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強烈颱風海燕 (2013年)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颱風海燕
Typhoon Haiyan(英文)
11月7日巔峰時期的颱風海燕登陸前一刻,風眼清晰可見。
11月7日巔峰時期的颱風海燕登陸前一刻,風眼清晰可見。
路徑圖
颱風海燕的路徑圖
颱風海燕的路徑圖
概況
形成日期2013年11月3日
消散日期2013年11月12日
最低氣壓895 hPa
瞬間最大陣風325 km/h
影響
財產損失85.2億美元(954.8億菲律賓披索[1] (有記錄以來損失第五多的太平洋颱風,未經通脹調整)
死傷人數逾6300人死亡、28688受傷、1062人失蹤[1]
影響地區馬紹爾群島關島密克羅尼西亞聯邦帛琉菲律賓越南中國大陸海南廣西廣東西部)、香港澳門臺灣
備註此風暴擁有下列紀錄:
  • 2013年全球最強熱帶氣旋
  • 21世紀西北太平洋最強熱帶氣旋
  • 史上登陸時風速第二高的熱帶氣旋
2013年太平洋颱風季的一部分

颱風海燕(英語:Typhoon Haiyan,國際編號:1330[2]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312013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Yolanda)為2013年太平洋颱風季第28個被命名的風暴,「海燕」一名由中國大陸提供,是指海燕鳥[3][4]

海燕的強度突破2010年颱風鮎魚,成為西北太平洋有紀錄以來第二強的熱帶氣旋,僅次於1979年颱風泰培。日本氣象廳評定海燕的接近中心最高持續風速為每小時230公里(以10分鐘平均風速計算)[5],與鮎魚相同。香港天文台評定其接近中心最高持續風速每小時285公里(以10分鐘平均風速計算)[6],以每小時15公里之差,超過鮎魚的每小時270公里;中國國家氣象中心評定其接近中心最高持續風速每小時280公里(以2分鐘平均風速計算),亦以每小時20公里之差,高於鮎魚之每小時260公里。上述3項數據均顯示海燕的風速僅於泰培之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評定海燕的接近中心最高持續風速為每小時315公里(以1分鐘平均風速計算),高於梅姬之每小時295公里,更超越泰培之每小時305公里,成為有可靠紀錄以來,全球1分鐘平均風速最高的熱帶氣旋,但此紀錄已於2年後被颶風派翠莎打破。海燕更達到德沃夏克分析法中的「T指數」8之數值,是該指數系統的上限。

由於海燕以接近巔峰狀態登陸菲律賓,海燕與2016年颱風莫蘭蒂曾是全球有記錄以來,登陸時風速最高的熱帶氣旋,但此紀錄已於7年後被颱風天鵝打破[7]。其猛烈風力及引起的大規模風暴潮則在菲律賓中部造成毀滅性破壞,官方確認逾6300人死亡,菲國萊特省一名警官估計約1萬人罹難[8],而菲律賓紅十字會更表示失蹤人數多達25000人[9]。風暴過後大半年,災區罹難人數仍然持續增加。[10]因應海燕在菲律賓造成的災難性傷亡,「海燕」一名在2014年初的颱風委員會會議上被除名,並在2015年的會議上通過由「白鹿」取代,於2019年首次使用;同時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亦把當地名稱「Yolanda」除名,由「Yasmin」取代[11]

發展過程

低緯度造就良好環境

海燕在11月3日剛成為熱帶氣旋時,組織頗為鬆散,但對流穩定地發展。

2013年11月2日早上,一個低壓區馬紹爾群島西南部海面上生成,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給予熱帶擾動編號99W。下午2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對其在24小時內形成為熱帶氣旋的機會評為「低」。當時該系統的組織鬆散,但對流穩定發展;同時該系統形成的位置是北緯6度左右,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管理局的圖表,這個位置的表面水溫在8月至11月初長期保持在攝氏30度或以上[12],炎熱的海水加上垂直風切變微弱、低層輻合和高空輻散良好,這個優良環境已經為該系統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先天條件。隨著該系統的低層環流中心逐步整合,日本氣象廳在翌日(11月3日)早上8時率先把該系統升格為熱帶低氣壓[5];而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當日上午10時把上述發展機率升級為「中等」,再於下午1時半上調為「高」,同時發出熱帶氣旋形成警報[13],然後於下午5時把該系統正式升格為熱帶低氣壓,並給予編號31W[14]

雖然該熱帶低氣壓的低層環流中心較廣闊,確實位置在當時仍較難判斷,但是其原先鬆散的螺旋雲帶逐漸收緊,中心對流亦加深,令該系統在11月4日繼續增強。日本氣象廳先於凌晨3時半對該熱帶低氣壓發出烈風警報[5],再於上午9時15分把該系統正式升格為熱帶風暴[5],並命名為海燕,給予國際編號1330。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亦緊接於上午11時把海燕升格為熱帶風暴[15]副熱帶高壓處於強勢,盤據於西北太平洋,該高壓脊南面的深厚東風驅使海燕採取偏西移動路徑[15],移動速度達每小時25至30公里。各個數值預報模式的預測路徑頗為一致,都是預料海燕向菲律賓長驅直進,只是移速上有差別。由於海燕所在海域的緯度較低,其路徑將會繼續經過上述的優良環境,有利海燕的強度迅速而顯著上升,低層環流中心及組織改善,並打開強烈空氣流出[15],為海燕往後的急劇增強埋下伏筆。

「瘋狂」的海燕出現

相較於移動緩慢的風暴而言,移速高的風暴不利於吸收海水能量,然而所途經的海面仍令海燕在11月5日開始為時2日的爆發性增強。日本氣象廳於早上8時50分把海燕升格為強烈熱帶風暴[5],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更於上午11時把海燕升格為颱風[16]。此時的海燕已形成中心密集雲團,並打開一細小的「雲捲風眼」,而海燕東北面的「熱帶對流層上部槽」亦加強了系統四周的空氣流出[16],此情況得以維持至海燕登陸。不過日本氣象廳要到翌日(11月6日)凌晨2時45分,才把海燕升為颱風[5],時間上明顯滯後。海燕在當日上午9時45分及晚上11時先後進入香港天文台和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的責任範圍,香港天文台對海燕評級為超強颱風[17];而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則把海燕評為颱風,中心風力每小時195公里,並給予當地名稱「尤蘭沓」[18]。隨著海燕的「雲捲風眼」發展為「針眼」(即範圍細小的風眼結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當日上午11時把海燕升為超級颱風[19],表示海燕在過去24小時的中心風力急升65(每小時120公里);該部門更於晚上11時把其接近中心最高持續風速上調至140(即每小時260公里)[20],相當於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的「5級颱風」,是在10月份相繼出現颱風范斯高颱風利奇馬之後,2013年西北太平洋第3個達到「5級颱風」分級的熱帶氣旋。長期支配大片西北太平洋海域的副熱帶高壓脊繼續引領海燕向西北偏西迅速移動,直逼菲律賓中部;但海燕爆發性加強引致內力大增,使其路徑的北向量有所增加。

海燕在11月7日繼續加強,達到強度頂峰,「針眼」擴展成一個較大的風眼。

海燕的強度於11月7日仍然穩步上揚,直至晚間才達到環境可容納的最大強度。海燕原先的「針眼」擴大,變成一個面積較廣、在衞星雲圖上清晰可見的風眼,而其中心密集雲團的雲頂溫度為攝氏-90度[21](雲頂溫度越低代表熱帶氣旋越強),如此冰冷的雲頂溫度相當罕見,強如同年較早時候的兩個「5級颱風」,以及被稱為「怪獸風暴」的颱風天兔,雲頂溫度也是大約攝氏-80度。由於沒有飛機實測數據,而當時海燕尚未登陸,海燕的強度只能通過衞星雲圖,並依靠「德沃夏克分析法」估算;但各部門提供的即時數據已顯示,海燕的強度最少與2010年颱風鮎魚旗鼓相當。日本氣象廳和臺灣中央氣象局在實時報告中,評定海燕的接近中心最高持續風速(以10分鐘平均風速計算)分別達125,即每小時230公里及每秒63米(每小時225公里)[5],前者與鮎魚的評估相同,僅次於泰培的140(每小時260公里)及1961年颱風南施的145(每小時270公里);後者以每秒2米之差,略遜鮎魚的每秒65米(每小時235公里)。香港天文台當時評定其中心風力每小時260公里(同樣以10分鐘平均風速計算),僅以每小時10公里之差,略遜於鮎魚之每小時270公里;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評定海燕的中心風力為每小時235公里(10分鐘平均風速),以10公里之差,超過鮎魚。中國國家氣象中心於實時報告中評估海燕的中心風力(以2分鐘平均風速計算)為每秒75米,即每小時270公里,以每秒3米之差,高於鮎魚之每秒72米(每小時260公里)。而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更評估海燕的中心風力(以1分鐘平均風速計算)達到170,即每小時315公里[22],高於鮎魚之160(每小時295公里),更超越泰培之165(每小時305公里),僅次於南施的185(每小時345公里);但一般認為當時的氣象機構人工預報傾向高估熱帶氣旋的風速,因此南施的風力數據有爭議,未獲承認為比泰培更強。不過這評估亦意味著海燕成為繼泰培後,34年以來首個1分鐘平均風速超過每小時300公里的熱帶氣旋。海燕此時通過「德沃夏克分析法」換算的「T指數」達到8.0,是該指數的極限,而反映該指數的折線圖更史無前例地突破圖表上限[23]。同時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指出,「德沃夏克分析法」完全無法分析如此嵌入高雲及有著極度冰冷雲頂的風眼[24],換句話說就是海燕的強度超過「德沃夏克分析法」的極限。

事後有非官方的分析指出,暖水深度是海燕強度飆升的關鍵。除了風切變、輻合、輻散、表面水溫等發展因素維持優良,為海燕提供近乎完美的「二類條件性不穩定」機制之外[25],暖水更異常地深入海平面以下100米,提供大量潛熱[26]。一般而言,海水溫度隨深度遞減,熱帶氣旋吸收能量會使海水上翻,把深層的冷水通過對流而抬升至表面,海面降溫會令海水能量耗盡,導致熱帶氣旋轉趨減弱;但較深水的位置仍然溫暖甚至炎熱,導致海水上翻時能繼續供應能量,從而令熱帶氣旋維持增強趨勢。而從日本氣象廳的圖表證實,該年10月末,西北太平洋介乎北緯5至10度、東經125至150度的海域,海平面以下100米的海水溫度比平均高攝氏3至5度[26]。由於水的「比熱容量」高,吸熱較慢,升溫所需的熱力非常多,這種溫度偏高情況已經頗為不尋常。海燕的路徑恰巧通過該區,造就其強度大幅上升。

巔峰狀態登陸,重創菲律賓中部

海燕登陸前一刻,其風眼顯而易見。

仍然維持強勢的副熱帶高壓脊帶領海燕以每小時35至40公里的高速逼近菲律賓,這種速度以西進型風暴而言實屬稀有,反映副熱帶高壓脊異常地強勁,其南面的偏東風極為深厚。海燕亦因而發展出明顯的「半圓效應」,北面的風力結構較南面廣闊;不過中心密集雲團則保持對稱,而西南季候風則使海燕南面的外圍雨帶比北面強烈。11月8日凌晨4時40分,海燕以巔峰強度在菲律賓東薩馬省吉萬英語Guiuan, Eastern Samar沿海登陸,為登陸時風速第二高的熱帶氣旋,其登陸時風速僅次於2020年颱風天鵝;但由於海燕的風力太大,海燕登陸路線附近一帶的風速計、氣壓計等氣象設備遭全數摧毀,導致海燕的中心風力及氣壓沒有官方實測數據證明,海燕的強度仍只能用衞星雲圖及雷達圖像推算。不過獨魯萬市直接被眼壁掃過,獨魯萬機場在被夷平前錄得960.3百帕斯卡的最低氣壓[26];更有一段信息指吉萬錄得最低氣壓889百帕斯卡,只是該項數據未獲官方證實[12]。海燕橫掃菲律賓期間,先後掠過薩馬島萊特島等多個菲律賓中部群島,為該區帶來極具破壞性的風力,並引發毀滅性的風暴潮,每小時200公里以上的持續風速,連同15至19尺(5至6米)高的巨浪[27],摧毀菲律賓中部地區,並造成超過6300人罹難;事隔一整年後,在2014年末,罹難人數仍繼續上升。

隨後海燕轉趨減弱,雖然海燕高速橫越菲律賓,且橫過相對平坦的米沙鄢群島,對風暴結構造成的傷害應比橫過呂宋高山為低,但是海燕的減弱幅度頗為明顯,因為海燕的頂峰強度極高,要容納如此強大的風暴出現,需要各項氣象條件的配合;只要氣象因素稍有變化,便會使熱帶氣旋的強度明顯回落。海燕的中心結構受到破壞,對流明顯減弱,眼壁大範圍崩解,只餘下一小部份未受影響;其渾圓的風眼亦變得粗糙、模糊[28],成為「雲塞風眼」。當晚較後時間,海燕在即將移入南中國海之際,喪失其相當於「5級颱風」的強度評級,但仍是一股非常成熟的颱風。此時各個官方氣象部門對海燕接下來的路徑預測開始有較大的分歧,雖然都是預計海燕越過副熱帶高壓脊的脊線而順時針轉向,但是對於海燕會否登陸越南中部,還是直接移入北部灣,各地的預計並不一致[23]

減弱下環流反變廣

海燕在11月9日進入南海中部,其環流雖離開菲律賓,但卻捲入支配華南的乾燥東北季候風。乾空氣不利熱帶氣旋的發展,結果海燕無法在海上修復其眼壁、風眼和中心結構,減弱趨勢漸變明顯,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凌晨5時把海燕降格為颱風[28],香港天文台亦在當晚9時半把海燕降為強颱風[29];然而海燕的環流反而變得更廣闊,遍及華南沿岸地區,與東北季候風共同令該區颳起強風。海燕的環流之所以擴闊,是因為海燕的外圍雨帶開始從中心鬆脫,同時海燕的等壓線與支配中國東南部的東北季候風重疊,把華南的氣壓梯度進一步增大。此時海燕已經到達副熱帶高壓脊的西南邊緣,由於海燕仍為一股相當成熟的颱風,其內力依然頗為強大,加上副熱帶高壓脊有所減弱,海燕在駛流場上改受東南風影響,開始轉向偏西北移動,進入南海北部,未有在越南中部登陸[30]。此路線比大多數部門的預測路徑偏北,使越南中部免受海燕的蹂躪。然而海燕的移速卻沒有絲毫減慢,仍維持於每小時35公里或以上。

11月10日,移至副熱帶高壓脊西面的海燕繼續轉向,引導氣流轉為偏南風,使海燕逐漸改向更偏北方向移動,正面吹襲中國海南,於下午4時左右在海南樂東縣對開海域掠過[31],移入北部灣。中國國家氣象中心於海南的雷達顯示,海燕的眼壁僅僅擦過樂東縣。雖然海燕沒有登陸海南,只是在該島之西南面近距離掠過,但是海燕還是受到海南島的地形影響,強度加速下降。東北季候風亦使南海至華南的垂直風切變加強,這令海燕於北部灣沒有重新組織的機會,縱使中心密集雲團得以維持,對流和外圍雨帶仍是持續變淺,使低層環流中心有跡象開始暴露[32],這意味著海燕的生命史步向終結。

轉向及消散,影響力猶在

海燕於11月11日進一步減弱,但東北面環流與東北季候風前沿雲帶相連,與海燕相關的不穩定天氣一直伸延至華南沿岸。

11月11日,海燕進一步受到地形摩擦及風切變的影響,加上水汽供應被截斷,促使海燕急速減弱,深層對流向北面切離,「雲塞風眼」被完全填塞。香港天文台在凌晨12時半把海燕降為颱風[33]。日本氣象廳在凌晨2時50分把海燕降格為強烈熱帶風暴[5],更於上午9時把海燕降為熱帶風暴[5]。海燕於凌晨5時在越南廣寧省一帶沿海登陸,隨後移至副熱帶高壓脊西北面,改受西風帶引導而明顯拐彎,採取偏東北路徑橫過廣西[34]。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上午11時把海燕降格為熱帶風暴,並發出最後警報[35];香港天文台直至上午11時45分才把海燕降為強烈熱帶風暴[36],但於6小時後再把海燕降格為熱帶風暴[37],此後不足4小時就在當晚9時半把海燕進一步降格為熱帶低氣壓[38]。日本氣象廳在下午2時50分把海燕降為熱帶低氣壓[5],後於晚上9時更表示海燕已經減弱消散[5]。晚上11時,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對其停止編號。不過海燕的東北面環流與東北季候風前沿的雲帶相連,繼續為華南沿岸帶來長時間的強風和不穩定天氣。

雖然日本氣象廳已表示海燕消散,而香港天文台亦在11月12日凌晨1時45分把海燕降格為低壓區[39],但是海燕的影響力猶在。海燕的殘餘低壓區事實上仍保持渦度一段時間,沿盛行西風繼續東移,為華南帶來持續強風和狂風驟雨;直至當晚較後時間,一股東北季候風補充抵達華南,已經移入廣東的海燕殘餘系統才徹底消散,華南沿岸的風勢亦要在入夜後才有所減弱。而香港的民辦氣象網站香港熱帶氣旋追擊站分析指,海燕亦造成了大尺度的影響,東亞地區發展出一個強勁「偶極子」,南海上空出現由強大高空輻散流場形成的強烈高空反氣旋,中緯度西風帶高空更出現時速300公里以上的噴射氣流,如此猛烈的「西風急流」應該只於北半球隆冬季節、強烈冬季季候風爆發時才會出現。該站指出,上述高空反氣旋把大量動能輸送至中緯度地區,使「西風波動」擴大,情況猶同強烈地震引發向四面八方擴散的海嘯,而海燕這種大尺度的影響可以是全球性,並長達數日甚至一兩星期[25]

事後調整

颱風海燕(左)及颶風卡特里娜(右)之比較。

由於海燕的實測強度一直是依賴「德沃夏克分析法」估算,最少2個官方氣象部門須於事後發表的最佳路徑中,把海燕的強度進一步上調。中國國家氣象中心於2014年6月12日上調此颱風路徑及持續風速強度至每秒78米(每小時280公里),以每秒6米之差,高於鮎魚。香港天文台更需兩度向上修訂海燕的強度,先在2013年12月28日公佈「2013年11月熱帶氣旋概述」,把海燕的接近中心最高持續風速上調至每小時275公里[40];後於2015年2月27日公佈《2013年熱帶氣旋年刊》,把海燕的中心風力再向上修訂為每小時285公里[6],以每小時15公里之差,超越颱風鮎魚。不過日本氣象廳、臺灣中央氣象局、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則未有對海燕的強度評估作出任何調整[5];但縱使如此,各個官方部門對海燕的中心風力評定,都顯示著海燕是踏入21世紀以來,西北太平洋海域最強的熱帶氣旋。

影響

馬紹爾群島

海燕掠過馬紹爾群島時強度較弱,並沒有在馬紹爾群島地區造成嚴重災害,且沒有傷亡與財產損失報告。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帛琉

當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11月3日把熱帶擾動99W升格為熱帶低氣壓31W的同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對密克羅尼西亞聯邦楚克洛薩普環礁普盧瓦特環礁發出熱帶風暴警報。在西面的法勞萊普環礁薩塔瓦爾環礁沃萊艾環礁則發出颱風注意報;而法那努英語Fananu烏烏英語Ulul則發出熱帶風暴警報[41] 數日後,薩塔瓦爾環礁改發熱帶風暴警報沃萊艾環礁則改發颱風警報[42]而大部分雅浦州和包括科羅爾卡揚埃爾在內的帛琉也在11月4日發出颱風注意報[43]當地政府對卡揚埃爾發出強制疏散令,但大部分居民沒有理會指令;然而當地並沒有傷亡。[44] 當海燕繼續西移,在最東端的工業開始逐漸停產。[45]當海燕在11月5日增強為颱風時,帛琉和雅浦州開始改發更高的信號。[46][47] 而在帛琉美麗坵的政府辦事處則被用作避難所。儘管發出強制疏散令,大部分在梅萊凱奧克的居民留在島上並沒有傷亡。[48]

菲律賓

越南

海燕於11月11日凌晨5時在越南廣寧省錦普市沿海登陸。雖然海燕未有於越南中部登陸,但是在11月10日海燕吹襲越南中部期間,已經造成14人罹難,包括一名採訪風暴的記者。[49]

中國大陸

當地發出之最高颱風預警信號: 颱風紅色預警信號

香港、澳門

颱風海燕 (2013年)在香港的位置
長洲 57 km/h
長洲
57 km/h
赤鱲角 52 km/h
赤鱲角
52 km/h
青衣 31 km/h
青衣
31 km/h
啟德 42 km/h
啟德
42 km/h
西貢 41 km/h
西貢
41 km/h
沙田 22 km/h
沙田
22 km/h
流浮山 37 km/h
流浮山
37 km/h
打鼓嶺 31 km/h
打鼓嶺
31 km/h
天文台測風網絡8個參考自動氣象站錄得之最高10分鐘平均風速。圖例:
代表錄得強風以下風速(共4個氣象站)
代表錄得強風(共4個氣象站)
備註:此圖假定天文台發出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受到海燕的廣闊環流和東北季候風共同影響,海燕進入南海後,雖仍距離香港和澳門超過900公里,但香港在11月9日傍晚開始普遍颳起偏東強風,高地更受到烈風影響,澳門三條跨海大橋也開始持續吹強風。香港天文台在當晚7時10分發出強烈季候風信號[50]。海燕在翌日(11月10日)凌晨4時左右進入距離香港800公里範圍,香港境內強風持續超過75小時[51];但由於海燕路徑上對香港威脅有限(移向北部灣),加上強度逐漸減弱,天文台無發出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多處地區風勢強勁,令境內海岸翻起大浪,有人無視泳灘紅旗高掛及救生員警告,堅持游泳,1人被大浪捲走失蹤[52]。該名被捲走的青年於11月11日下午4時左右在泳灘的防鯊網外被發現,證實罹難[53]

雖然海燕在越南北部登陸,但是海燕改向偏東移動,加上東北季候風亦有所增強,香港風勢在11月11日變得更為強烈[54],廣泛地區受到強風影響,離岸出現短暫烈風,高地(如昂坪)更一度直逼暴風程度。天文台測風網絡8個指定自動氣象站有4個測得強風,若天文台發出熱帶氣旋警告信號,便已代表三號信號達標。長洲、機場、啟德及西貢測得最高10分鐘平均風速分別為每小時57、52、42及41公里。澳門風勢亦同樣繼續加強,地球物理暨氣象局在同日下午3時半懸掛強烈季候風信號。隨着澳門風勢在翌日(11月12日)逐漸減弱,澳門氣象局在翌日下午6時半除下強烈季候風信號。當日日間香港多處地區仍受強風吹襲[55],但晚間香港境內風勢亦終於緩和,香港天文台在同日晚上10時45分取消強烈季候風信號[56]

臺灣

受海燕外圍環流及東北季候風影響,臺灣新北市海邊出現俗稱「瘋狗浪」的5米高巨浪,龍洞地質公園因當日天氣良好無人警覺,16名參觀海岸地形的遊客突遭捲入海中,其中8人證實罹難,另外8人受傷[57]交通部觀光局東北角暨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處長因卸責失言而被調職[58]。2014年5月6日,臺灣基隆地方檢察署參酌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成功大學及台灣大學3校學者及當天參與活動的11名學員陳述,認定此案件屬於難以事先預防的「突發天災」,無人為疏失[59]

後續

永久除名

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因應風暴造成當地逾6000人罹難,故把當地名稱「Yolanda」除名,由「Yasmin」取代;並於翌年(2014年)在其熱帶氣旋分級制上增設「超強颱風」,定義為接近中心最高持續風速每小時225公里或以上(2022年改為每小時185公里以上),颱風海燕及2010年颱風鮎魚在新分級制下皆符合該部門之「超強颱風」級別。該部門更在2015年5月21日宣佈修訂其風暴信號制度,正式增設五號風暴信號,以應付達到該部門之「超強颱風」級熱帶氣旋來襲[60],並於2016年颱風海馬吹襲菲律賓時首次發出。而在2014年1月29日至2月1日舉行的第46屆颱風委員會年度會議上,颱風委員會亦基於海燕在菲律賓造成的災難性傷亡及毀滅性破壞,通過把國際名稱「海燕」除名[61]。其取代名稱於2015年舉行的第47屆颱風委員會年度會議上確定為「白鹿」,並於2019年首次使用

含淚控訴

在颱風海燕橫掃菲律賓3日後的2013年11月11日,於波蘭華沙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19次締約國大會暨京都議定書第9次締約國會議(UNFCCC COP19/CMP9)」上,菲律賓代表薩諾(Yeb Saño)在演說中落淚指自己的親人及同鄉亦在颱風中受災,指全球暖化使自然災害增加帶來嚴重後果,並形容要菲律賓承受這種災難是「瘋狂」(Madness),氣候危機也是「瘋狂」;但各國仍未能在全球暖化議題上作採取行動。他表示將會絕食以爭取進取進一步行動,逼使發達國家提高減排目標,「我們可以在華沙停止這種瘋狂」[62]。其演說令各國與會代表動容,全場起立鼓掌長達1分鐘,其後為菲律賓的死難者默哀3分鐘。

大眾媒體

英國天空電視製作紀錄片《風暴之眼-颱風海燕》(Typhoon Haiyan Eye of the Storm)描述颱風海燕在菲律賓吹襲的情況和詳細分析。

美國探索頻道表示,已製作一套紀錄片《超級強颱的警訊》(Megastorm: World's Biggest Typhoon)關於颱風海燕在菲律賓吹襲的情況和詳細分析。該節目已於2013年12月30日在美國首播及2014年1月6日在臺灣首播[63]

美國公共廣播電視公司(PBS)科學資訊節目新星(NOVA)也節錄海燕侵襲菲律賓片段作其特輯殺人颱風(Killer Typhoon)一集。

2015年菲律賓電影《陷阱》講述了海燕侵襲菲律賓後受害民眾一年間的生活故事。

香港電台電視節目《氣象萬千IV》攝製隊曾到獨魯萬拍攝颱風海燕橫掃菲律賓時的情況,作為第1集「颱風駕臨」的內容。該集於2014年4月26日播出[64]

熱帶氣旋信號使用紀錄

菲律賓

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 風暴信號
上一熱帶氣旋 一號風暴信號
    2013.11.06 23:00-2013.11.09 15:30
下一熱帶氣旋
熱帶低氣壓威爾瑪 熱帶低氣壓楊柳
颱風羅莎 二號風暴信號
    2013.11.07 05:00-2013.11.09 11:00
熱帶風暴劍魚
颱風羅莎 三號風暴信號
    2013.11.07 11:00 - 2013.11.09 05:00
颱風威馬遜
颱風天兔 四號風暴信號
    2013.11.07 17:00 - 2013.11.09 05:00
颱風紅霞

中國大陸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氣象中心 颱風預警信號
上一熱帶氣旋 颱風藍色預警信號
    2013.11.08 10:00-18:00
    2013.11.11 18:00-2013.11.12 06:00
下一熱帶氣旋
強颱風羅莎 熱帶風暴海貝思
強颱風羅莎 颱風黃色預警信號
    2013.11.08 18:00-2013.11.09 10:00
    2013.11.11 10:00-18:00
熱帶風暴海貝思
強颱風百合 颱風橙色預警信號
    2013.11.09 10:00-2013.11.10 15:00
    2013.11.11 06:00-10:00
超強颱風威馬遜
強颱風菲特 颱風紅色預警信號
    2013.11.10 15:00-2013.11.11 06:00
超強颱風威馬遜

參考資料

  1. ^ 1.0 1.1 NDRRMC. FINAL REPORT re Effects of Typhoon "YOLANDA" (HAIYAN) (PDF). [2014-04-17].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6-03-05).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 ^ Digital Typhoon:Typhoon 201330 (HAIYAN). 國立情報學研究所.  (英文)
  3. ^ 香港天文台. 熱帶氣旋名稱的意義. [2013-1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26).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繁體中文)
  4. ^ 颱風百問——颱風是怎麼命名?.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2015-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04).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5.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WIS Portal – GISC Tokyo(日本氣象廳). Typhoon Best Track 2013-12-18T00:00:00Z Name: Haiyan (1330). 2013-12-18 [2015-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8).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英文)(日語)
  6. ^ 6.0 6.1 香港天文台. 2013熱帶氣旋 (PDF). 2015-02-27 [2015-04-1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9-10-23). 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為每小時285公里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繁體中文)
  7. ^ Jeff Masters, Ph.D. Super Typhoon Goni slams into Philippines as strongest landfalling tropical cyclone on record. Yale Climate Connections. 2020-11-01 [2020-1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8).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8. ^ 菲風災可能1萬人死 官員形容猶如海嘯. 香港電台. 2013-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10).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繁體中文)
  9. ^ 菲律賓紅十字會估計風災死者達25000人. 香港電台. 2013-1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繁體中文)
  10. ^ Marichu A. Villanueva. Full alphabet used but more to come. Philstar.com. 2013-11-13 [2013-1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13).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英文)
  11. ^ ‘Yolanda’ joins ‘Labuyo’, ‘Santi’ in retired list. Manila Bulletin. 2013-1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24).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英文)
  12. ^ 12.0 12.1 robertscribbler. Abnormally Hot Pacific Ocean Explodes Haiyan into 195 mph Monster — Possibly Strongest Storm On Record. 2013-11-07 [2015-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28). Seasonal Ocean Surface Temps, Average Value, August-November, 2013. Image Source: NOAA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英文)
  13. ^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 Tropical Cyclone Formation Alert. 2013-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3). (英文)
  14. ^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 Prognostic Reasoning for Tropical Depression 31W (Thirty-One) Warning Nr 01. 2013-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4). (英文)
  15. ^ 15.0 15.1 15.2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 Prognostic Reasoning for Tropical Storm 31W (Haiyan) Warning Nr 04. 2013-1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4). [失效連結](英文)
  16. ^ 16.0 16.1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 Prognostic Reasoning for Typhoon 31W (Haiyan) Warning Nr 08. 2013-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5). [失效連結](英文)
  17. ^ 香港天文台. 天氣稿第64號-本港天氣預報. 2013-11-06 [2015-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9).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繁體中文)
  18. ^ 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 Severe Weather Bulletin Number ONE-Tropical Cyclone Warning: Typhoon "YOLANDA"(HAIYAN). 2013-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7). [失效連結](英文)
  19. ^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 Prognostic Reasoning for Super Typhoon 31W (Haiyan) Warning Nr 12. 2013-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6). [失效連結](英文)
  20. ^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 Prognostic Reasoning for Super Typhoon 31W (Haiyan) Warning Nr 14. 2013-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7). (英文)
  21. ^ CIMSS Satellite Blog. Super Typhoon Haiyan. 2013-11-07 [2015-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1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英文)
  22. ^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 Prognostic Reasoning for Super Typhoon 31W (Haiyan) Warning Nr 19. 2013-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8). [失效連結](英文)
  23. ^ 23.0 23.1 香港天氣觀測站. 重要熱帶氣旋回顧-201331W (HAIYAN 海燕). 2013-12-08. (繁體中文)(英文)
  24. ^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 Typhoon 31W (Haiyan) November 7, 2013 1430z Satellite Bulletin. 2013-11-07 [2015-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英文)
  25. ^ 25.0 25.1 香港熱帶氣旋追擊站. 經典颱風回顧分析 --- 海燕 Haiyan (1330). 2013-11-13 [2015-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9).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繁體中文)
  26. ^ 26.0 26.1 26.2 Dr. Jeff Masters. Super Typhoon Haiyan's Intensification and Unusually Warm Sub-Surface Waters. Weather Underground. 2013-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14).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英文)
  27. ^ Hannah Strange. Super Typhoon Haiyan smashes into Philippines. The Telegraph. 2013-11-08 [2015-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9).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英文)
  28. ^ 28.0 28.1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 Prognostic Reasoning for Typhoon 31W (Haiyan) Warning Nr 23. 2013-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9). [失效連結](英文)
  29. ^ 香港天文台. 天氣稿第161號-本港天氣預報. 2013-11-09 [2015-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9).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繁體中文)
  30. ^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 Prognostic Reasoning for Typhoon 31W (Haiyan) Warning Nr 25. 2013-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10).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英文)
  31. ^ 香港地下天文台Facebook專頁. 生活時報相片:海燕擦過海南樂東. 2013-11-10. (繁體中文)
  32. ^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 Prognostic Reasoning for Typhoon 31W (Haiyan) Warning Nr 30. 2013-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10).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英文)
  33. ^ 香港天文台. 天氣稿第7號-本港天氣預報. 2013-11-11 [2015-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9).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繁體中文)
  34. ^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 Prognostic Reasoning for Typhoon 31W (Haiyan) Warning Nr 31. 2013-1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10).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英文)
  35. ^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 Tropical Storm 31W (Haiyan) Warning Nr 32. 2013-1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1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英文)
  36. ^ 香港天文台. 天氣稿第104號-本港天氣預報. 2013-11-11 [2015-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17).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繁體中文)
  37. ^ 香港天文台. 天氣稿第147號-本港天氣預報. 2013-11-11 [2015-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9).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繁體中文)
  38. ^ 香港天文台. 天氣稿第180號-本港天氣預報. 2013-11-11 [2015-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9).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繁體中文)
  39. ^ 香港天文台. 天氣稿第13號-本港天氣預報. 2013-11-12 [2015-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9).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繁體中文)
  40. ^ 香港天文台. 2013年11月熱帶氣旋概述. 2013-12-23 [2013-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26).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繁體中文)
  41. ^ Derek L. Williams. Tropical Depression 31W Advisory Number 1. National Weather Service Office in Tiyan, Guam.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3-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4). [失效連結](英文)
  42. ^ Michael P. Ziobro. Tropical Storm Haiyan (31W) Advisory Number 4. National Weather Service Office in Tiyan, Guam.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3-1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4). (英文)
  43. ^ Patrick K. Chan. Tropical Storm Haiyan (31W) Advisory Number 5. National Weather Service Office in Tiyan, Guam.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3-1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4). (英文)
  44. ^ Palau assesses damage after Super Typhoon Haiyan. Australia Network News. 2013-11-07 [2013-1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7).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英文)
  45. ^ Carl Alan Mcelroy. Tropical Storm Haiyan (31W) Advisory Number 6. National Weather Service Office in Tiyan, Guam.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3-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5). [失效連結](英文)
  46. ^ Kenneth R. Kleeschulte and Charles P. Guard. Typhoon Haiyan (31W) Advisory Number 8. National Weather Service Office in Tiyan, Guam.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3-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5). [失效連結](英文)
  47. ^ Patrick K. Chan. Typhoon Haiyan (31W) Advisory Number 9. National Weather Service Office in Tiyan, Guam.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3-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6). [失效連結](英文)
  48. ^ Palau assesses damage after Super Typhoon Haiyan. Austral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2013-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7).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英文)
  49. ^ Bão Haiyan làm 18 người chết, mất tích, 81 người bị thương. 越南之聲. 2013-11-13 [2013-1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0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越南文)
  50. ^ 香港天文台. 天氣稿第135號-強烈季候風信號. 2013-11-09 [2015-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9).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繁體中文)
  51. ^ 香港天文台. 天氣稿第74號-強烈季候風信號特別報告. 2013-11-10 [2015-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9).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繁體中文)
  52. ^ 海燕效應 忽然巨浪襲岸. 香港《蘋果日報》. 2013年11月11日 [2013年11月1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年9月8日).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繁體中文)
  53. ^ 失蹤28小時 青年浮屍防鯊網外. 香港《蘋果日報》. 2013年11月11日 [2013年11月1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9月10日).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繁體中文)
  54. ^ 香港天文台. 天氣稿第102號-強烈季候風信號特別報告. 2013-11-11 [2015-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9).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繁體中文)
  55. ^ 香港天文台. 天氣稿第90號-強烈季候風信號特別報告. 2013-11-12 [2015-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9).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繁體中文)
  56. ^ 香港天文台. 天氣稿第171號-強烈季候風信號. 2013-11-12 [2015-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9).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繁體中文)
  57. ^ 瘋狗浪捲8命 總統馬英九致電朱立倫關切. 新頭殻. 2013-11-10 [2013-1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27).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繁體中文)
  58. ^ 浪殺8人 卸責處長將被炒 市府會勘龍洞 擬設燈號示警. 臺灣《蘋果日報》. 2013-11-12 [2013-1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繁體中文)
  59. ^ 鼻頭角瘋狗浪8死 基檢認定「突發天災」無人為疏失. 2014-05-06 [2020-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9).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繁體中文)
  60. ^ 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 PAGASA Modifies Public Storm Warning System. 2015-05-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09).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61. ^ 颱風委員會. 46th Session of TC: Retirement of Tropical Cyclone Name from the List (PDF). 2014-02-05 [2014-02-13].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1-03-19).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62. ^ Typhoon in Philippines Casts Long Shadow Over U.N. Talks on Climate Treaty. 《紐約時報》. 2013-11-11 [2015-04-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6).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英文)
  63. ^ Megastorm: World's Biggest Typhoon (新聞稿). Discovery Channel. [2013-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24). 
  64. ^ 香港電台. 《氣象萬千IV》:颱風駕臨. 2014-04-26 [2022-0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3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繁體中文)

參見

同期出現的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

其他最強的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例子: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