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各布和威廉·格林中心
52°31′14″N 013°23′28″E / 52.52056°N 13.39111°E
雅各布和威廉·格林中心(德語:Jacob-und-Wilhelm-Grimm-Zentrum),簡稱格林中心,是德國首都柏林洪堡大學圖書館的主建築。為紀念德國19世紀著名的童話搜集家、語言文學研究者格林兄弟,這座建築以他們的名字命名。2009年10月12日,格林中心正式作為洪堡大學圖書館啟用。洪堡大學的計算機-媒體服務中心(Computer- und Medienservice,CMS)也坐落其中。
格林中心藏書約200萬冊,是德語文化區規模最大的集中式開架閱覽場所。其藏書主要涉及人文科學、社會科學以及經濟學等領域。
除格林中心以外,洪堡大學還有眾多專業圖書館以及自然科學圖書館,在格林中心啟用之後,其他圖書館原址未動。格林中心作為洪堡大學的主圖書館,負有統一協調各圖書館的職能。
位置和建築
格林中心位於柏林市中心朔爾兄妹街(Geschwister-Scholl-Straße)1-3號,毗鄰洪堡大學主樓和地鐵弗里德里希大街(Friedrichstraße)站,介於普朗克街(Planckstraße)和朔爾兄妹街(Geschwister-Scholl-Straße)之間。
格林中心由瑞士建築設計師馬克斯·杜德勒設計。建築主使用面積20,296平方米,通高十層。其中央核心部分,也是整座建築最有特色的部分,是一個長70米、寬12米、高20米的整體空間,空間 內部相對而設多層階梯式閱讀區,並以柵格狀牆面環抱四周,頂部開天窗以採集光線。柵格狀牆面外側則是分布對稱均勻的開放式書架。
格林中心藏書約250萬冊,其中近200萬冊是可以供讀者開放借閱的。中心共設1200個座位,其中500個座位配有計算機。此外,還配有一個180坐席的大講堂,10個小組工作間,55個個人工作間,視頻會議間,以及咖啡廳、打印服務等設施。
歷史
洪堡大學圖書館的建立可追溯到1831年。1910年起,大學圖書館暫設於緊鄰洪堡大學主樓的柏林國家圖書館內。這本是一個臨時安排,但近一個世紀中,人們一直未能替洪堡大學圖書館找到新址。直到2005年6月,迫於國家圖書館翻修,洪堡大學圖書館必須遷出。當年,大學圖書館的新址計劃終獲通過,全新的格林中心也開始建造。
隨着洪堡大學的發展,眾多學科建立了自己的圖書館。前東德時期,洪堡大學的圖書館系統開始了集中化進程,以求建立一個單一層面集中管理的有效機制。兩德統一之後,這個進程繼續進行。2003年,位於柏林阿德勒斯霍夫區的洪堡大學自然科學校區,將原先數學、物理學、信息學、化學、地理學和心理學等學科的圖書館合併,成立了洪堡大學自然科學類圖書館。同樣,位於格林中心的圖書館也是通過合併12個學科圖書館而成立的洪堡大學人文科學類圖書館。
2004年,經過一年多的選址,格林中心的位置終於確定。2005年初,馬克斯·杜德勒的設計方案在評比中勝出。同年年底,先期的施工準備開始。2006年8月22日正式動土興建。2009年10月12日,格林中心正式啟用。
評價
2010年5月8日,格林中心獲得德國建築師聯合會頒發的「Nike」獎,位列「最佳城市建築表現(德語:beste stadtbauliche Interpretation)」名目[1]。而在此之前,格林中心已經獲得了BDA頒發的柏林2009年度獎項[2],以及柏林市2009年度的建築獎[3]。
格林中心儲物櫃(衣帽間) 的設計備受批評。其設計在全柏林的圖書館中獨一無二。衣帽間並沒有設在入口處,而是在與入口處相隔較遠的地下室里。通往地下室的樓梯通道曲折狹窄,儲物櫃 的排列也十分緊湊。為了杜絕鑰匙被竊造成的損失,2010年5月31日起,所有的儲物櫃完成改裝,來者必須自備鎖具。2010年12月15日,中心底層大 廳又增設了258個儲物櫃,它們可以通過「MIFARE智能卡片」(比如柏林大學生服務中心提供的餐廳卡)來使用。[4] 不過,對在底層大廳增設儲物櫃的需求依然不減,普遍認為當時對儲物櫃位置和空間的設計有嚴重失誤。
與來自政府黨團的普遍褒揚相反,格林中心受 到了不少資深建築師和使用者的批評。建築師的批評主要集中在中央核心空間的階梯式閱讀區,以及建築外牆的設計。而圖書館使用者的關注則更加廣泛,包括了對 建築的整體通道系統(樓梯、電梯、衛生間、無障礙設施、路徑指示牌等)、座位量、聲學設計、空調系統、掃描打印服務以及儲物櫃的批評。[5][6][7][8][9]
不過,格林中心的設計,首要考慮的是其美學意義而非實用意義,這個理念其實已經在圖書館的簡介中得到闡述[10]:
“ | 整棟建築,以像柵欄一樣對稱排列的書架為基礎,充分展現了這座圖書館開放式閱覽的用意。為了保持這種整體的對稱感,設計過程中並沒有一味對各種實用功能做簡單的空間排布。 Dem Gebäude liegt das Achsmaß der Regale als Raster zugrunde, eine deutliche Reminiszenz an die Bedeutung des Freihandbestandes. Die besondere Beachtung der Symmetrie hat es in der Planungsphase nicht immer einfach gemacht, die Vielfalt der Funktionen auch räumlich darzustellen. |
” |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 ^ 存档副本. [2011-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5-19).
- ^ 存档副本. [2011-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11).
- ^ 存档副本. [2011-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8).
- ^ Neue Garderobenfächer im Grimm-Zentrum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0-12-19.
- ^ 存档副本. [2011-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29).
- ^ http://www.tagesspiegel.de/wissen/bibliothek-mit-barrieren/1719398.html
- ^ 存档副本. [2011-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27).
- ^ 存档副本. [2011-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11).
- ^ 存档副本. [2011-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07).
- ^ 存档副本. [2011-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