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馬里尼亞諾戰役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馬里尼亞諾戰役
康布雷同盟戰爭的一部分

《弗朗索瓦一世下令停止追殺瑞士軍人》一幅十九世紀的浪漫派畫作,亞歷山大-埃瓦里斯特·弗拉戈納爾(Alexandre-Évariste Fragonard)所繪,現藏於凡爾賽宮的戰爭畫廊 (Galerie des Batailles)
日期1515年9月13–14日
地點
在現今的意大利米蘭的東南方,梅萊尼亞諾附近。
結果 法國-威尼斯取得決定性勝利
瑞士發誓永遠中立
參戰方
 法國
 威尼斯共和國
舊瑞士邦聯 舊瑞士邦聯
米蘭公國
指揮官與領導者
法蘭西王國 弗朗索瓦一世
法蘭西王國 吉安·賈科莫·特里夫齊奧英語Gian Giacomo Trivulzio
威尼斯共和國 巴托洛梅奧·德·阿爾維安諾英語Bartolomeo d'Alviano
法蘭西王國 路易·德拉·特雷莫耶英語Louis de la Trémoille
法蘭西王國 夏爾三世·德·波旁
法蘭西王國 貝亞爾
舊瑞士邦聯 馬克思·羅伊斯特英語Marx Röist
馬克西米利安·斯福爾扎[1]
舊瑞士邦聯 紅衣主教馬修·席納英語Cardinal Mattheus Schiner
兵力

32,500人

  • 30,000步兵
  • 2,500騎兵

22,200人

  • 22,000步兵
  • 200騎兵
傷亡與損失
5,000人死亡[2]
受傷人數未知
10,000人死亡[3]
受傷人數未知

馬里尼亞諾戰役(Bataille de Marignan)是法蘭索瓦一世的軍隊,於1515年同北部的梅萊尼亞諾發生的一次作戰,結果法國-威尼斯聯軍大勝米蘭瑞士

作戰中,法軍野戰炮徹底摧毀了瑞士長矛兵。瑞士軍隊採用陳舊的長矛兵方陣戰法:方陣的前6列長矛兵前傾,使矛尖在第一列陣前突出5-6米,以便後五列能相應地保持較小的間隔;第七列後長矛被置於前面軍人的肩上。這種陣法雖然曾在古代發揮過作用,但是在火器問世後,其使用的不便則暴露無遺。法軍的野戰炮兵便利用其弱點,先用野戰炮猛轟其一側,而後又迅速移至另一側猛轟,瑞士長矛兵方陣即刻瓦解。

法國威尼斯聯軍獲勝之後,瑞士宣布永遠中立,法軍囚禁米蘭公爵馬克西米利安·斯福爾扎並占領米蘭。馬克西米利安·斯福爾扎為了獲得自由,在1516年以三萬達克特金幣的代價,把義大利北部的米蘭公國賣給了法王法蘭索瓦一世法蘭索瓦一世因為此戰的身先士卒、勇猛無畏,獲得「騎士王」的美稱。當時他直接讓法國將軍──「完美騎士貝亞爾」將國王打扮成騎士,並讓貝亞爾站著對跪下的國王授予騎士稱號。

法國聖但尼聖殿保存的法蘭索瓦一世石棺上,雕刻了馬里尼亞諾之戰的場景。

參考文獻

  1. ^ Sforza was present at the battle, and, being the nominal employer of the Swiss, may be considered their leader. It is extremely doubtful, however, that he exercised any actual command.
  2. ^ Spencer Tucker. ABC-CLIO , 編. A global chronology of conflict : from the ancient world to the modern Middle East. : 484. ISBN 1-85109-672-8 (英語). 
  3. ^ Nolan Cathal J. Greenwood Press , 編. The age of wars of religion, 1000-1650. 2006: 575. ISBN 978-0-313-33045-2 (英語). 

參考資料

  1. 王兆春《世界火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