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遜平克溪戰役
阿遜平克溪戰役 | |||||||
---|---|---|---|---|---|---|---|
美國獨立戰爭的一部分 | |||||||
阿遜平克溪戰役的軍隊動向圖。 | |||||||
| |||||||
參戰方 | |||||||
美國 | 大不列顛王國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喬治·華盛頓 阿瑟·聖克萊 丹尼爾·希治閣 愛德華·漢德 |
康華利侯爵 卡爾·馮·多諾普 | ||||||
兵力 | |||||||
約5,500人 28門火炮 |
約6,000人 40門火炮 | ||||||
傷亡與損失 | |||||||
7-100人死傷 | 55-365人死傷或被俘 |
阿遜平克溪戰役(英語:Battle of Assunpink Creek),或稱為第二次特倫頓戰役(英語:Second Battle of Trenton),是美國獨立戰爭於1777年的一場戰役,發生於新澤西州特倫頓市。
1776年12月26日,大陸軍在特倫頓戰役俘虜了接近900名黑森士兵,於翌日撤返賓夕法尼亞州。為擴大勝果,大陸軍在29日再次橫渡特拉華河,並進駐特倫頓,預備發動新一輪攻勢。至於北美英軍總司令威廉·何奧子爵則在特倫頓戰敗後,派查爾斯·康沃利斯率領紐約州的援軍,經普林斯頓南下鎮壓叛亂。
喬治·華盛頓得悉英軍動向後,在阿孫平克溪東岸的高地佈陣以待。由於康沃利斯的部隊在行軍途中,不斷遭到大陸軍及新澤西州的民兵攻擊,令到行程一再出現延誤。當康沃利斯在1777年1月2日抵達特倫頓時,太陽已經落山。接著康沃利斯多次派軍攻打橫越阿遜平克溪的橋樑,又嘗試另覓地點渡河,卻遭到大陸軍悉數擊退。隨著天色入黑,康沃利斯只好停止進攻。
晚上,康沃利斯與華盛頓各自召開軍事會議,商討對策。康沃利斯考慮到士兵已經疲倦,而各個軍官又不熟悉特倫頓地形,決定等待日出再作攻擊。至於大陸軍方面,阿瑟·聖克萊及約瑟·李德兩人根據可靠情報,提議軍隊乘夜撤退,並繞行東面的小道,再突襲英軍在普林斯頓的防線缺口,進而攻取英軍總部不倫瑞克市。華盛頓考慮到士兵無法渡河回到賓夕法尼亞州,而正面交鋒又沒有勝算,採納了兩人的方案,並於半夜撤走。翌日早上,普林斯頓戰役爆發,康沃利斯急忙趕回普林斯頓,阿遜平克溪戰役結束。
背景
大陸軍再次橫渡特拉華河
1776年12月26日,大陸軍在特倫頓戰役大勝。由於士兵早已疲憊,而且沒有帳幕可供紮營,華盛頓率領大陸軍在27日返抵賓夕法尼亞州。雖然大陸軍在特倫頓大獲全勝,卻仍未擺脫危機。英軍在新澤西州仍有人數優勢,而且很可能獲得紐約州的英軍增援。以大陸軍當時的狀態,根本不能與英軍正面交鋒。隨著特拉華河繼續結冰,英軍大可以直接向費城行軍,從而打擊革命。[1]
進退維谷之下,華盛頓在12月27日晚便召開軍事會議,商討下一步軍事行動。會議開始前夕,費城商團民兵的領袖約翰·卡華拉達上校有急信傳來,指自己手下的1,800名民兵出於自願,在27日早上已經橫渡特拉華河,還違抗命令進攻伯靈頓市。當費城的民兵抵達時,才發現該地的蘇格蘭駐軍及博登鎮的黑森守兵,早在特倫頓戰役後已經逃走,故此特倫頓附近並無英軍。卡華拉達建議華盛頓渡河發動另一次攻擊,以壯大革命聲勢。[2]
大陸軍軍官最終議決發動進攻。12月28日,大陸軍分別前往八個渡口,再次橫渡特拉華河。由於河道已經結冰,致使船隻不能通行,大陸軍要到31日才將火炮等物資搬運到特倫頓市。[3]
大陸軍抵達特倫頓後,隨即面臨另一問題。當時大陸軍大部分部隊,都會在1777年1月1日前服役期滿,使本已羸弱的軍隊有解散危機。這些部隊求去的原因各異。比如約翰·葛雷佛的馬波黑海員,曾在長島會戰及特倫頓戰役前運載大陸軍渡過危險水域,又於沛爾岬之戰立下戰功,卻打算從事獲利更豐的海上私掠,而堅持離開;第1特拉華軍團曾與馬利蘭州士兵於長島會戰拖延英軍,而有「馬利蘭州四百死士」之稱,但部隊在半年的戰鬥已折損甚多,最後只有約翰·哈斯雷上校及數人留下。至於其他的士兵,則因傷病、饑寒及異鄉等原因,而不願延長服役。[4]
死線當前,大陸軍軍官只好以情理遊說士兵,同時輔以金錢誘因。湯馬士·密夫林准將與其他費城商人出身的軍官,動用私人及州議會的財產,率先向駐守新澤西的賓夕法尼亞州、羅德島州及新英格蘭的民兵發放10元額外津貼,請求民兵延長服役六個星期,結果幾乎所有士兵都接受津貼。[5]華盛頓從密夫林得悉消息後,也不待議會批准,向約翰·沙利文及彌敦內爾·格連的軍隊發放10元津貼。起初新英格蘭的士兵仍不為利益所動,但被華盛頓以追求自由及保衛家國等情理加以遊說,最後自願延長服役。[6]由於大陸軍沒有現金支付津貼,華盛頓只能依靠費城商人羅拔·莫里斯援助,而莫里斯也在最後關頭為大陸軍籌措到足夠資金,支付所有士兵及間諜的開支。到1777年1月1日,大陸軍共有2,600人離役,但仍有3,300名可作戰的士兵留下。[7]
英軍部署
正當華盛頓進駐特倫頓市之際,英軍已經開始行動。北美英軍總司令威廉·何奧爵士在12月27日得悉特倫頓戰敗一事後,馬上中止查爾斯·康沃利斯的休假,請他帶兵南下,殲滅華盛頓的軍隊。當時康沃利斯已經登船,預備返國與妻子團聚,但在軍艦啟航前夕卻收到戰敗消息,只好即時登岸。[8]
康沃利斯在12月27日離開紐約市,並且下令士兵在暴雨泥濘之中急行軍,在1777年1月1日趕抵普林斯頓。當時普林斯頓一帶約有8,000名英國及黑森士兵,因為普林斯頓過於細小,而要到周邊鄉鎮紮營。康沃利斯在當晚召開軍事會議,宣佈在翌日早上拔營行軍,把全軍集中於普林斯頓的道路,直接攻打特倫頓。會上黑森軍官卡爾·馮·多諾普曾提出異議,指美國民兵熟習新澤西地勢,很可能會沿路伏擊。他建議英軍分成兩路,其中一路採用自己逃離博登鎮的道路,繞到特倫頓市東面,進而與普林斯頓的軍隊兩路夾擊。不過方案卻遭康沃利斯否決。[9]
大陸軍部署
在大陸軍陣營,華盛頓已經得悉康沃利斯趕抵普林斯頓,並在12月30日召開軍事會議。會上各軍官決定暫時撤退到特倫頓東南面的阿孫平克溪防守。阿孫平克溪在特倫頓與特拉華河匯合,河口有一座狹窄石橋橫跨河谷兩岸,而石橋後方則有高地可供佈陣。阿孫平克溪本身由兩道河溪於梅登黑一帶的濕地匯流而成,並向西南流動,儼如天然屏障。不過由於溪流延綿數英里,而且有三處淺灘可供通行,大陸軍必須分散兵力守備淺灘,同時避免英軍繞道東面,從向偷襲。[10]
會議結束後,華盛頓先派士兵守備阿孫平克溪的橋樑及淺灘,然後等待更多情報。首先,約瑟·李德率領21名費城志願騎兵,到普林斯頓偵察。這支斥侯騎兵俘虜了12名搜集食物的英軍,然後帶回營帳各自審問,從而得悉英軍的進攻方案。[11]第二,卡華拉達透過一名普林斯頓的年青人,徹底得悉英軍的軍隊數量、部署位置以及防線地點。這名年青人指出,英軍在普林斯頓的防線大致完整,卻在東面有一缺口。該缺口有一道小路通往南方,再轉折向西連接特倫頓。這些情報對後來華盛頓的決定有重要影響。[12]
得悉英軍部署後,華盛頓派出1,000人到普林斯頓的道路拖延英軍。這支部隊包括查理斯·史葛的維珍尼亞民兵、愛德華·漢德的馬利蘭及賓夕法尼亞民兵、尼古拉斯·豪賽格的德裔民兵、以及湯瑪斯·福萊斯的炮兵團。整支部隊由法國准將羅·費摩(Matthias de Roche-Fermoy)指揮。[13]
最後,華盛頓在1月1日晚召開另一次軍事會議。由於阿孫平克溪的防線過長,大陸軍難以妥善守備,必須集中各地兵力。當時卡華拉達在東面擁有1,800名民兵,但這些士兵卻一直獨立行事,致使大陸軍軍官無法確定他們會否聽命。巧合的是,本傑明·魯殊醫生剛好從卡華拉達的駐地抵達,亨利·諾克斯便請他到會議表達意見。魯殊稱費城的民兵願意聽命大陸軍指揮,並將華盛頓的書信乘夜送往卡華拉達的駐地。卡華拉達聞訊,隨即趕往阿孫平克溪,在1月2日早上抵達。這使大陸軍在英軍進攻前夕獲得充足援助。[14]
戰事爆發
康沃利斯的行軍
1月2日半夜,康沃利斯留下查理斯·馬胡德的1,500人守備普林斯頓,並派出黑森士兵及英軍輕步兵為先鋒,先行向梅登黑行軍;[15]而後方的主力部隊則隨後出發。雖然當地的天氣在新年稍為回暖,但普林斯頓南下的公路仍因早前的暴雨而佈滿泥濘,令到臃腫的英軍部隊舉步維艱,戰馬與火炮更經常陷入泥沼,屢屢出現脫隊。[16]新澤西州的平民見狀,便乘機作出騷擾攻擊。正午時分,英軍主力部隊終於與黑森先鋒在梅登黑會合,其時兩支部隊各自受到平民攻擊一次,造成數人傷亡。[17]
康沃利斯在梅登黑留下亞歷山大·列斯利的1,500人防守,然後繼續南進。[18]不久,英軍開始遭到大陸軍的埋伏。雖然法國准將羅·費摩在看到英軍後,便拋下士兵向特倫頓逃走,但漢德卻隨即接過指揮。他把大陸軍埋伏於道路兩旁的樹林,靜待英軍先鋒經過,然後在近距開火。這次埋伏使到英軍措手不及,整支先鋒部隊更向後潰散,迫使康沃利斯將主力部隊調前,並排出戰鬥陣列。康沃利斯向樹林發炮轟擊近半小時,才繼續行軍。其時漢德已經後撤到另一地點,並再次攻擊英軍。當英軍在泥沼中轉向、試圖包抄漢德左翼之時,大陸軍又向特倫頓市外撤退。其時已經為下午3時,而太陽將在4時46分落山。[19]
黃昏時分,英軍迫近特倫頓市郊。此時漢德與史葛已經將步兵佈置在道路兩旁,並由福萊斯的炮兵從後支援。華盛頓騎馬到前線鼓勵士兵,請他們盡量拖延英軍至入黑,讓大陸軍有更多時間佈防。隨後漢德等人死守陣地,一直到日落前半小時才不支敗退。在華盛頓的炮兵以及丹尼爾·希治閣的羅德島步兵支援下,大部分士兵都能夠撤回對岸,只有豪賽格及少量士兵遭到俘虜。[20]
阿孫平克溪之戰
正當漢德等人撤回阿孫平克溪東岸,華盛頓已即將完成佈陣。他派阿瑟·聖克萊守備右翼的兩座淺灘;希治閣守備橋樑南面、接近河口的淺灘;華盛頓則指揮詹姆士·伊榮、史葛、漢德、卡華拉達等人的部隊,守備中路的石橋;最後由休·梅沙負責後衛。[21]
康沃利斯隨後也完成佈陣。他將英國的輕步兵、線列步兵及黑森擲彈兵佈置於阿孫平克溪的橋樑後方,然後將其他步兵以開闊陣形排開,向大陸軍施加壓力,使大陸軍普遍感到自己寡不敵眾。佈陣期間,黑森獵兵與英國輕步兵開始向大陸軍試陣,作出侵擾攻擊,雙方互有傷亡。[22]
下午5時,康沃利斯終於發動進攻,其時太陽已經落下。他派黑森獵兵及英國輕步兵攻打接近河口的淺灘,卻遭到希治閣的羅德島步兵擊退。次一列的黑森擲彈兵隨即接上,在炮兵掩護下向橋樑衝鋒。黑森炮兵與大陸軍炮戰近12分鐘,但擲彈兵仍無法擊破大陸軍。反之,史葛下令民兵瞄準英軍的下半身射擊,迫使英軍要額外派人抬走傷兵。結果這種戰術不但為大陸軍拖延時間,還使英軍死傷慘重。大量受傷的士兵要在當晚截肢,或因傷口感染而死,或自此無法作戰,對英軍構成沈重打擊。29名僥倖渡橋的擲彈兵眼見後退無路,索性向大陸軍投降。 [23]
隨著夜色漸深,英軍線列步兵接替而上,並三次向橋樑衝鋒,但每次都遭到大陸軍擊退,最遠只能推進至橋樑中段。雙方的炮戰一直持續至晚上7時才告結束。雖然英軍沒有統計死傷人數,但當時阿孫平克溪橋樑的後半段,都被英軍的屍體及鮮血覆蓋,保守估計英軍折損約有365人。至於華盛頓則估計大陸軍有50多人死傷,但數目可能更多。[24]
結果:雙方軍事會議與普林斯頓戰役
炮戰結束後,英美雙方各自召開軍事會議。康沃利斯認為大陸軍不能渡河撤回賓夕法尼亞州,已經被困於特倫頓東南面;而英軍又因連日行軍,已經疲勞不堪,決定停止攻勢。他把士兵部署到阿孫平克溪中游的淺灘,預備在破曉時分即時進攻。威廉·厄斯金反對康沃利斯的方案,認為應該即時發動夜襲,否則華盛頓將會一如以往再次找到方法逃走。不過康沃利斯卻指出英軍不識地利,難以在晚間發動攻擊,最終未有採納。[25]相傳康沃利斯如此回覆厄斯金:[26]
“ | 我們已經把那隻老狐狸(華盛頓)牢牢的包圍了。我們明天一早就過去把他捉住。 We've got the Old Fox safe now. We'll go over and bag him in the morning. |
” |
至於大陸軍方面,華盛頓在聖克萊的營地召開會議。華盛頓指出軍隊既不能抵受翌日英軍的攻勢,又無法過河撤退,向軍官及與會平民請求意見。起初,與會者在強行撤退及死守陣地之間爭持不下,但聖克萊接著卻提出了第三個方案。他根據當地居民的情報,指阿孫平克溪東面有小路通往北面,經過貴格會的聚會地與橋樑,再直達普林斯頓東面。聖克萊建議大陸軍突襲普林斯頓,進而向不倫瑞克市的英軍大本營推進。此舉不但可以避免大陸軍遭到康沃利斯全殲,更有機會搶奪不倫瑞克市的英軍軍用物資及巨額現金,從而將英軍逐出新澤西州。[27]李德聞言,亦將早前費城斥侯騎兵探得的情報公開,指出英軍防線在普林斯頓東面剛好有一大漏洞,完全配合聖克萊的突襲方案。[27]
最後,華盛頓等軍官決定突襲普林斯頓。大陸軍乘夜離去,只留下少量部隊虛張聲勢,直到最後關頭才跟隨部隊北上。1月3日日出,康沃利斯發現阿孫平克溪完全沒有敵軍,但後方卻傳來隆隆炮聲,普林斯頓戰役已經爆發。康沃利斯只好急忙趕回後方。阿孫平克溪戰役就此結束。
相關條目
註釋
- ^ Fischer 2006,第264頁
- ^ Fischer 2006,第265頁
- ^ Fischer 2006,第266-267頁
- ^ Fischer 2006,第270頁
- ^ Fischer 2006,第271頁
- ^ Fischer 2006,第272-273頁。當時華盛頓並不知道,大陸議會已經在27日賦予華盛頓可享有6個月的「獨裁」權力,以應付戰爭困境;華盛頓在宣佈發放津貼後,也即時向議會寫信,詳細解釋自己「越權」的原因。
- ^ Fischer 2006,第274頁
- ^ McCullough 2005,第284頁,Fischer 2006,第290頁
- ^ Fischer 2006,第290-292頁
- ^ Fischer 2006,第278-279頁
- ^ Fischer 2006,第279-280頁
- ^ Fischer 2006,第280-281頁
- ^ Fischer 2006,第281頁
- ^ Fischer 2006,第283-285頁
- ^ Ketchum 1999,第286頁
- ^ Fischer 2006,第292-295頁
- ^ Fischer 2006,第295頁
- ^ Ketchum 1999,第288頁
- ^ Fischer 2006,第296-297頁
- ^ Fischer 2006,第298-300頁
- ^ Fischer 2006,第301-303頁
- ^ Fischer 2006,第303-304頁
- ^ Fischer 2006,第305, 308-309頁
- ^ Fischer 2006,第306-307頁
- ^ Fischer 2006,第310-312頁
- ^ Fischer 2006,第313頁
- ^ 27.0 27.1 Fischer 2006,第314-315頁
參考資料
- Allison, Robert J.,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A Concise Histor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ISBN 978-0-19-531295-9 (英語)
- Fischer, David Hackett, Washington's Crossing,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ISBN 978-0-19-518159-3 (英語)
- Ketchum, Richard, The Winter Soldiers: The Battles for Trenton and Princeton, Holt Paperbacks; 1st Owl books ed edition, 1999, ISBN 0-8050-6098-7 (英語)
- McCullough, David, 1776,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2005, ISBN 978-0-7432-2671-4 (英語)
- Middleton, Richard, The War of American Independence: 1775-1783, New York: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2012, ISBN 978-0-582-22942-6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