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維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8年8月27日) |
馬拉維共和國 Dziko la Malaŵi(齊切瓦語) | |
---|---|
格言:Unity and Freedom (英語) 「團結和自由」 | |
國歌:《上帝保佑馬拉維》 (Mulungu dalitsani Malaŵi(齊切瓦語) "O God Bless Our Land of Malawi"(英語))[1] | |
首都 暨最大城市 | 利隆圭[2] |
官方語言 | 英語、齊切瓦語 |
宗教 | 基督宗教 |
政治體制 | 單一制 總統制 |
政府 | 馬拉維議會 |
• 總統 | 拉扎勒斯·查克維拉 |
成立 | |
• 脫離英國殖民 | 1964年7月6日 |
面積 | |
• 總計 | 118,480平方公里(第98名) |
• 水域率 | 20.6% |
人口 | |
• 2024年估計 | 21,240,689(第62名) |
• 密度 | 179.28人/平方公里/平方公里 |
GDP(PPP) | 2022年估計 |
• 總計 | 354.09億美元[3](第136名) |
• 人均 | 1,602美元[3](第180名) |
GDP(國際匯率) | 2022年估計 |
• 總計 | 120.42億美元[3](第144名) |
• 人均 | 545美元[3](第182名) |
貨幣 | 馬拉維克瓦查(MWK) |
時區 | UTC+2 |
行駛方位 | 靠左行駛 |
電話區號 | +265 |
ISO 3166碼 | MWI |
中央銀行 | 馬拉維儲備銀行 |
人類發展指數 | ▲0.485[5](第172名) |
地理最高點 | 木蘭吉山(海拔3050公尺) |
互聯網頂級域 | .mw |
「Malaŵi」的各地常用譯名 | |
---|---|
中國大陸 | 馬拉維 |
臺灣 | 馬拉威 |
港澳 | 馬拉維 |
星馬 | 馬拉維 |
馬拉維共和國(英語:Republic of Malawi;齊切瓦語:Dziko la Malaŵi),通稱馬拉威(齊切瓦語:Malaŵi;英語:Malawi),是一個位於非洲東南部的內陸國家,鄰接贊比亞、莫桑比克及坦桑尼亞。國土位於南緯9°45'至17°16'、東經32°35'-35°24'之間。
歷史
早期歷史: 遠古先民在一百萬年前已踏足今天馬拉威地域。西元十五世紀至十八世紀,馬拉威由馬拉威帝國管治。
近現代歷史:
十九世紀中葉,葡萄牙、英國殖民者相繼侵入;1891年淪為英國保護國;1904年英國政府直接管轄,名尼亞薩蘭;1953年成為中非聯邦一部分;1964年7月6日獨立,改名馬拉威。
地理
馬拉維位於非洲東南部,南北有東非大裂谷貫穿,谷底就是馬拉維湖,是非洲第三大湖,占馬拉維總面積的20%。希雷河出自馬拉維湖南端,流經馬拉維南部地區,最後注入400公里以南的贊比西河。裂谷的東西面為海拔達900-1200米的高原。北部地區的尼卡高原高達2600米。南部的希雷高地平均海拔600-1600米,不過也有松巴高原高2130米,和姆蘭傑山達3050米。希雷河下游地勢較低,海拔只有60-90米。
馬拉維是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人口密度最高的國家之一,2018年首府利隆圭人口大約為989,300,而第二大城市布蘭太爾人口在大約為800,300。[2]
馬拉維湖因其長365英里、寬52英里而俗稱「日曆湖」。
馬拉維設有5座國家公園:
氣候
馬拉維差不多整個國家都處於高山之上,所以大部份地區的氣候垂直差異顯著,為熱帶乾濕季氣候區的高地氣候,普遍來說高山平原的氣溫十分溫和和穩定,但冬天的氣溫可以低至攝氏4度。而盆地的氣溫較為悶熱,最熱的時候可以攝氏39度,而每年的降雨量也因地理環境而有所差別,平均由600mm至3,000mm不等。通常雨季由11月開始至5月,而5月至11月的降雨量很低。馬拉威因處於高原地帶,所以極少受到颶風、洪水等威脅。
經濟
馬拉維曾被聯合國評為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全國約有55%的人生活在貧窮線以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只有600美元,是全世界最低收入的一群。本國政府長期舉債度日,國債佔國民生產總值的228.3%。因受愛滋病及高生育率影響,馬拉威勞動力人口比例過低,大概只有50%的人處於15-64歲之間。加上人民的教育程度很低,國內低技術勞工過剩,但同時嚴重缺乏高技術人才。
該國經濟長期倚賴於農產品出口,農業人口超過90%,因而國家經濟很容易受農產品的國際價格影響。農民主要種植煙草、棉花、玉米等,是非洲主要煙草生產國之一,煙草出口占國家外匯收入70%。如果農產品收成時候價格回落,農民只能以低價出售。新總統最近推出多項措施改善國家經濟,包括發展市場經濟、反貪污及加強國民教育。
- 國民生產總值(2015年估計):64.16億美元
- 人均國民生產總值(2015年估計):354美元
- 通漲率:21.4%
- 經濟增長率:1.9%
- 貿易逆差:-5千5百萬美元
- 外債:30億美元
- 勞動人口:574萬人
- 主要產業:農業
- 主要出口貨品:煙草、棉、茶葉、咖啡豆、花生
- 貨幣:馬拉威克瓦查(Malawian Kwacha)
行政區劃
馬拉威行政區劃一級為區(region),二級為縣(district),當前共有3個地區,28個縣。如下:
|
|
|
|
人口
馬拉維的人口大約有1840萬人(2017年九月),超過80%的人口居住在未發展的農村。馬拉維因受艾滋病影響,人口大幅下降,而平均壽命也因此下降。根據2003年的資料,成人的艾滋病感染率達14.2%,即差不多有90萬名艾滋病患者,而馬拉維人的平均壽命只有36.97歲。馬拉維的生育率頗高,平均每名已婚婦女會誕下5.98名嬰孩,但艾滋病令馬拉維的嬰兒夭折率達10%,即每1000名新生嬰兒就有103.22名嬰兒死亡。
年齡分布:0-14歲46.9%,15-64歲50.4%,65歲或以上2.8%
人口增長率:2.06%
出生率:43.95嬰兒/1000人
死亡率:23.39死亡/1000人
男女比例:0.99名男性/1名女性
平均年齡:男:36.59歲,女:37.36歲
重要城鎮
文化
馬拉維的官方語言是齊切瓦語及英語。大部份馬拉威人信奉天主教,另外大概有10%的人信奉伊斯蘭教。馬拉威大約有40%的人是文盲,當中有一半以上的文盲是婦女。
- 語言:齊切瓦語57.2%、Chinyanja 12.8%、Chiyao 10.1%、Chitumbuka 9.5%、Chisena 2.7%、Chilomwe 2.4%、Chitonga 1.7%、3.6%其他(CIA factbook)
- 宗教信仰:79.9%天主教、12.8%回教、3%其他、4.3%沒有宗教信仰
- 文盲比率:男:23.9%,女:50.2%
教育
政府提供免費的小學教育。在高等教育方面,國內設有兩所主要的大學分別為馬拉威大學及姆祖祖大學。其中以馬拉維大學的歷史最為悠久且最具規模,此外另有「馬拉威管理學院」(Malawi Institute of Management)及「馬拉威企業發展學院」(Malawi Entrepreneurial Development Institute)均有提供管理人才的訓練課程。
政治
馬拉維是眾非洲國家中其中一個政局最穩定的國家,也是少數沒有受內戰影響的非洲國家,該國於1966年7月6日改制共和,為總統制。馬拉威總統為國家元首、最高行政首長及軍事統帥,以選舉方式產生,任期五年,每五年舉行一次普選。總統下設一至兩位副總統,內閣閣員由總統直接任免。國會採一院制,稱「國民議會」。地方政府則分設北、中、南,全國共有26個縣。
2012年4月5日,時任總統賓古·瓦·穆塔里卡因突發心臟病去世。6日晚政府稱副總統喬伊斯·班達因脫離執政黨,不具備接任總統資格。但在7日,喬伊斯·班達宣誓就任,成為馬拉維歷史上首位女總統。
2013年10月,馬政壇曝出公職人員貪污公款的「現金門」醜聞,歐盟、挪威、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宣布暫停對馬預算援助。
2014年總統選舉中班達被彼得·穆塔里卡擊敗,穆塔里卡成為第5任馬拉威總統。
在2020年總統選舉中拉扎勒斯·查克維拉成功擊敗穆塔里卡,成為第6任馬拉威總統。
外交
截至2018年7月,馬拉維已同111個國家建交。
1966年7月11日,馬拉維曾同中華民國建交,但2007年12月28日該國轉而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
交通
- 公路:連絡鄰國的主要道路有:往莫三比克的貝拉、南非的德班;往坦桑尼亞的三蘭港;國內客貨運班車主要往來於布蘭太爾和利隆圭之間。
- 空運
- 鐵路:除了國內鐵路線外,還有國際鐵路運輸通往莫三比克的納卡拉港(Nacala)。
- 電信:電話可以國際直撥至世界主要的城市,傳真、電子郵件及資料都可以從馬拉威傳送至世界各地。在境內的主要城市都可使用行動電話。
參考文獻
- ^ Malawi National Anthem Lyrics. National Anthem Lyrics. Lyrics on Demand. [24 August 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10).
- ^ 2.0 2.1 2.2 存档副本 (PDF). [2021-08-1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8-14).
- ^ 3.0 3.1 3.2 3.3 Malawi.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April 2022 [2022-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24) (英語).
- ^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19 (PDF).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2019-12-2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06-22).
- ^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19 (PDF).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2019-12-2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