總結道,如果(建立國家公園的)法案沒有(獲得通過而)成為法律,「這些有着非同一般好奇心和數千年積累狡詐技能的破壞者們現在正在等着進入這片神奇的土地,其一個季節的掠奪就將是無法恢復的[25][26]。海登與他1871年斟測隊的同僚們認識到,黃石是一筆價值無法衡量的巨大財富,並且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而越來越稀有。他希望可以讓其他人也看到並感受到這一點,之後鐵路的通車和汽車的出現讓這一願望變成了現實。公園沒有預留嚴格的生態目標,但其「遊樂場地」的說法也絕非是要在此創建遊樂園。海登對之的設想是建立一個類似英格蘭、德國和瑞士所擁有的風景名勝區[24]。
黃石國家公園的建立早年受到了不少來自地方的反對:一些地區擔心由於聯邦政府嚴禁在公園範圍內進行資源開發會導致其經濟發展受限,部分企業家則主張縮小園區的占地規模以便可以采更多礦、狩獵和伐木等行業[28]。蒙大拿州的國會議員曾多次提出議案要求取消其(州內的)聯邦土地使用限制[29]。
公園正式建立後,內森尼爾·P·蘭福德於1872年被指派為公園的首任管理員。他在此服務了整整五年,期間不但沒有任何資金和人員的幫助,甚至連薪水都沒有。這也導致他為了謀生而沒有多少時間來改善和保護公園,並且由於缺乏相關政策和法規,他也沒有多少法律手段可以用來執行這類保護。這也讓黃石公園的資源很容易受到偷獵者、破壞者及尋求其它資源不法分子的竊取。蘭福德在1872年給美國內政部長的報告中提及了公園管理者所面臨的實際問題[30],並且正確地預言黃石公園將成為一個主要的國際景點,政府應該繼續對其進行監管。
1875年,曾奉喬治·阿姆斯特朗·卡斯特之命勘察黃石公園蒙大拿州境內區域的威廉·路德羅上校接到命令組織並帶領一支考察隊到蒙大拿州和新成立的黃石公園考察。他在之後的《黃石國家公園偵察報告》中匯報了所觀察到對公園資源無法無天的開採行為。報告中還包括了其他隊員如博物學家兼礦物學家喬治·伯德·格林內爾的信件和附件,其中記錄了偷獵美洲野牛、黑尾鹿、加拿大馬鹿和羚羊來獲取皮革的行為。「在1874至1875年冬,(被獵殺的)加拿大馬鹿數量眾多,而美洲野牛和黑尾鹿的情況更為嚴重,估計至少有3000頭,羚羊的情況也與之不相上下[31]。」
在這樣的情況下,蘭福德於1877年被撤職[32][33]。菲勒圖斯·諾里斯在親自穿越黃石地區並見證了公園的管理問題後自願接替這一職位。聯邦國會也終於同意撥出一小筆款項來支付其薪水並為公園的運作提供數額不多的資金。諾里斯使用這些資金拓寬了進入公園的道路,修建了多條柏油馬路和其它設施[33]。
1880年,哈瑞·楊特被任命為公園的看守來控制偷獵和破壞行為。他曾於1873年加入費汀南德·凡德威爾·海登的地質勘察隊,之後又花過數年時間探索如今懷俄明州境內的山地和鄉村[34]:121-122。如今,他已經被視為是歷史上的首位國家公園護林員[35],黃石河源頭的楊特峰就是以其命名來紀念他[34]:122。不過事實證明,這樣的措施仍然不足以對公園進行保護,無論諾里斯還是其後3位管理者都沒有足夠的人力和資源來做到這一點。
北太平洋鐵路在蒙大拿州的利文斯頓建立了一個火車站,於1880年代早期連通了公園的北方入口,這也讓其遊客的數量從1872年的300人增長到了1883年的5000人[36]。這些早年的遊客們需要面對狀況欠佳的道路和有限的服務,而且大部分人都是騎馬或乘坐驛站馬車來進入公園。到了1908年時,不斷增加的遊客數量也吸引聯合太平洋鐵路連接了黃石西部地區。不過乘坐火車前來的遊客在二戰期間數量大幅下降,並且在1960年代完全消失,包括黃石鐵路支線在內的大部分鐵道都轉換成了自然的小徑。
19世紀70-80年代美洲土著居民曾被排除在公園以外。一些部落已經季節性地使用黃石區域,但全年都會在這裡生活的居民則只有西部被稱為「吃羊人」(Sheepeaters)的肖松尼人。他們在1868年通過達成條約而讓出了自己的土地離開,但保留了在黃石地區狩獵的權利。然而聯邦政府從未批准這一條約,並且拒絕承認「吃羊人」或其他任何部落曾在黃石地區生活及其任何的權利要求[37]。1877年8月下旬,約瑟夫酋長帶領着約750名內茲佩爾塞人用13天時間穿越了黃石國家公園。他們受到美國陸軍的追擊並在雙方都經歷了慘重傷亡的大洞之戰兩星期後進入了國家公園。有些內茲佩爾塞人對其在公園內遇上的遊客或其他人很友好,有些則相反。共有9位遊客曾短暫被擄。雖然約瑟夫及其他酋長都命令不能讓任何人受傷,但仍然有三人被殺害,數人受傷[38][39]。之後在東部沿菲爾霍爾河一個分支到瑪麗山後的下間歇泉盆地發生了遭遇戰[38],這條小河至今仍被稱為內茲佩爾塞溪[40]。1878年,一組肖松尼人進入公園,這驚動了管理員菲勒圖斯·諾里斯。在1879年吃羊印第安人戰爭的餘波影響下,他建立了一個軍事堡壘來防止美洲土著進入國家公園[37][39]。
1886年,美國陸軍到達猛獁溫泉並建立了謝里登營,公園中持續不斷的偷獵和破壞自然資源的行為才終於告一段落。之後22年中軍隊建起了永久性的工事,並將營地更名為黃石堡[41]。有了足夠的資金和人手後,軍隊制定了自己的政策和法規,來實現允許公眾訪問的同時又保護公園野生動物和自然資源的目標。當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於1916年建立時,許多由軍隊制訂的管理原則都得到了新機構的採納[41]。1918年10月31日,軍隊將控制權移交給了國家公園管理局[42]。
現代歷史
時間進入1915年後,每年開始有一千輛汽車進入公園,這導致了他們與騎馬或通過馬車進入公園遊客的衝突。幾年後,公園內的道路開始禁止馬匹或馬車通過[43]。
一個於羅斯福新政時期建立,旨在為青少年提供救援的機構平民保護軍團在1933至1942年黃石公園設施的建設過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其項目包括植物造林、許多公園內營地的開發和道路的修建,甚至還有消除火災隱患及消防工作。這一機構建設了早期的大部分遊客中心、露營地以及現存的公園道路系統[44]。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遊客數量大幅下挫,公園人手也被削減,許多設施年久失修[45]。但到了1950年代,黃石和其它國家公園的遊客人數大幅上揚。為了容納日益增加的遊客人數,國家公園管理局開始執行66號任務來擴建園區服務設施並將之現代化,這一任務計劃在1966年完成,以紀念國家公園管理局成立50周年,其特點則是將傳統的小木屋與現代建築風格相融合[46],不過到了1980年代後期,黃石大部分建築又恢復到了較為傳統的設計風格。1988年黃石公園火災對格蘭特村造成了很大的破壞,之後重建的設施都使用了較傳統的建築風格,而峽谷村中於2006年開放的遊客中心也同樣沿用了更為傳統的設計[47]。
發生在黃石以西希伯根湖的1959年黃石地震對公園內的一些建築造成了損壞。在公園西北部發現了新的間歇泉,而之前已有的許多溫泉的水也變得混濁[48],這也是有記錄以來發生在這一地區最強烈的地震。
1963年,經過公眾對有關在黃石地區強制減少加拿大馬鹿數量問題持續數年的爭論,美國內政部長斯圖爾特·烏道爾委任了一個諮詢委員會來收集科學數據以向將來國家公園野生動物的管理提供建議。委員會在之後的里奧波德報告中指出,在其它國家公園的撲殺程序已被證明成效甚微,並建議對黃石的加拿大馬鹿種群加以管理[49]。
因山火而引起的1988年黃石公園大火中公園歷史上最嚴重的一起火災。約321,272公頃的公園土地面積(約占總陸地面積的36%)受到了這一火災的影響,導致對其既有消防管理政策重新進行系統性的評估。1988年的火災季節被認為並沒有什麼不同尋常之處,但7月中旬持續的炎熱和乾旱共同導致火災的危險性發展到了極致。在被稱為「黑色星期六」的1988年8月20日,強風導致火勢迅速蔓延,超過61,000公頃的地區被燒毀[50]。
公園內已經發現並記錄了上千個考古遺蹟和1106個歷史建築。這些黑曜石崖和另外5幢建築已經被指定為美國國家歷史名勝[7]。黃石還於1976年10月26日被指定為國際生物圈保護區,1978年9月8日又被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指定為世界遺產,還於1995至2003年因旅遊、野生動物感染和入侵物種等方面原因被列入瀕危世界遺產列表[51]。2010年6月1日,黃石國家公園成為了第二個美國美麗國家公園25美分紀念幣上的國家公園(第一個是阿肯色州的溫泉國家公園)[52]。
2022年6月,由於暴雨引發了洪水和山體滑坡,使得黃石國家公園自1988年野火以來首次將公園5個入口全部關閉。[53]6月22日,黃石國家公園重新開放。[54]
遺產和研究中心
遺產和研究中心座落於蒙大拿州境內,接近公園的南部入口[55]。該中心是黃石國家公園的博物館收藏、檔案館、研究圖書館、歷史學家和考古實驗室以及植物標本館的所在地。黃石國家公園檔案館保留了黃石地區和國家公園服務的歷史記錄,包括黃石的管理記錄,主要項目記錄,資源管理記錄以及捐贈的手稿和個人文件等。檔案館也是國家檔案和記錄管理局的附屬機構[56][57]。
地理環境
黃石國家公園約96%的陸地面積位於懷俄明州境內,另外3%在蒙大拿州,1%在愛達荷州。從北到南距離有101千米,從東到西則為87千米,整個公園面積為898,317公頃[1],比羅德島州或特拉華州都要大。公園內5%的面積為河流和湖泊,其中最大的黃石湖有35,220公頃。黃石湖最深處有120米,湖岸線長180千米,海拔高度約為2,357米,是整個北美高海拔地區最大的湖。公園中80%的陸地面積是森林,其餘大部分是草原[7]。
北美大陸分水嶺斜穿過公園的西南地區,這個分水嶺分隔了太平洋和大西洋間的水汽流通。公園約三分之一的部分位於分水嶺西部,黃石和蛇河的源頭雖然距離上很近但正好是在分水嶺的兩邊。因此蛇河的水汽就向太平洋方向飄移,而黃石則經墨西哥灣飄向大西洋。
公園位於黃石高原之上,平均海拔2,400米。該高原幾乎以整條中洛磯山脈為界,海拔範圍從2,700米到3,400米。公園內的最高點是鷹峰(海拔3,462米),最低點則是瑞斯河沿線(海拔1,610米)[7]。附近的其它山脈包括西北部的加拉廷山脈,北方的貝爾圖斯山脈 ,東部的阿柏薩羅山脈、東南方向的提頓山脈和西部的麥迪遜山脈。整個黃石高原上最顯眼的是海拔3,122米的沃什伯恩山。
黃石國家公園擁有世界上最大的石化森林之一,樹木很久以前就被火山灰埋入地下並逐漸轉化成礦物材料。這些火山灰和其他火山碎屑被認為是來自於園區本身。因為黃石實際上是一個超級火山的巨大陷落火山口。公園內有290個高度在4.6米以上的瀑布,其中最高的是94米的黃石瀑布[7]。
公園內還有3個幽深的峽谷,他們是由過去64萬年間河流沖刷黃石高原上的火山凝灰岩而形成。其中劉易斯河沖刷出了南部的劉易斯峽谷,黃石河則沖刷出了黃石大峽谷和北方的布萊克峽谷。
地質
黃石地區是蛇河平原東北部的終點,並以一個巨大的U型圓弧一直延伸到愛達荷州博依西以西640千米。過去1700萬年中北美洲板塊因板塊構造論中地幔對流的影響而不斷漂移,最終黃石地區漂移到了這一個固定的熱點上,現今黃石國家公園的景觀正是其地殼下這一熱點的最近表現[58]。
黃石火山是北美最大的火山系統,並且由於其異常龐大的爆發力度而被稱為「超級火山」。目前的陷落火山口是在至今約64萬年前的一次災難性的噴發中形成的,這次噴發釋發了1000立方公里的火山灰、岩石和其它碎屑,其威力是1980年聖海倫火山爆發的1000倍[59]。並產生了一個近1公里深,面積達72千米×45千米,沉積了大量石灰岩的陷落火山口。該火山已知最猛烈的一次爆發發生在210萬年前,一共噴出了約2450立方公里的火山物質,並且創造出了帕克島火山口[60]。此外火山還於130萬年前有過一次較小規模的爆發,噴出了280立方公里的火山物質並形成了亨利福克火山口[59]。這三次爆發都釋放了大量的火山灰覆蓋了北美洲中部方圓數百英里的地區。大量的火山灰和有毒氣體釋放到大氣中可能會對全世界的氣象型態造成重大的影響並導致以北美地區為主一些生物種類的絕滅[61]。
陷落火山口形成後的一次爆發發生在約16萬年前,這一次形成了相對較小並包括如今黃石湖的陷落火山口。自上一次超級爆發後,從64萬年至7萬年前這段時間裡,黃石火山口一帶經歷了一系列較小型爆發周期,逾八十次的爆發形成了目前遍布黃石火山口內的熔岩地表,包括黑曜石崖的流紋岩地表和吃羊人崖的玄武岩地表。黃石大峽谷是最容易看到熔岩地層的地方,這裡的黃石河繼續沖刷着古老的熔岩流。該峽谷是個典型的V形山谷,這也證明這裡是由河道而非冰川侵蝕而形成[60]。
每一次爆發都有一個完整的周期,其高潮就是岩漿房內的熔岩部分流出後(因內部壓力變小而導致)的坍塌。這一過程將形成一個被稱為陷落火山口的塌陷地形,並通常會通過火山口周圍的縫隙中釋放出大量的火山物質和水蒸氣。黃石地區過去3次災難性大爆發的時間範圍約從60萬至80萬年不等,但還不能根據這樣少數的幾次大爆發來對未來的火山活動作出較為準確的預測[62]。
公園內或許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間歇泉就是位於上間歇泉盆地的老忠實間歇泉,同時城堡間歇泉、獅子間歇泉和蜂巢間歇泉也均位於這一盆地。世界上最大的活動間歇泉汽船間歇泉也位於公園境內。整個黃石擁有300個間歇泉及總計至少1萬個地熱點,全世界一半的地熱點和三分之二的間歇泉都集中在黃石[63]。
2001年5月,美國地質調查局、黃石國家公園和猶他大學創建了黃石火山觀測站,一起合作對黃石高原火山區的地質活動進程進行長期監測,以傳播有關這一地質運動活躍地區的潛在危險信息[64]。
2003年,諾瑞斯間歇泉盆地的一些變化導致盆地內的部分道路暫時關閉。這裡發現了一些新的火山噴氣孔,一些間歇泉的活動性有所增強,溫度也明顯提高。部分間歇泉的水甚至熱到直接轉化為水蒸汽,並且水已經因變成過熱液體而導致無法再正常湧出[65]。此時恰逢美國地質調查局發布了一個多年研究項目的報告,報告反映黃石湖底的圓頂結構在過去一段時間中已經整體隆起了一段高度。研究還表明這些隆起並不會構成火山爆發的直接威脅,因為其有可能在非常長時間以前就發展起來了,並且在隆起部位的附近也沒有發現溫度升高的情況[66]。
2004年3月10日,一位生物學家發現了5頭顯然被困在諾里斯間歇泉盆的野牛因季節性大氣反轉而吸入有毒地熱氣體死亡。緊接着在2004年4月,這裡發生了頻繁的地震活動[67]。2006年,一份報告指出公園內的野鴨湖(Mallard Lake)和索爾溪(Sour Creek)地區從2004年中期開始至2006年以每年1.5至2.4英寸(3.8至6.1公分)的速度升高,這裡也長期以來一直被示為地面運動顯著地區。不過到了2007年後期,其升高的速率已經放緩[68][69]。這類事件引起了大量媒體的關注和對該地區未來地質發展的猜測。專家也對此作出回應告知公眾,在不久的將來火山爆發的風險增加[70]。
2014年7月,黃石公園增強的地熱活動使部分瀝青路段熔化並損壞。雖說平時國家公園內也會有類似事情發生,但是這次比平時被地熱損壞得更嚴重,路上到處是熔化後留下的地熱噴氣孔,公園部分旅遊景點和道路關閉。[71]
地震
黃石地區每年會經歷數千次小型地震,不過幾乎都是人們感覺不到的。歷史上這裡曾發生過6次矩震級在6或以上的地震,包括1959年發生在公園西北邊界的一次7.5級,這次地震引發了嚴重的山崩,並導致希伯根湖的堤壩部分崩潰。山崩的沉積物順流而下並將河流堵塞進而形成了一個堰塞湖,該湖即被稱為地震湖。這場地震一共造成28人死亡,並對附近區域造成了重大的損失,地震也引起公園西北方面的部分間歇泉噴發,並從地面一些較大的裂縫中噴出蒸汽,部分溫泉原本清澈的泉水也變得渾濁[48]。1975年6月30日,公園還受到了一次矩震級6.1級的地震襲擊,但這一次並沒有造成什麼損失。
1985年的3個月中,公園的西北方向檢測到了3000次輕微地震,這些地震被歸類為一次群震,起因是黃石火山口的輕微下陷[59]。從2007年4月30日開始後數天的時間裡,黃石火山口發出了16次小型地震,其中震級最高為2.7。這樣的群震事實上很常見,從1983至2008年已經發生過了70次這樣的群震[72]。2008年12月,黃石湖在4天的時間裡一共發生了超過250次地震,測量到的最大震級為3.9[73]。到了2010年1月,僅兩天時間裡就檢測到了超過250次地震[74]。地震活動仍然不斷在黃石國家公園繼續,美國地質調查局已經啟動地震災難計劃每小時自動進行報告[75]。
生物和生態
黃石國家公園是總面積兩千萬英畝(31250平方英里,80937平方千米)大黃石生態系統的核心。這一系統中還包括大蒂頓國家公園,鄰近的國家森林和廣闊的原野。這一生態系統是美國本土現存最大的,並且其中大部分都還保持着未經開發的原始形態。並且也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完整的北半球溫帶生態系統(雖然這一區域大部分是山地而非溫帶,並且國家公園周圍的國家森林也並不是完整無缺)[11]。
植物群
公園內原生有超過1700種樹木和其它維管植物,另外有約170種被認為屬於外來物種。其中記錄了8種松柏類植物,所有樹林面積中有80%是黑松林[7]。其他針葉林如高山冷杉、英格曼雲杉、洛磯山脈花旗松和白皮松都在整個公園內發現了零散的小樹林。截止2007年,白皮松受到了一種真菌引起的疱銹病威脅,不過這一情況基本局限於森林的北部和西部。與蒙大拿州西北部幾乎全部都被這種真菌侵擾的情況相比,黃石只有約7%的白皮松受到影響[76]。
顫楊和柳樹是這裡最常見的落葉植物。從20世紀初園內的楊樹林有大幅度的減少,但最近已經有所恢復,俄勒岡州立大學的科學家認為這是因為狼群的重新引入改變了加拿大馬鹿的生活習慣[77]。
公園內已經確定有數十種開花植物,其中大部分在5月至9月間綻放[78]。其中的黃石沙馬鞭草是目前僅在黃石地區發現的一種開花植物。通常與其關係較為密切的物種都生存在更溫暖的地區,這也讓這兒的沙馬鞭草更成了一個謎。這種罕見的植物大約有8000株生長在黃石湖畔的沙質土壤上[79]。
在黃石的溫泉中,數以萬億計的細菌組成各種千奇百怪形狀的墊子,這些細菌是地球上最為原始的生命形態。蠅類和其它節肢動物就生活在這些的墊子上,甚至在嚴冬中也不例外。起初科學家們認為微生物只能從硫中獲得營養,但2005年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至少有一些超嗜熱物種也可以從氮分子中獲得能量[80]。
水生棲熱菌是在黃石溫泉中發現的一種細菌,該細菌能產生一種重要的Taq酶,可以用於在聚合酶鏈式反應過程中複製DNA。對這些細菌進行的檢索也不會對現有的生態系統造成任何影響,科學家們也正在對黃石溫泉內的其它細菌進行研究,希望可以找到多種疾病的治療方法[81]。
外來植物種類有時會因為消耗了有限的養分資源而威脅到本土物種,雖然最常見的外來物種一般都是在道路附近和主要景點之類人類經常造訪的地區,但是也有部分傳播到了較為偏遠的地方。一般情況下,大部分外來物種都會直接從土壤中拔除或是噴塗藥水殺滅,但這兩種處理方法都既費時又昂貴[82]。
動物群
黃石被普遍認為是美國本土48個州中最好的巨群野生動物棲息地。公園內有近60種哺乳動物,包括狼,受威脅的猞猁和灰熊等[7]。其它大型哺乳動物還包括美洲野牛、美洲黑熊、加拿大馬鹿、駝鹿、騾鹿、白尾鹿、雪羊、叉角羚、大角羊和美洲獅。
黃石公園野牛群是美國最大的美洲野牛群。一些牧場主擔心野牛會將疾病傳給他們飼養的牛,但實際上,大約一半的黃石公園野牛都曾暴露在感染可導致牛類流產的布魯氏菌病環境下,但實踐證明這一病菌對公園的野牛並沒有什麼影響,而且也從來沒有過野牛傳染疾病給家牛的病例報告。然而,動植物衛生檢驗署曾表示野牛「有可能是」懷俄明州和北達科他州牛類疾病傳播的源頭,加拿大馬鹿同樣可以攜帶這一病毒並傳染給馬和牛[83]。北美野牛的數量曾一度達到3到6千萬頭,而如今的黃石公園則是它們最後的一個據點,其數量從1902年的少於50頭已經增長到了2003年的4000頭,並在2005年達到最高的4900頭左右。但是雖然在2007年夏估計其數量還有4700頭,但經過2008年的嚴冬數量已有所下降。其後一次充滿爭議的布魯氏菌病控制行動中又有數百隻野牛被宰殺,導致野牛數目急劇下降到了3000頭左右[84]。黃石公園野牛群被認為是整個北美最後的四個野外的純種基因牛群之一,另外三個分別是猶他州的亨瑞山脈野牛群,以及位於南達科他州風穴國家公園和加拿大艾伯塔艾爾克島的野牛群[85]。
為了防範布魯氏菌病的威脅,國家公園的工作人員經常騷擾那些冒險從邊界外試圖回到公園內的野牛,從1996至1997年年冬,有多達1079頭野牛在被趕出公園後受到槍殺或是被送到屠宰場[83]。動物權利活動家認為這一做法過於殘酷,並且有關疾病傳播的可能性也並不像一些牧場主所堅稱的那麼大。生態學家也指出,野牛隻是季節性地前往大黃石生態系統中已經轉換為放牧地區的區域中,這些區域有些位於國家森林的部分租給了私人牧場主。動植物衛生檢驗署表示通過接種疫苗和其它手段可以消除整個黃石公園野牛和加拿大馬鹿的布魯氏菌病威脅[83]。
1914年起,為了保護公園內的加拿大馬鹿數量,聯邦國會撥款用於在公共土地上「摧毀狼群、草原犬鼠和其它會對農業及畜牧業造成損害的動物」。公園管理處的獵人們得到這樣的命令後,截止1926年就宰殺了136匹狼,黃石地區的狼幾乎完全絕跡[86]。進一步的剿殺仍在繼續,直至國家公園於1935年結束了這一做法。在1973年通過的瀕危物種法案中,狼是其中第一種哺乳動物[86]。在狼被人類從黃石清除出去後,郊狼取而代之成為公園內最高級別的犬齒類獵食動物。但是它們沒有能力放倒大型的動物,缺少頂級獵食動物的後果就是巨型動物中的老弱病殘開始顯著增加。
1990年代,聯邦政府終於扭轉了對狼群的看法。負責監督受威脅或瀕危物種的美國魚類及野生動物管理局作出了一個有爭議的決定,從加拿大進口麥肯錫河谷狼重新放養回公園中。事實證明這一舉措是成功的,各種動物的數量也保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根據2005年進行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整個大黃石生態系統一共發現有13群狼總計326匹,其中118匹在黃石公園境內。雖然公園內狼的數量要低於2004年的報告,但這有可能是由於狼遷移到了附近的其它地區,如蒙大拿州境內狼的數量就有較大幅度的增長[87]。幾乎所有記錄到的狼都是1995-96年重新引進的66匹狼的後代[87],其在懷俄明州、蒙大拿州和愛達荷州數量恢復得如此迅速,以致於美國魚類及野生動物管理局於2008年2月27日將北落基山狼從瀕危物種名單中去除[88]。
大黃石生態系統內一共有約600頭灰熊,其中超過一半生活在黃石公園境內。灰熊目前被列為是受威脅的物種,不過美國魚類和野生動物管理局已經宣布打算將其從黃石區域的瀕危物種名單上去除,不過對於其它這一物種數量尚未完全恢復的地區則仍然會予以保持。不過有反對者認為將其從保護名單上去除可能導致各州再次允許對其的獵殺活動,所以應當建立並落實更好的保護措施以確保其數量的持續增長[89]。
黃石地區擁有超過3萬頭加拿大馬鹿,是數量最多的大型哺乳動物。北部牛群的數量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就大幅度下挫,這主要是因為狼的獵殺以及加拿大馬鹿開始利用更多的森林地區來逃避獵殺帶來的影響,同時這也提高了研究人員統計其數量的難度[90]。冬天,北部的牛群會向西遷移到蒙大拿州西南部,南部的牛群則會向南遷移,而加拿大馬鹿會遷移至大蒂頓國家公園東南方向的國家馬鹿保護區。南部的牛群遷移是除阿拉斯加州以外美國最大規模的哺乳動物遷移行動。
2003年,公園發現了一隻雌性猞猁及其幼崽的蹤跡並追蹤了超過3.2千米遠。利用對糞便及其它證據進行化驗可以證實其存在,但沒有人親眼看到過。雖然2001年時通過對發現的一些毛髮樣本進行DNA檢測可以證實公園內仍然有其活動,但自1998年開始就沒有人再在黃石地區親眼看到過猞猁[91]。其它不大常見的哺乳動物包括山獅和貂熊,其中山獅估計在園內僅有約25隻[92],而貂熊的具體數量仍然不明[93]。這些罕見且稀有的哺乳動物可以幫助管理人員判斷園區內動物棲息地是否得到了妥善保護。
黃石生活有18種魚類,其中包括黃石山鱒,這種魚非常受釣魚愛好者歡迎[7][94]。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黃石山鱒曾面臨過幾次威脅,包括涉嫌非法引入黃石湖的湖鱒,這一入侵物種會對體型較小山鱒的生存產生不利影響[95]。雖然美國政府曾於1890年在蛇河流域的肖松尼湖和劉易斯湖放養過湖鱒,但它從未被正式引入黃石河流域[96]。山鱒同時還面臨着持續乾旱和意外引入的腦粘體蟲威脅,這種寄生蟲會導致養殖或野生的鮭魚和鱒魚發生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旋轉病)。從2001年開始,法律規定黃石地區水域的任何本地魚種都只允許捉到或釣上後馬上予以放生[94]。
黃石還生活有6種爬行動物,如錦龜和草原響尾蛇,以及包括賽溫帶擬蝗蛙在內的4種兩棲動物[97]。
黃石地區一共報告發現過311種鳥類,其中約一半在公園中築巢[7]。截止1999年,公園內已記錄了26對禿鷹的巢穴。這裡還記錄了極其罕見的美洲鶴,不過其在世界範圍內一共有385隻,但只有3隻生活在落基山脈地區[98]。包括普通潛鳥、丑鴨、鶚、游隼和黑嘴天鵝在內的其它一些鳥類則因為在黃石非常稀有而受到了特別的關注[99]。
森林火災
山火是大多數生態系統的自然組成部分,而黃石發現的植物已經以多種方式適應了其存在。落基山花旗松的樹皮很厚,可以保護以內的部分免遭大多數火災的破壞。公園內最為常見黑松的果實只有在受到火焰加熱後才會爆開,裡面的種子外包有厚實的樹脂,只有以火熔融這些樹脂後,種子才會四下散開。火焰燒去已經死亡或倒下的樹木,清除了剩餘少量黑松蓬勃成長的障礙。高山冷杉、英格曼雲杉、白皮松則主要生長在不大可能會有火災發生的較為寒冷和潮濕的地區。顫楊可以從其根部直接發芽,所以即使火災嚴重到燒掉了地面上的樹,但經土壤隔熱的樹根往往能逃過一劫,所以仍然可以繼續生存[100]。國家公園管理局估計在自然條件下,黃石的草原平均每20至25年就會被燒掉一次,而公園內的森林則平均每300年就會經歷一次大火[100]。大約有35次自然森林火災是由每年的閃電引起的,另外6至10起則是人為因素導致,其中大部分是意外。黃石國家公園一共有3個由專業消防員組成的救火隊,其中一個在沒有對公眾開放的沃什伯恩山上。公園還會從空中監控火情,並依靠遊客報告吸煙和生火行為[101]。
公園消防員在火災多發季節(6月下旬至9月中旬)會一直有人值班,傍晚和夜裡是火勢最為猛烈的時候。很少會有大火燒到超過40公頃,絕大多數火災都只燒到略超過0.4公頃就熄滅了[102]。消防部門重點監測的是已經死亡和倒下的樹木數量,土壤和樹的水分以及天氣因素,來確定哪些地方最容易發生火災。目前公園的防火政策是禁止一切人為因素造成的火災,並對自然發生的火災進行評估以判斷其對生態系統是更有利還是更有害。只有在火災會直接威脅到人類或建築,以及火勢很容易失去控制的情況下才會進行滅火[103]。
為了儘可能減少火災失控及威脅人類和建築安全的幾率,公園的工作人員所做的並不僅僅是監控潛在的火災,他們還會進行故意將一部分存在火災隱患死亡樹木燒除的可控燒除工作,消防員將對其火勢和所需燒除的木材數量進行嚴格的控制。有時他們還會(在確信不會失控的情況下)放任自然火災的燃燒。與其它公園不同的是,黃石極少有因員工進行可控燒除而引發的火災。在過去30年中,有超過300次自然火災都是任其自然熄滅的,不過消防員會將一些可燃物移除來防止這些火災對人類及財物構成威脅[104]。消防部門還會利用受控火災來對公眾進行規範教育,讓他們了解火災的危險性。並在火災高發時節暫時禁止在露營營地生火。美國早期土地管理政策一直認為任何的森林火災都是有害的,火被視為是一個純粹的破壞性力量來源,沒有多少人明白它是生態系統的自然組成部分。因此在人們對山火的形成有更全面的了解的20世紀70年代以前,所有的火災都會被努力撲滅。這也讓已死亡或接近死亡的樹木不斷增加,進而導致之後的火災會變得越來越兇猛甚至完全失去控制。之後制訂的火災管理方案細節中則認為,如果不會對人類的生命和財產構成直接威脅,那麼可以放任其進行燃燒直至熄滅。
1988年的春天和初夏都比較濕潤,但接下來整個落基山脈北部都進入了有紀錄以來最為乾旱的時期。一開始因水分充足而生長良好的草和樹木很快變成了乾燥的火種。國家公園管理局開始努力滅火來保持對火情的控制,但是極度的乾旱將火勢助長到了一個無法抑制的程度。從1988年7月15日至21日,大火迅速在整個黃石地區的約3,400公頃範圍中蔓延開來,這其中還包括園區以外的地域,僅公園範圍內就有40,000公頃地區受災。到了月底,大火徹底失控,多處火源引起的大火燒到了一起。1988年8月20日是損失最為慘重的一天,超過61,000公頃的園區被燒毀,在接下來長達兩個月的時間裡,七處主要大火燒毀了總面積達321,000公頃園地中的95%。共計25,000名消防員和軍人投身到了滅火工作中,消防成本約1.2億美元。等到冬天帶來的雪終於幫助撲滅最後的火焰時,整場火災已經摧毀了67座建築物,其它直接經濟損失數百萬美元[50]。雖然沒有平民在這一過程中喪生,但仍有兩位參與救火工作的人員遇難。
與當時的媒體報導不同的是,因火災造成公園動物死亡的數量實際上並不多。之後的調查顯示一共只有約345隻加拿大馬鹿(總數量約為4萬至5萬隻),36隻鹿,12隻駝鹿,6隻黑熊和9頭野牛喪生。根據從1988年大火中獲得的經濟教訓和來自不同領域專家及科學家的建議,美國境內所有的土地管理機構所實施的消防管理政策都作出了改變。到1992年時,黃石已經通過了一項新的火災管理方案,其中包含對自然火災進行嚴格觀測的指導方針[50]。
氣候
黃石公園的氣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海拔高度的影響,其中海拔較低的地區一年四季都很溫暖,最高溫度紀錄為2002年時達到過37 °C,而最低溫度紀錄則是1933年的-54 °C[7]。 這裡的夏季是6至9月,其日間最高溫度通常為21 °C至27 °C之間,但夜間最低溫度則有可能會在0 °C左右,特別是在海拔比較高的地方,此外午後還經常會出現雷暴天氣。春秋兩季白天的溫度範圍在-1 °C至16 °C,而寒冷的夜晚則有可能降至−5 °C至−20 °C。冬天的黃石公園非常寒冷,整個季節的日間氣溫通常在−20 °C至−5 °C之間,夜間則將低至−20 °C以下[105]。
黃石公園的降水非常複雜多變,降水量從猛獁溫泉附近的每年380毫米到公園西南部的2,000毫米。這裡的降水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西部蛇河平原的濕潤氣流影響,而這反過來也正是由黃石本身形成的。這裡一年中每個月都可能會下雪,每年在黃石湖周圍平均會有3,800毫米的降雪量,海拔較高的地區更可達到這一數值的兩倍[105]。
黃石公園內很少會有龍捲風,不過1987年7月21日,懷俄明州有紀錄以來最強烈的一場龍捲風通過布里傑-提頓國家森林的提頓荒野襲擊了黃石國家公園,史稱提頓-黃石龍捲風,這場龍捲風為F4級,風速達每小時333至420千米,所過之地留下了一條長39公里,寬1.6到3.2公里的毀滅之路,並將6,100公頃的成熟松林夷為平地[106]。
黃石湖,海拔2399米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歷史最高溫 °F(°C) | 46 (8) |
56 (13) |
61 (16) |
65 (18) |
78 (26) |
83 (28) |
92 (33) |
91 (33) |
83 (28) |
72 (22) |
63 (17) |
48 (9) |
92 (33) |
平均高溫 °F(°C) | 22.8 (−5.1) |
28.3 (−2.1) |
35.2 (1.8) |
42.2 (5.7) |
51.0 (10.6) |
61.1 (16.2) |
70.4 (21.3) |
70.4 (21.3) |
60.3 (15.7) |
48.2 (9.0) |
33.1 (0.6) |
24.8 (−4.0) |
45.7 (7.6) |
平均低溫 °F(°C) | −3.1 (−19.5) |
−1.5 (−18.6) |
4.3 (−15.4) |
14.6 (−9.7) |
25.1 (−3.8) |
32.5 (0.3) |
37.5 (3.1) |
36.5 (2.5) |
28.6 (−1.9) |
20.9 (−6.2) |
10.0 (−12.2) |
1.1 (−17.2) |
17.2 (−8.2) |
歷史最低溫 °F(°C) | −50 (−46) |
−50 (−46) |
−42 (−41) |
−26 (−32) |
−2 (−19) |
14 (−10) |
20 (−7) |
17 (−8) |
−5 (−21) |
−13 (−25) |
−30 (−34) |
−43 (−42) |
−50 (−46) |
平均降雨量 英寸(mm) | 1.91 (49) |
1.49 (38) |
1.73 (44) |
1.48 (38) |
2.06 (52) |
2.08 (53) |
1.66 (42) |
1.69 (43) |
1.59 (40) |
1.32 (34) |
1.71 (43) |
1.68 (43) |
20.40 (518) |
平均降雪量 英寸(cm) | 30.9 (78) |
21.5 (55) |
26.7 (68) |
16.3 (41) |
5.3 (13) |
.8 (2.0) |
0 (0) |
trace | 1.4 (3.6) |
5.7 (14) |
24.3 (62) |
25.4 (65) |
158.3 (402) |
平均降水天數(≥ 0.01 in) | 17.4 | 13.8 | 14.0 | 10.8 | 12.1 | 13.3 | 10.7 | 10.7 | 9.4 | 7.4 | 12.9 | 15.3 | 147.8 |
平均降雪天數(≥ 0.1 in) | 15.6 | 12.0 | 12.3 | 7.2 | 2.9 | .6 | 0 | 0 | 1.0 | 4.1 | 12.2 | 14.1 | 82.0 |
數據來源1:NOAA (normals, 1971–2000)[107] | |||||||||||||
數據來源2:The Weather Channel (Records)[108] |
黃石公園總部,海拔1899米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平均高溫 °F(°C) | 29.2 (−1.6) |
34.1 (1.2) |
40.4 (4.7) |
48.9 (9.4) |
58.9 (14.9) |
69.3 (20.7) |
78.6 (25.9) |
77.9 (25.5) |
66.8 (19.3) |
53.8 (12.1) |
37.3 (2.9) |
29.2 (−1.6) |
52.0 (11.1) |
平均低溫 °F(°C) | 8.6 (−13.0) |
11.5 (−11.4) |
17.7 (−7.9) |
25.4 (−3.7) |
33.9 (1.1) |
41.1 (5.1) |
46.4 (8.0) |
45.1 (7.3) |
35.8 (2.1) |
27.1 (−2.7) |
16.9 (−8.4) |
8.7 (−12.9) |
26.5 (−3.1) |
平均降雨量 英寸(mm) | .88 (22) |
.64 (16) |
1.08 (27) |
1.09 (28) |
2.01 (51) |
1.93 (49) |
1.50 (38) |
1.44 (37) |
1.29 (33) |
.95 (24) |
.94 (24) |
.79 (20) |
14.63 (372) |
平均降雪量 英寸(cm) | 11.0 (28) |
9.5 (24) |
10.9 (28) |
6.1 (15) |
2.3 (5.8) |
.1 (0.25) |
0 (0) |
trace | .3 (0.76) |
3.5 (8.9) |
9.1 (23) |
9.6 (24) |
62.4 (158) |
平均降水天數(≥ 0.01 in) | 10.8 | 9.0 | 8.9 | 9.1 | 13.0 | 12.0 | 10.2 | 10.1 | 8.3 | 7.6 | 9.1 | 9.6 | 117.7 |
平均降雪天數(≥ 0.1 in) | 8.1 | 6.0 | 6.1 | 3.7 | 1.1 | .1 | 0 | 0 | .2 | 2.1 | 6.3 | 6.7 | 40.4 |
數據來源:NOAA (normals, 1971–2000)[109] |
休閒
黃石公園是美國最受歡迎的國家公園之一。從1960年代中期開始,每年有至少200萬名遊客慕名前來 [110]。2010年7月,遊客的數量達到創紀錄的97萬5000人。7月也是黃石國家公園最為忙碌的一個月[111],在忙碌的夏季,黃石國家公園有3700名僱傭人員經營着9家酒店和旅館,一共可提供2238個酒間房間或小屋。他們還管理着加油站、商店和大多數營地,另外還有800名長期或季節性雇員提供國家公園服務[7]。
公園的服務道路可以通向主要景點,但部分道路因改造而臨時封閉,這裡正在進行一個很長期的道路重建工作。冬天,除了從蒙大拿州帕克縣進入公園的一條路外,其它各條公路都禁止汽車通行[112]。具體的關閉時間從11月初至次年4月中旬,並且部分道路還會一直持續到5月中旬才對車輛開放[113]。公園中的齊整道路一共有500千米,可以從5個不同的入口進入公園[7]。內部雖然沒有提供公共交通工具,但可以聯繫一些旅遊公司獲取機動交通服務。
冬天,專營公司會向遊客提供雪上摩托車和冰原雪車並配有導遊服務,不過人數和活動範圍受國家公園管理局規定的配額限制[114]。老忠實間歇泉、大峽谷和猛獁溫泉是暑期公園最繁忙的景點,交通可能會因道路建設或有人在對野生動物進行觀察等人為因素而擁堵很長時間。
國家公園管理局需要維護9個遊客中心和博物館的動作,並負責維護園內的多達2000幢歷史或其它建築。其中包括像1903至1904年建成的老忠實酒店和整個黃石堡-猛獁溫泉歷史區這類國家公園的地標性建築。黃石堡還提供介紹公園歷史和發展細節的歷史和教育之旅。夏季多個地點都會提供篝火晚會節目和導遊及其它解說性演示,其他季節也會提供有限的類似服務。
遊客可以選擇在十二個場地的超過2000個地點[7]或國家森林周邊以及南部的大蒂頓國家公園露營。一些邊遠地區的露營點則只能在得到許可後走路或騎馬到達。園內一共有1,800千米的遠足路徑[115]。不過由於園內的高山大多是由不穩定的火山岩組成,因此黃石並不是一個登山運動的好去處。帶有寵物的遊客必須一直用皮帶拴住它們,並且只可以在距離道路不遠或其它不太偏僻的區域如營地之類地區活動[116]。在地熱景點周圍,公園還配備有以木頭鋪平的小路以保證遊客安全,並且絕大多數景點都可供殘障人士訪問。國家公園管理局保持猛獁溫泉附近的診所全年運作並隨時提供緊急醫療服務[117]。
公園內不允許打獵,不過開放季節可以在周邊國家森林進行。釣魚是一項很受歡迎的活動,不過需要先獲得黃石公園的釣魚許可[118]。值得注意的是,園內的大多數水域只能採用飛蠅釣,並且所有當地魚種都只允許捉了就放[119]。除了劉易斯湖和肖松尼湖之間約8千米長的劉易斯河流域外,公園內的其它大小河流都是禁止船隻通行的,並且即使是在劉易斯河上也只允許用非機動類的船划行。黃石湖擁有一個遊船碼頭,該湖也是最受歡迎的划船目的地[120]。
公園早期曾允許甚至鼓勵遊客餵熊,熊學會了求食,而遊客也非常樂意得到與熊拍照留念的機會。這導致每一年都發生過多起人員受傷的事件。1970年,公園管理方改變了這一政策,並大力向公眾教育與熊親密接觸的危險性,還想方設法讓熊無法在露營地、垃圾堆中找到食物。因為在近年來已經很難再觀察到熊,所以人員的傷亡事件已經大幅減少,遊客們的安全程度得到很大的提高[121]。
黃石公園內其它受到保護的地區包括卡里布-塔伊、加勒廷、卡斯特、肖松尼和布里吉爾-提頓國家森林。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修建的小約翰·D·洛克菲勒紀念公園大道可以向南方直通至大蒂頓國家公園。有「美國最美麗的路程」之稱的熊牙公路可以從東北方進入公園,沿途還可以欣賞到壯觀的高海拔地區風景[122]。公園附近的社區包括蒙大拿州的黃石西、瑞德洛格和加德納,懷俄明州的科迪以及愛達荷州的阿什頓。距離最近並且有道路通行的機場分別位於蒙大拿州的博茲曼市和比靈斯,懷俄明州的傑克遜和科迪,加上愛達荷州的愛達荷福爾斯[123]。公園以南510千米的鹽湖城是距離最近的大型都會區。
司法管轄
整個黃石公園都屬美國懷俄明聯邦地區法院的司法管轄範圍,這也讓其成為唯一一個管轄領地超過一個州界線的聯邦地區法院(懷俄明州、蒙大拿州和愛達荷州)。法學教授布萊恩·C·科爾特(Brian C. Kalt)曾表示如果有一個人在公園位於愛達荷州內無人居住的地區犯下罪行,可能沒有辦法按照憲法第六條修正案中的發生地條款來組成一個陪審團進行審判(並且如果是在公園位於蒙大拿州境內的部分也會比較困難,因為那裡人口很稀少)[124]。這一爭議是在一名被告受到有關在公園蒙大拿州地域犯下與野生動物有關罪行的指控時產生的[125],他最終被判罪名成立[126]。
參見
參考文獻
- ^ 1.0 1.1 1.2 Listing of acreage as of 12/31/2011 (PDF). Public Use Statistic Office,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13-05-27].
- ^ NPS Annual Recreation Visits Report.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13-05-27].
- ^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13-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6).
- ^ Yellowstone, the First National Park. [2013-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9).
- ^ 5.0 5.1 U.S. Statutes at Large, Vol. 17, Chap. 24, pp. 32–33. "An Act to set apart a certain Tract of Land lying near the Head-waters of the Yellowstone River as a public Park.". The Evolution of the Conservation Movement. 1850–1920 collection. Library of Congress. [2013-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24).
- ^ Kotor, Srebarna and Yellowstone are withdrawn from the list of World Heritage in danger. UNESCO press release. 2005-07-05 [2013-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3).
- ^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7.11 7.12 7.13 7.14 Yellowstone Fact Sheet.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06-08-10 [2013-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9).
- ^ 8.0 8.1 Yellowstone, History and Culture.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13-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2).
- ^ Questions About Yellowstone Volcanic History. 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 Yellowstone Volcano Observatory. [2013-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5).
- ^ Geothermal Features and How They Work.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07-02-17 [2013-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9).
- ^ 11.0 11.1 Schullery, Paul. The Greater Yellowstone Ecosystem. Our Living Resources. U.S. Geological Survey. [2007-07-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7-15).
- ^ Macdonald, James S., Jr. History of Yellowstone as a Place Name. 2006-12-27 [2013-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21).
- ^ Yellowstone: A Brief History of the Park (PDF). U.S. Department of the Interior. [2010-05-28].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0-05-28).
- ^ Lahren, Larry. Homeland: An archaeologist's view of Yellowstone Country's past. Cayuse Press. 2006: 161. ISBN 0-9789251-0-6.
- ^ 15.0 15.1 Janetski, Joel C. Indians in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Salt Lake City, Utah: University of Utah Press. 1987. ISBN 0-87480-724-7.
- ^ Haines, Aubrey L. The Lewis and Clark Era (1805–1814).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Its Exploration and Establishment. U.S. Department of the Interior. 2000 [2013-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3).
- ^ Haines, Aubrey L. The Fur Trade Era (1818–42).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Its Exploration and Establishment. U.S. Department of the Interior. 2000 [2013-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3).
- ^ Baldwin, Kenneth H. Enchanted Enclosure-Historic Roads in the National Park System-Chapter 2-The Raynolds Expedition of 1860. Historical Division, Office of the Chief Of Engineers, United States Army. 1976 [2013-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3).
- ^ Haines, Aubrey L. The Exploring Era (1851–63).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Its Exploration and Establishment. U.S. Department of the Interior. 1975 [2013-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3).
- ^ Haines, Aubrey L. The Folsom Party (1869).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Its Exploration and Establishment. U.S. Department of the Interior. 2000 [2013-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3).
- ^ Haines, Aubrey L. Cornelius Hedges.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Its Exploration and Establishment. U.S. Department of the Interior. 2000 [2013-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3-20).
- ^ The Grand Canyon of the Yellowstone. American Stud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Virginia. University of Virginia. [2013-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1).
- ^ History & Culture. General Grant National Memorial.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06-07-25 [2013-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3).
- ^ 24.0 24.1 24.2 24.3 Marlene Deahl Merrill. Yellowstone and the Great West: Journals, Letters, and Images from the 1871 Hayden Expedition. U of Nebraska Press. 2003-09-01: 208 [2013-12-01]. ISBN 978-0-8032-8289-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3).
- ^ Marlene Deahl Merrill. Yellowstone and the Great West: Journals, Letters, and Images from the 1871 Hayden Expedition. U of Nebraska Press. 2003-09-01: 210–211 [2013-12-01]. ISBN 978-0-8032-8289-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3).
- ^ Chittenden, Hiram Martin. The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Historical and Descriptive. Cincinnati: Stewart and Kidd Co. : 77–7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06).
- ^ Wheeler, Olin Dunbar. Enlarge Image Nathaniel Pitt Langford: The Vigilante, the Explorer, the Expounder and First Superintendent of the Yellowstone Park. Nabu Press. 2010. ISBN 9781177375504.
- ^ Dilsaver, Lary M.; Wyckoff, William. The Political Geography of National Parks. The Pacific Historical Review, Vol. 74, No. 2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5-05: 237–266.
- ^ Wuerthner, George. The Conservation Land Trust Conflics. George Wuerthner's On the Range. NewWest. 2007-11-15 [2013-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1).
- ^ Report of the Superintendent of the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to the Secretary of the Interior for the year 1872. The Evolution of the Conservation Movement, 1850–1920. Library of Congress. [2013-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15).
- ^ Punke, Michael. Last Stand: George Bird Grinnell, the Battle to Save the Buffalo, and the Birth of the New West. Smithsonian Books. 2007: 102. ISBN 978-0-06-089782-6.
- ^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s First 130 Years. Yellowstone History.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13-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9).
- ^ 33.0 33.1 Rydell, Kiki Leigh; Shivers Culpin, Mary. The Administrations of Nathaniel Langford and Philetus Norris (PDF). A History of Administrative Development in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1872–1965.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2006-07-05 [2011-09-30].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1-09-30).
- ^ 34.0 34.1 Griske, Michael. The Diaries of John Hunton. Heritage Books. 2005. ISBN 0-7884-3804-2.
- ^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s First 130 Years. Yellowstone History.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13-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9).
- ^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s First 130 Years. Yellowstone History.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13-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14).
- ^ 37.0 37.1 Merchant, Carolyn. The Columbia Guide to American Environmental Histor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2: 148 [2013-12-01]. ISBN 978-0-231-11232-1.
- ^ 38.0 38.1 Chittenden, Hiram Martin. The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historical and descriptive. The R. Clarke Company. 1895: 111–122 [2013-12-01]. OCLC 3015335.
- ^ 39.0 39.1 Duncan, Dayton; Burns, Ken. The National Parks: America's Best Idea. Alred A. Knopf. 2009: 37–38. ISBN 978-0-307-26896-9.
- ^ Nez Perce Creek. Geographic Names Information System. 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
- ^ 41.0 41.1 Rydell, Kiki Leigh; Mary Shivers Culpin. The United States Army Takes Control of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1886–1906 (PDF). A History of Administrative Development in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1872–1965.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2006-07-05 [2011-09-30].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1-09-30).
- ^ Rydell, Kiki Leigh; Shivers Culpin, Mary. The National Park Service in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1917–1929 (PDF). A History of Administrative Development in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1872–1965.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2006-07-05 [2011-09-30].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1-09-30).
- ^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s First 130 Years. Yellowstone History.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13-05-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14).
- ^ Matthew A. Redinger, "The Civilian Conservation Corp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Glacier and Yellowstone Parks, 1933–1942," Pacific Northwest Forum, 1991, Vol. 4 Issue 2, pp 3–17
- ^ Rydell, Kiki Leigh; Mary Shivers Culpin. Mission 66 in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1941–1965 (PDF). A History of Administrative Development in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1872–1965.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2006-07-05 [2013-05-27].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7-06-16).
- ^ Allaback, Sarah. Mission 66 Visitor Centers. U.S. Department of the Interior. 2000 [2013-05-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1-04-19).
- ^ Canyon Area NPS Visitor Facilities. U.S. Department of the Interior. 2006-08-22 [2013-05-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5-05).
- ^ 48.0 48.1 Largest Earthquake in Montana. Historic Earthquakes. U.S. Geological Survey. 2007-01-24 [2013-05-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6-08).
- ^ Leopold, A. Starker; et al. The Goal of Park Manage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Wildlife Management in the National Parks. National Park Service. 1963 [2013-05-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6-26).
- ^ 50.0 50.1 50.2 Wildland Fire in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06-07-26 [2013-05-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10-07).
- ^ Patry, Marc; Bassett, Clare; Leclerq, Benedicte. The State of Conservation of World Heritage Forests (PDF). Proceedings of the 2nd World Heritage Forest Meeting. 2003-03-11 [2016-06-2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01-26).
- ^ Yellowstone Quarter Introduced. United States Mint. [2013-05-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8-20).
- ^ 外媒:美国黄石国家公园34年来首次全面关闭. [2022-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14).
- ^ 黄石国家公园重新开放 入口数百人排队等待. [2022-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24).
- ^ Heritage and Research Center.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13-05-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1-24).
- ^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Archives.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09-1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2-03).
- ^ Affiliated Archives. National Archives. [2013-05-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8).
- ^ The Snake River Plain. U.S. Geological Survey. 2001-03-12 [2013-05-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12).
- ^ 59.0 59.1 59.2 Tracking Changes in Yellowstone's Restless Volcanic System. U.S. Geological Survey. 2006-01-19 [2013-05-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2-06).
- ^ 60.0 60.1 Volcanic History of the Yellowstone Plateau Volcanic Field. Yellowstone Volcano Observatory. U.S. Geological Survey. 2007-02-02 [2013-05-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3-18).
- ^ Bindeman, Ilya N. The Secrets of Supervolcanoes. Scientific American. June 2006 [2013-05-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16).
- ^ Questions About Future Volcanic Activity. Yellowstone Volcano Observatory. U.S. Geological Survey. 2007-02-02 [2013-05-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18).
- ^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World Heritage Sites.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07-04-23 [2013-05-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24).
- ^ Information about the Yellowstone Volcano Observatory. Yellowstone Volcano Observatory. U.S. Geological Survey. 2007-02-02 [2013-05-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14).
- ^ Notable Changes in Thermal Activity at Norris Geyser Basin Provide Opportunity to Study Hydrothermal System. Yellowstone Volcano Observatory. U.S. Geological Survey. 2005-03-16 [2013-05-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18).
- ^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about recent findings at Yellowstone Lake. Yellowstone Volcano Observatory. U.S. Geological Survey. [2013-05-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04).
- ^ Archive of Stories About the Yellowstone Volcanic System. Yellowstone Volcano Observatory. U.S. Geological Survey. 2007-02-02 [2013-05-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2-10).
- ^ Earthquake Swarms at Yellowstone Continue. Inland Park News. 2008-12-19 [2013-05-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0).
- ^ Smith, Robert B.; Chang, Wu-Lung; Siegel, Lee. Yellowstone rising: Volcano inflating with molten rock at record rate. Press release, University of Utah Public Relations (EurekAlert!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2007-11-08 [2013-05-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1-15).
- ^ Lowenstern, Jake. Truth, fiction and everything in between at Yellowstone. Geotimes (American Geologic Institute). June 2005 [2013-05-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03).
- ^ Hot spot: Yellowstone road melts, sites closed. Mead Gruver. 2014-07-11 [2015-10-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21).
- ^ More Than A Dozen Earthquakes Shake Yellowstone. KUTV News. 2007-05-06 [2013-05-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5-26).
- ^ Archive of Yellowstone Updates for 2008. Yellostone Volcanic Observatory. [2008-12-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23).
- ^ Yellowstone hit by swarm of earthquakes. Denver Post. 2010-0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21).
- ^ Latest Earthquakes – US » Yellowstone Region. 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02).
- ^ Kendall, Katherine. Whitebark Pine. Our Living Resources. U.S. Geological Survey. [2013-05-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9-27).
- ^ Presence Of Wolves Allows Aspen Recovery In Yellowstone. [2013-05-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01).
- ^ Where Are the Bloomin' Wildflowers? (PDF). National Park Service. February 2004 [2013-05-2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07-06-16).
- ^ Yellowstone Sand Verbena. Nature and Science.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06-07-20 [2013-05-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6-07).
- ^ Microbes In Colorful Yellowstone Hot Springs Fueled By Hydrogen, CU-Boulder Researchers Say. University of Colorado at Boulder. 2005-01-24 [2013-05-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26).
- ^ The Yellowstone Thermophiles Conservation Project. World Foundation for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2004-04-27 [2013-05-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3-20).
- ^ Exotic Vegetation Management in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PDF). Nature and Science.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06-02-01 [2013-05-2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07-06-12).
- ^ 83.0 83.1 83.2 Brucellosis and Yellowstone Bison. Brucellosis. Animal and Plant Health Inspection Service. [2013-05-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2-28).
- ^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About Bison. Nature and Science.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06-08-09 [2013-05-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13).
- ^ Prettyman, Brett. Moving Bison. Salt Lake Tribune. 2008-01-10 [2013-05-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4-08).
- ^ 86.0 86.1 Defenders of Wildlife. A Yellowstone Chronology. [2013-05-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6-07).
- ^ 87.0 87.1 Rocky Mountain Wolf Recovery 2005 Interagency Annual Report (PDF). U.S. 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 Nez Perce Tribe, National Park Service, Montana Fish, Wildlife & Parks, Idaho Fish and Game, and USDA Wildlife Services. 2006 [2013-05-2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07-06-16).
- ^ Final Rule Designating the Northern Rocky Mountain Population of Gray Wolf as a Distinct Population Segment and Removing This Distinct Population Segment From the Federal List of Endangered and Threatened Wildlife. U.S. 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 2008-02-27 [2008-06-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21).
- ^ Mott, Maryann. Bald Eagle, Grizzly: U.S. Icons Endangered No More?. National Geographic News. 2004-07-02 [2013-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12-10).
- ^ 2006–2007 Winter Count of Northern Yellowstone Elk.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07-01-16 [2013-05-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5-20).
- ^ Potter, Tiffany. Lynx -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Nature: Year in Review.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13-05-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6).
- ^ Mountain Lions.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06-07-26 [2013-05-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03).
- ^ Marquis, Amy Leinbach. Out of Sight, Out of Mind. National Parks (National Parks Conservation Association). 2006, 80 (3): 20–21.
- ^ 94.0 94.1 Fishing in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07-04-04 [2013-05-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9).
- ^ The Yellowstone Lake Crisis: Confronting a Lake Trout Invasion (PDF). National Park Service. 1995 [2013-05-2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07-06-12).
- ^ Kendall, W. C. The Fishes of the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Washington D.C.: Department of Commerce, Bureau of Fisheries. 1915: 22–23.
- ^ Vital Habitats: Wetlands and Wildlife (PDF).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13-05-2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07-06-16).
- ^ Threatened and Endangered Species.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06-07-26 [2013-05-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13).
- ^ Species of Special Concern.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06-07-28 [2013-05-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13).
- ^ 100.0 100.1 Fire Ecology. Yellowstone Wildland Fire.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06-10-25 [2013-05-27].
- ^ Yellowstone Lookouts. Yellowstone Wildland Fire.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06-10-25 [2013-05-27].
- ^ Fire Facts. Yellowstone Wildland Fire.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06-10-25 [2013-05-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4-25).
- ^ Fire Monitoring. Yellowstone Wildland Fire.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06-10-25 [2013-05-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2-06).
- ^ Prescribed Fire. Yellowstone Wildland Fire.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06-10-25 [2013-05-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6-10).
- ^ 105.0 105.1 Weather.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06-12-20 [2013-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30).
- ^ Severe Weather. Wyoming Climate Office. 2007-03-14 [2008-05-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14).
- ^ Climatography of the United States NO. 20 1971–2000: Lake Yellowstone, Wyoming (PDF).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3-12-01].[永久失效連結][永久失效連結]
- ^ Monthly Averages for Yellowstone Lake, Wyoming. The Weather Channel. [2013-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1).
- ^ Climatography of the United States NO. 20 1971–2000: Yellowstone Park mammoth, Wyoming (PDF).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3-12-01].[永久失效連結][永久失效連結]
- ^ Historical Annual Visitation Statistics.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U.S. Department of the Interior. 2006-08-10 [2009-1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2-03).
- ^ Cool Yellowstone becoming hotter vacation spot. CNN Travel. 2010-08-04 [2013-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9-19).
- ^ Road Construction Delays and Closures.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07-04-09 [2013-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9).
- ^ Operating Hours & Seasons.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07-04-22 [2013-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15).
- ^ Winter Services in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13-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9).
- ^ Hiking in the Park.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06-08-17 [2013-05-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4-03).
- ^ Regulations Regarding Pets.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06-07-12 [2013-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3).
- ^ Information Every Visitor Needs to Know.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07-03-06 [2013-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3).
- ^ Fishing in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07-04-04 [2013-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9).
- ^ Fishing Season Dates and Fishing Regulations.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2013-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9).
- ^ Boating in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06-09-18 [2013-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9).
- ^ Bears, A Yellowstone Love Story.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11-0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2-05).
- ^ Kulbacki, Michael; McCauley, Bert; Moler, Steve. An Orphaned Highway. Public Roads (Federal Highway Administration). 2006 July - 2006 August [2013-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28).
- ^ Directions.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07-01-04 [2013-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3).
- ^ Brian C. Kalt, The Perfect Crime, 93 Geo. L.J. 675 (2005).
- ^ The perfect place for the perfect crime. trib.com. [2013-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17).
- ^ United States v. Belderrain, 309 F. App'x 259 (10th Cir. 2009).
外部連結
- 美國地質調查局照片資料庫
- 蒙大拿州-黃石,冰河國家公園的故鄉-官方網站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黃石國家公園-官方網站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黃石國家公園-非官方網站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黃石國家公園-天氣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黃石國家公園圖片集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USGS上的黃石國家公園地熱歷史分析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黃石國家公園網站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黃石國家公園-火山凹地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黃石國家公園-冰川地形歷史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黃石國家公園-虛擬實境導覽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黃石國家公園美洲水牛保護區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BBC有相關文章:黃石國家公園原貌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黃石國家公園地理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黃石國家公園早期歷史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歐洲探險家與黃石國家公園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2013黃石公園免費入園時間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短片 A Visit to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ca. 1932) 可在互聯網檔案館自由下載
- 短片 Four Seasons of Yellowstone (1970) 可在互聯網檔案館自由下載
- 短片 Fantastic Yellowstone (1997) 可在互聯網檔案館自由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