颶風黑茲爾
四級颶風(美國) | |
形成 | 1954年10月5日 |
---|---|
消散 | 1954年10月18日 |
最高風速 | 1分鐘持續: 150英里/小時(240公里/小時) |
最低氣壓 | ≤ 937毫巴(百帕);27.67英寸汞柱 |
死亡 | 直接造成1000至1200人死亡 |
損失 | $4.2億(1954年美元) |
影響地區 | 千里達及托巴哥、小安的列斯群島、南美洲北部、波多黎各、背風安的列斯群島、牙買加、伊斯帕尼奧拉島、古巴、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巴哈馬、美國東部、加拿大東部 |
1954年大西洋颶風季的一部分 |
颶風黑茲爾(英語:Hurricane Hazel)是1954年大西洋颶風季期間造成死亡人數最多、經濟損失最慘重的颶風。這場風暴奪走了海地多達1,000人的生命,然後又以四級颶風強度從南、北卡羅萊納州邊境附近襲擊美國,造成95人喪生。之後黑茲爾轉變成溫帶風暴,但仍然致使81人遇難,其中大部分來自多倫多。由於風暴造成了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其名稱「黑茲爾」因此從大西洋風暴命名名單上退役,以後永遠都不會再在北大西洋熱帶氣旋命名時使用。
黑茲爾摧毀了海地40%的咖啡樹和50%的可可作物,對當地經濟的影響持續了數年之久。颶風在南、北卡羅萊納州登陸,衝擊點附近的大部分海濱住宅被毀。氣旋從北卡羅萊納州沿大西洋海岸北上,先後影響了弗吉尼亞州、西弗吉尼亞州、馬里蘭州、特拉華州、新澤西州、賓夕法尼亞州和紐約州,產生的陣風時速有近160公里,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3.08億美元(1954年美元,相當於2025年的34.9億美元)。氣旋在賓夕法尼亞州上空與一股冷鋒合併,然後朝西北方向的加拿大進發,以溫帶風暴形式吹襲安大略,多倫多市內及周邊有許多溪流溢出,導致嚴重的洪澇災害。位於當地沖積平原的許多居民區之後只能改造成公園用地。加拿大遭受的損失達到1.35億加拿大元。
由於缺少應對熱帶氣旋的經驗,加上風暴強度的保持時間異常之長,多倫多所受影響的嚴重程度是前所未有的。黑茲爾在陸地上行進了超過1,110公里,但在逼近加拿大的過程中因與一股強勁冷鋒融合而得到強化。風暴在進入大多倫多地區上空後移動速度大幅減緩,其性質上雖已屬溫帶氣旋,但強度仍然相當於一級颶風標準。當地召集了800名軍人協助清理工作,還建立了颶風賑災基金,分發了510萬加拿大元的援助金。
氣象歷史
1954年10月上旬,一股東風波[注 1]離開南美洲海岸,氣象部門最早於10月5日在格林納達以東約80公里海域發現了股東風波。系統迅速發展成颶風,經颶風獵人偵察機檢測,其中心風速很快從每小時110公里提高到160公里,風暴的前進時速為16公里[2]。10月6日到9日,黑茲爾在加勒比海向西移動並增強,其間沒有直接襲擊任何陸地[3],並且曾一度沿委內瑞拉海岸「基本平行」移動[4]。繼續向西行進一段時間後,風暴突然向東北偏北大幅轉向,不再像氣象學家預測的那樣對牙買加構成威脅,反而朝海地不斷逼近[5]。事實證明,這場颶風非常難以捉摸,氣象部門對其預測的準確程度很低[3]。
10月11日,黑茲爾以二級颶風強度穿越海地。由於途經區域存在高達2400米的山峰,系統的強度有所下降。從古巴和伊斯帕尼奧拉島之間的向風海峽經過後,風暴轉向西北,以每小時約27公里的速度朝巴哈馬東南部和美國東岸逼近[6]。通常情況下,由於佛羅里達州以北洋面水溫降低,因此經過這些水域的熱帶氣旋強度通常會降低[7],但颶風黑茲爾顯然是個例外,到10月14日晚氣旋接近南、北卡羅萊納州時,颶風獵人偵察機發現其風力時速已增至220公里,成為四級颶風,並且前進速度也提高到了每小時48公里[3]。
10月15日,黑茲爾以四級颶風強度在南、北卡羅萊納州邊界附近登陸,登陸點位於南卡羅萊納州默特爾比奇以北約16公里。風暴向北移動,經過北卡羅萊納州羅利上空後轉變成溫帶氣旋,但強度仍然達到強烈的三級颶風標準[8]。颶風的移動速度在登陸後增至每小時77公里以上[7],其中心於北美東部時區15日下午16點30分到達紐約州和賓夕法尼亞州上空[9]。風暴並沒有像氣象學家預料的那樣大幅減弱,特拉華州、馬里蘭州、紐約州和賓夕法尼亞州都有地區記錄下時速160公里的狂風。黑茲爾一共奪走了95位美國人的生命,其中大部分屬溺亡[3][7]。
高速行進的風暴與一股冷鋒融合併朝安大略進發,其中心於15日午夜到達多倫多市中心上空。大部分降水都發生在風暴與冷鋒合併的布蘭普頓周邊地區。黑茲爾這時的強度仍然相當於一級颶風,持續風速達到每小時124公里,陣風時速超過150公里,降雨量在200毫米以上,這時系統已經在陸地上行進了近1000公里[3]。風暴的前進速度在離開多倫多後有顯著降低,在一天的時間裡從最高的每小時77公里降至18公里。黑茲爾的殘留繼續北上穿越安大略,經過詹姆斯灣並達到魁北克北部。10月18日,氣旋完全消散,這時已經導致安大略81人遇難。[7][10]:13
防災措施
10月6日,雖然天氣預報中認為黑茲爾會在其北面經過,但阿魯巴、博奈爾和庫拉索仍然收到了小型船隻警告。早期的預測中還認為,颶風如果繼續按原有路線前進就會襲擊牙買加,還有可能會向西北方向轉向吹襲多明尼加共和國[11]。一天後,由於風暴轉向,不再對陸地構成威脅,這些警告也相應中止,氣象部門也無法確定颶風最終會朝大西洋還是墨西哥灣進發[4]。10月8日,向風海峽的船隻收到謹慎出行的建議[12]。兩天後,逐漸強化的風暴開始朝接近正西方向前進,促使牙買加的小型船隻留在港口躲避[13]。海地由於通訊基礎設施水平跟不上導致幾乎沒有進行多少防災準備工作[14]。
自最初發現這一天氣系統後,美國就有多架飛機一直對在大西洋增強的風暴進行觀察,黑茲爾還在朝牙買加逼近時,佛羅里達州東岸就收到了警報[13]。颶風穿過海地並向北移動後,氣象學家估計其強度會因行經佛羅里達州以北的寒冷水域而減弱[3],還預計黑茲爾會襲擊喬治亞州的薩凡納[15]:130。美國東部時區10月14日上午11點,美國國家氣象局向南、北卡羅萊納州發布警告,其中估計颶風還是會在近上停止移動,基本不會直接對陸地產生影響。然而,風暴實際上卻朝西北方向轉向並朝陸地逼近[16]:169。當天晚上,氣象部門估計黑茲爾會在南、北卡羅萊納州邊界附近登陸[16]:169並向沿岸地區發布了撤離警報[17]。進一步的預測還認為氣旋會在阿勒格尼山脈上空減弱並消散[3]。
貝蒂·肯尼迪(Betty Kennedy)曾在以這場颶風命名的著作中指出,加拿大雖然擁有讓任何人都可以充分了解這起氣象事件的完善紀錄,但這場風暴卻成了「鎮上最密而不宣的故事」,與紀錄中包含的大量事實相比實在自相矛盾[18]:36。有多位氣象學家認為,如果氣旋和賓夕法尼亞州上空的冷鋒合併,那麼其強度不但不會減弱,反而會有增強的可能。自治領天氣辦公室發布了兩份特殊天氣通報,但由於其中預計風暴會從多倫多以東經過,因此沒有發布多少其它警報,也沒有實施疏散,導致最終的慘重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3]。預報中認為系統產生的風速只有每小時65到80公里,局部會有降水。伊利湖和安大略湖的船隻收到強風警報,預計風力時速在65到120公里之間[3]。多倫多水電因預計會有強風而召集了工作人員待命,但由於出現了暫時的平靜,這些人員都一度收到了可以下班回家的通知[9]。
多倫多地區在黑茲爾來襲兩周前曾出現大量降水,所以地面含水量已經飽和。加拿大大部分居民都缺乏應對颶風的經驗,並且也從來沒有颶風能夠一直到達像多倫多這樣高緯度的內陸地區[19]。貝蒂·肯尼迪還在書中指出,如果「威脅多倫多的是場暴風雪,或是360毫米的降雪,那都是可以理解的事情。……(但)這不一樣。人們不知道、更不熟悉這是什麼,這完全是出人意料的危機。颶風(應該)屬於熱帶地區」[18]:44。
影響
國家和地區 | 死亡人數 | 損失數額 | 來源 |
---|---|---|---|
格林納達 | 8萬美元 | [20] | |
海地 | 400至1000人 | 50萬美元 | [21] |
波多黎各 | 9 | - | |
巴哈馬 | 6 | - | |
美國 | 95 | 2.81億美元 | [22] |
加拿大 | 81 | 1億美元 | [23] |
合計 | 約1200 | 3.81億美元 |
加勒比地區
10月8日,有兩位偵察機上的工作人員在執行觀測黑茲爾的任務過程中因遭遇亂流導致受傷,其中一人需要住院治療[24]。正在增強的氣旋從委內瑞拉以北的阿魯巴、博奈爾和庫拉索三個島嶼(簡稱ABC群島)北面經過,給群島帶去狂風暴雨,降雨量達到250毫米。阿魯巴和庫拉索出現山洪爆發,摧毀了一座橋梁和多個水壩,導致了35萬美元(1954年美元,相當於2025年的397萬美元)的損失[25]。波多黎各因這場颶風出現了自1899年以來最為嚴重的洪災,幸運的是由於預警及時,當地只有9人死亡,其中8人溺斃,1人因山體滑坡喪生,但是基礎設施、建築物和農業區域還是受到了嚴重的破壞,有超過1.1萬人從被洪水淹沒的地區撤離[26]。
黑茲爾於10月12日以二級颶風強度襲擊海地。颶風引起的山洪爆發摧毀了無數村莊,狂風還對多個主要城市構成相當程度破壞。該國死亡人數估計高達1000人左右,大部分人員傷亡都是因高山上的洪水衝擊導致,部分山的高度達到2400米。森林砍伐降低了土壤的蓄水能力,導致情況嚴重程度進一步加劇。海地的南部半島所受衝擊最為嚴重,最大城市萊凱有至少200人傷亡,第二大城市熱雷米據報道稱被衝進了大海,至少造成200人死傷[27]。萊凱遭受的經濟損失估計為50萬美元(1954年美元,相當於2025年的567萬美元)[14]。另據估計,整個海地有多達10萬人因黑茲爾導致無家可歸[21]。風暴摧毀了該國約40%的咖啡樹和約50%的可可作物,對海地經濟的影響持續了數年之久[28][29]。根據報道,海地有許多像碗之類的物品一直被颶風帶到了美國南、北卡羅萊納州海岸[10]:22。
離開海地後,風暴轉向北上逼近巴哈馬,由於颶風途經位置在該群島以東較遠海域,因此當地受到影響較小。但是,黑茲爾直接從伊納瓜(Inagua)上空經過,導致一艘試圖躲避風暴的帆船傾覆,奪走了6人的生命。[24]
美國
與氣象部門的預測完全相反,颶風黑茲爾在大西洋上空再度強化,以四級颶風強度從北卡羅萊納州不倫瑞克縣小鎮卡拉巴什(Calabash)附近登陸,登陸點接近南、北卡羅萊納州邊界,位於南卡羅萊納州默特爾比奇和北卡羅萊納州威爾明頓之間的中途位置。氣旋登陸時給大片海岸沿線帶去了超過5.5米的風暴潮[注 2],對沿海地區構成嚴重破壞,同時颶風襲擊恰逢這年月潮最高的時間,導致破壞程度進一步加劇[30]。不倫瑞克縣受到的損失最重,大部分沿海住宅要麼嚴重受損,要麼完全被毀。例如整個長灘(Long Beach)的357套建築物僅有5幢在風暴過後仍然屹立[10]:22。默特爾比奇也有約80%的海濱住房被毀。強烈的風暴潮導致低勢低洼的沙質屏障島被完全淹沒[15]:134。美國國家氣象局駐北卡羅萊納州羅利辦事處發布的正式報告中稱,黑茲爾「幾乎完全抹去了從州界到恐怖角之間所有海濱區域的人類文明痕跡」[15]:135。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於1954年12月發布的年度颶風報告中則表示,有「270公里海岸線範圍內的所有碼頭都被摧毀」[24]。
北卡羅萊納州的羅利達拉姆國際機場記錄下的陣風時速有145公里,其周邊城市,如金斯頓、戈爾茲伯勒(Goldsboro)和費森(Faison)的陣風時速估計高達190公里[31]。由於全州範圍內都有如此強烈的狂風,因此森林受到了嚴重破壞,倒塌的樹木又導致了進一步的財物受損。不過颶風的影響也存在有利的一面,南、北卡羅萊納州當時像美國東南部其他地區一樣正遭受嚴重乾旱,風暴產生的暴雨緩解了旱情。降雨量最高的是北卡羅萊納州的內陸區域:穆爾縣的羅賓斯(Robbins)達286毫米,迦太基(Carthage)也有247毫米[15]:135。
整個北卡羅萊納州有19人遇難,數百人受傷,1.5萬套民房被毀,另有3.9萬套受損[30]。南、北卡羅萊納州一共受到了價值1.63億美元(1954年美元,相當於2025年的18.5億美元)的破壞,其中單海灘物業的損失就達到6100萬美元(1954年美元,相當於2025年的6.92億美元),南卡羅萊納州的經濟損失約為2500萬美元(1954年美元,相當於2025年的2.84億美元),而北卡羅萊納州的受損程度要嚴重得多。美國其他地區受到的損失約為1.45億美元(1954年美元,相當於2025年的16.5億美元),全國一共因這場颶風遭受了價值3.08億美元(1954年美元,相當於2025年的34.9億美元)的破壞[32][33]。
黑茲爾對南、北卡羅萊納州造成嚴重破壞的同時卻並沒有失去全部強度。風暴在北上的過程中與冷鋒融合併轉變成溫帶氣旋,但其風速仍然達到颶風強度,並且繼續產生暴雨。離開北卡羅萊納州後,風暴先後途經弗吉尼亞州、西弗吉尼亞州、馬里蘭州、特拉華州、新澤西州、賓夕法尼亞州和紐約州。停電和樹木倒塌的情況非常普遍。整個區域的陣風時速都達到160公里。巴特里公園雖然並不接近氣旋中心,但卻記錄下時速182公里的陣風,這也是紐約城區範圍內在這場風暴期間記錄下的最高風速。[24][34]
系統西側的降雨量較高。西弗吉尼亞州的平均降雨量為230毫米,阿巴拉契亞山脈局部達到300毫米。而賓夕法尼亞州的匹茲堡以北記錄的降雨量僅有90毫米。[35]
首都哥倫比亞特區受到了特別嚴重的影響,弗吉尼亞州和馬里蘭州都出現較為嚴重的洪災。新澤西州由於潮水高度較低而沒有遭受到嚴重的洪水衝擊,但南部的切薩皮克灣還是有大部分的捕蟹罐毀於一旦[15]:136。黑茲爾在穿越阿勒格尼山脈期間失去了大部分水分,導致匹茲堡地區的許多河流上漲至大幅超過洪水水位。賓夕法尼亞州出現的大風仍然足以吹飛多戶民宅的屋頂。紐約上州有多條公路和鐵道因風暴阻塞。[34]
加拿大
大多倫多地區在黑茲爾來襲前幾個星期內經歷了異常多的降水,其地下水位在風暴到達前已經飽和,這導致大部分降雨(估計高達總量的90%)都流入多倫多的河流中,令水位上漲了6至8米[3]。多倫多以西地區降水遠超東部:布蘭普頓附近的斯內爾格羅夫(Snelgrove)是這場氣旋在加拿大產生降雨量最高的所在,達214毫米,同時斯內爾格羅夫和布蘭普頓都在10月15日晚21點到午夜這3個小時裡記錄下了90毫米降雨量[3][19]。任何位於主要水道河漫灘上的建築不是被淹就是被水沖走。多倫多的基礎設施由於無法承受重大水災衝擊而受到嚴重破壞:超過50座橋梁、多條重要高速公路的許多路段,以及大量公路和鐵路被洪水沖毀[36][37]。
布拉德福德(Bradford)附近的錫姆科湖正南方有一個碗狀山谷,荷蘭沼澤(Holland Marsh)就坐落在其中。這裡發生的山洪與南面的河流不同,洪水的速度較為緩慢,讓人們可以有充分的時間逃到位於山上的布拉德福德。但是,荷蘭沼澤還是遭受了慘重的財產損失:據加拿大廣播公司記者艾倫·安德里森(Allan Andreson)報道,整個荷蘭沼澤已經變成了一個巨大的湖泊,唯一能夠看到露出水面的只有斯普林戴爾基督教歸正教堂的尖頂[18]:101。途經這片地區的安大略400號省道被3米深的洪水淹沒,部分路段甚至有6米深。當地經濟也受到沉重打擊,雖然這年的大部分農稼都已在10月中旬收割,但還沒來得及帶離莊稼地,所以要麼就被洪水淹沒,要麼就被捲走。此外,由於所有與洪水接觸過的食品都屬不宜食用之列,因此只能全部銷毀[18]:103。起初多倫多水電公司試圖用水泵幫助排出荷蘭沼澤的洪水,但由於水泵經常會被農產品或其他雜物阻塞而功敗垂成。收到大量捐贈並且獲得更好的設備後,荷蘭沼澤的洪水才於11月13日排完[18]:105。起初人們擔心這片地區的土地會在洪水消退後變得貧瘠,但之後數年裡,這裡的莊稼收成都高於平均水平[18]:106。
多倫多西部盡頭的亨伯河(Humber River)因強烈山洪而導致嚴重破壞。河流缺少防洪設施並且有許多小河匯入,導致山洪接踵而至。河中水流是如此強勁,以致於《多倫多星報》在報道中稱,連警察在談及出動救生艇時都被告知「無論什麼都沒法倖存下來,河裡如果有任何人都肯定會死亡」[38]。這一預測不幸成真,有5位志願消防員試圖救助一位被困的司機,但5人都與消防車一起被急流捲走而遇難[19]。亨伯河沖積平原上的社區變得滿目瘡痍。該河位於旺市郊區伍德布里奇(Woodbridge)的河段寬度從通常的20米暴漲到107米,導致9人死亡,數百人流離失所。雷莫爾大道有366米路段與其附近的14套民房一起被河水沖走,導致35人喪生。河水的上漲程度前所未有,附近居民也沒有提前撤離,這共同導致了較高的死亡人數。由於破壞太過嚴重,雷莫爾大道沿線及附近社區之後只能改建成公園[38]。
安大略湖附近的朗布蘭奇(Long Branch)村因怡陶碧谷溪(Etobicoke Creek)溢出河岸導致嚴重洪災。許多民房被捲入湖中,導致7人遇難[39]。該村所在區域之後改建成了瑪麗·柯蒂斯公園。多倫多東部的頓河附近區域也出現了一定程度洪水,但當地降雨量遠不及西部,因此受災程度也較輕[40]。
黑茲爾一共奪走了81位加拿大人的生命,截至2014年7月仍然是該國歷史上最致命的自然災害。風暴還導致超過4000戶家庭流離失所[10]:13。加拿大公共安全和應急準備部估計,如果考慮包括經濟動盪、財產損失和災後恢復成本這些長期影響,颶風黑茲爾一共給該國造成了1億3755萬2400加拿大元的損失[41]。
善後
海地
颶風黑茲爾過去後,海地宣布為遇難者進行為期3天的全國哀悼。該國的基礎設施在受襲前就狀態欠佳,受災後又有大部分已有道路堵塞,導致恢復工作進展緩慢,通訊設施大多過時、受損或者被毀。海地紅十字會向國際紅十字會請求援助。美國紅十字會捐獻了2.5萬美元(1954年美元,相當於2025年的28.4萬美元),泛美航空提供飛機用於運送援助物資[6],美國塞班島號航空母艦調遣了18架直升機幫助運送物資[42]。海地在颶風過後由於缺少清潔的水源導致出現傷寒爆發[18]:31。
美國
10月15日晚,南、北卡羅萊納州出動國民警衛隊在海岸沿線災區防範搶劫。10月17日,美國總統德懷特·艾森豪威爾宣布兩州遭受了「重大災難」,宣布「立即」向其提供「不受限制的聯邦援助」[43]。恢復工作進展迅速,到10月24日時,大部分部隊都已遣散。另一項重要的恢復工作是沿海濱重建沙丘,到10月30日時,人們已經完成了39公里長的人造沙丘屏障,從長遠角度來看,這樣有助於更快速地通過自然積聚形成更大的沙丘。由於默特爾比奇是熱門旅遊目的地,因此該市商會開始通過宣傳活動告知公眾,當地會在來年夏季做好繼續向遊客開放的準備。以免大家因看到大量的媒體報道而得出城市已被摧毀的錯誤結論。針對局部破壞進行的重建工作將把默特爾比奇從「古樸的夏季殖民地轉變成高檔度假城市」。[16]:178-179
加拿大
多倫多召集了來自15個民兵組織和8個陸軍預備役部隊的800名軍人協助清理工作。地方的海軍人員提供了船隻,還有100人加入救災。軍隊捐贈了900張毛毯、350張床墊、175個雙層床和150個擔架。多倫多市民也伸出援手:救世軍收到的衣服、鞋、毛毯、食品和現金是如此之多,導致其倉儲設施不堪重負,該組織為此不得不建議市民在有進一步需要前暫時無需再行捐助。[44]
安大略省建立了颶風賑災基金,用於「接收本省和其他地區所有希望為損失慘重災民提供援助的人們的捐款」,基金收到了來自庇護十二世、福特汽車、加拿大聯合教會、勞拉斯考德糖果店和英美石油公司等多個組織、公司和個人的捐款。基金總額一共有約530萬加拿大元,其中向災民一共發放了約510萬加拿大元,剩下的錢中一半留作尚未解決的索賠要求的應急準備金,另一半則用於支付行政開銷。[44]
多倫多和地區自然保護管理局在颶風黑茲爾過去後成立,用來將規模較小的區域性自然保護部門聯合起來,管理這些地區的洪泛平原與河流。這些部門之前曾否決過在亨伯河沿線建立水壩用於防洪的計劃,風暴過後,雖然河邊建成了一些水壩,但還不足以在類似黑茲爾的極端天氣情況下防止洪災的發生[45]。颶風引發的洪災讓安大略乃至整個加拿大都對防洪問題有了更多的重視[46]。
政府徵用了重災區的土地,並且制訂措施防止人們在溝壑或河漫灘上新建住房或進行其他發展項目。登打士街和安大略湖之間、位於亨伯河沿岸的區域如今已改建成公園[45]。雷莫爾大道之前在風暴期間被沖毀的部分改建成了雷莫爾公園,其中還建有一座行人天橋,紀念亨伯河沿線的遇難者[10]:99。
退役
由於這場風暴在加勒比地區、美國和加拿大造成的災難性破壞和大量人員傷亡,其名稱「黑茲爾」(Hazel)因此退役,今後永遠都不會再在北大西洋熱帶氣旋命名時使用。此外,這個名稱退役後也並沒有由其它任何一個特定名稱代替。[47]
注釋說明
參考資料
- ^ 1.0 1.1 Glossary of NHC Terms (報告).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13-03-25 [2014-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0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Milt Sosin. Hazel Packs 100-mi Winds in the Caribbean. The Miami News. 1954-10-05: 1 [2014-08-08].
-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Peter Bowyer. Storm information. Canadian Hurricane Centre. 2004 [2014-08-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5).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4.0 4.1 Milt Sosin. Hurricane Hazel's Path Undetermined. The Miami News. 1954-10-07: 1 [2014-08-08].
- ^ Milt Sosin. Hazel Changes Course Sharply, Moves on Haiti. The Miami News. 1954-10-11: 1 [2014-08-08].
- ^ 6.0 6.1 Jack W. Roberts. Hazel Points at the US Coast. The Miami News. 1954-10-14: 1 [2014-08-08].
- ^ 7.0 7.1 7.2 7.3 Willie Drye. Worst Hurricane in North Carolina: 50 Years Later. National Geographic. 2004-10-14 [2009-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07).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Hurricane Hazel, October 1954. National Weather Service. [2014-08-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0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9.0 9.1 Peter Bowyer. Timeline of storm events. Canadian Hurricane Centre. 2004 [2014-08-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0).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10.0 10.1 10.2 10.3 10.4 Gifford, Jim. Hurricane Hazel: Canada's Storm of the Century. Toronto: Dundurn Press. 2004. ISBN 1-55002-448-5.
- ^ Milt Sosin. Hurricane Hazel Gaining Force in Caribbean. The Miami News. 1954-10-06: 1 [2014-08-08].
- ^ Milt Sosin. Storm Flier Hurt in Eye of Hurricane. The Miami News. 1954-10-08: 1 [2014-08-08].
- ^ 13.0 13.1 Milt Sosin. Hurricane Moving Slowly Westwards. The Miami News. 1954-10-10: 1 [2014-08-08].
- ^ 14.0 14.1 UPI. Hurricane Hazel Kills 200. Beaver Valley Times. 1954-10-13: 1 [2014-08-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19).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15.0 15.1 15.2 15.3 15.4 Hairr, John. The Great Hurricanes of North Carolina. Stroud, United Kingdom: The History Press. 2008 [2014-08-08]. ISBN 1-59629-391-8.
- ^ 16.0 16.1 16.2 Stokes, Barbara. Myrtle Beach: a history, 1900–1980. Columbia, South Carolina: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 2007. ISBN 1-57003-697-7.
- ^ Willie Drye. Worst Hurricane in North Carolina: 50 Years Later. National Geographic. 2004-10-14 [2014-08-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7).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Kennedy, Betty. Hurricane Hazel. Toronto: Macmillan of Canada. 1979. ISBN 0-7705-1821-4.
- ^ 19.0 19.1 19.2 Filey, Mike. Toronto Sketches 7. Toronto: Dundurn Press. 2003: 192–193 [2014-08-08]. ISBN 1-55002-526-0.
- ^ Great Britain. Colonial Office. Report on Grenada.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57 [2014-08-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09).
- ^ 21.0 21.1 Bob Burtt. Hazel's Lessons Learned. The Record. 2004-10-26: B.1.
- ^ Hebert, Paul J; Taylor, Glenn;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The Deadliest, Costliest, and Most Intense United States Hurricanes of This Century (and Other Frequently Requested Hurricane Facts) (PDF) (NOAA Technical Memorandum NWS TPC-18). United States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s National Weather Service: 5. 1983-01 [2014-08-0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4-04-26).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National Weather Service Forecast Office in Raleigh North Carolina. Event summary, Hurricane Hazel, October 1954. United States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4-08-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0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24.0 24.1 24.2 24.3 Walter R. Davis. Hurricane of 1954. NOAA. 1954-12 [2014-08-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04).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Hurricanes and Tropical Storms in the Netherlands Antilles and Aruba (PDF). Meteorological Service Netherlands Antilles and Aruba: 18, 29. 2010 [2012-04-25].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2-04-25).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Ralph L. Higgs. Severe floods of October 12–15, 1954 in Puerto Rico (PDF). NOAA. 1954-10 [2014-08-0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09-17).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Milt Sosin. Hazel's Toll is 200 Dead; 500 Hurt in Haiti. The Miami News. 1954-10-13: 1 [2014-08-08].
- ^ Rotberg, Robert I. and Christopher K. Clague. Haiti: the politics of squalor. Houghton Mifflin. 1971: 182 [2014-08-08]. ISBN 0-395-12105-1.
- ^ Hurricane Dents Economy of Haiti. New York Times. 1956-01-05 [2014-08-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6).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30.0 30.1 Hurricane Hazel. Coastal Service Center.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0-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9-13).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Changing skies over central North Carolina (PDF). National Weather Service Raleigh, North Carolina. [2014-08-0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08-26).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Walter R. Davis. Hurricanes of 1954 (PDF). Weather Bureau Office. 1955 [2009-06-1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4-01-0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Michael Strickler, Douglas Schneider and Jonathan Blaes. Hurricane Hazel. National Weather Service in Raleigh, North Carolina. 2009 [2014-08-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0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34.0 34.1 AP. Floods Rise in Hazel's Wake. The Miami News. 1954-10-16: 1 [2014-08-09].
- ^ Remnants of Hurricanes and Tropical Storms that have brought Rainfall to the Region. NOAA. [2011-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5).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Peter Bowyer. Impacts — Transportation. Canadian Hurricane Centre. 2004 [2014-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0).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Peter Bowyer. Impacts. Canadian Hurricane Centre. 2004 [2009-06-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0).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38.0 38.1 Peter Bowyer. Impacts — Humber River. Canadian Hurricane Centre. 2004 [2014-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0).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Peter Bowyer. Impacts — Long Branch. Canadian Hurricane Centre. 2004 [2014-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1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Peter Bowyer. Impacts — Don River. Canadian Hurricane Centre. 2004 [2014-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0).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Peter Bowyer. Recovery — Evaluation. Canadian Hurricane Centre. 2004 [2009-06-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08).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AP. Big Scale Relief Is Pushed In Hurricane-Battered Haiti. The Miami News. 1954-10-15: 9A [2014-08-09].
- ^ The Americas: Hazel's Fling. Time Magazine. 1954-10-25 [2014-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06).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44.0 44.1 Peter Bowyer. Recovery — Aftermath. Canadian Hurricane Centre. 2004 [2009-06-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08).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45.0 45.1 Peter Bowyer. Mitigation. Canadian Hurricane Centre. 2004 [2009-06-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0).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Cullingworth, J.B. 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 in Canada. New Jersey: Transaction Publishers. 1987: 249–253 [2014-08-09]. ISBN 0-88738-135-9.
- ^ Retired Hurricane Names Since 1954.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9-04-22 [2014-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09).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