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甘正傳
阿甘正傳 Forrest Gump | |
---|---|
基本資料 | |
導演 | 羅勃·辛密克斯 |
監製 | 溫迪·弗納曼 史蒂夫·提什 史蒂夫·斯塔克 |
編劇 | 艾瑞克·羅斯 |
原著 | 《阿甘正傳》 溫斯頓·葛魯姆作品 |
主演 | 湯姆·漢克斯 羅蘋·萊特·潘 蓋瑞·辛尼茲 麥卡提·威廉森 莎莉·菲爾德 |
配樂 | 亞倫·史維斯查 |
攝影 | 唐·伯吉斯 |
剪輯 | 奧瑟·希梅特 |
製片商 | 派拉蒙電影公司 |
片長 | 142分鐘 |
產地 | 美國 |
語言 | 英語 |
上映及發行 | |
上映日期 | 美國︰1994年7月23日 英屬香港︰1994年12月15日 |
發行商 | 派拉蒙影業 |
預算 | $5500萬美元[1] |
票房 | $6.78億美元[1] |
各地片名 | |
中國大陸 | 阿甘正傳 |
香港 | 阿甘正傳 |
臺灣 | 阿甘正傳 |
《阿甘正傳》(英語:Forrest Gump)是1994年的美國喜劇電影,改編自美國作家溫斯頓·葛魯姆於1986年出版的同名小說。故事講述了智力低下但心地善良的阿甘(湯姆·漢克斯飾演)的人生經歷,同時穿插講述了20世紀下半葉美國的一些重要歷史事件。影片內容與溫斯頓·葛魯姆的小說原著有很多差別。
電影由羅伯特·澤米基斯導演,埃里克·羅斯編劇,湯姆·漢克斯、羅蘋·萊特、蓋瑞·辛尼茲、麥卡提·威廉森和莎莉·菲爾德主演。主要拍攝於1993年8月至12月,在佐治亞州、北卡羅來納州和南卡羅來納州等取景。影片運用了大量視覺特效,以將主角嵌入歷史畫面,同時採用了反應不同時期特色的配樂。
影片於1994年7月6日在美國上映,其視效、劇本和演員演技廣受好評,成為當年北美票房最高的電影。影片上映期間在全球票房收入超過6.782億美元,是1994年全球票房第二高的電影,僅次於《獅子王》。其原聲帶在全球售出超1200萬份。本片榮獲第6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演員(湯姆·漢克斯)、最佳改編劇本、最佳視效和最佳剪輯六項獎項。其也獲得了其他許多獎項提名,包括金球獎、人民選擇獎和青年藝術家獎等。
自影片上映以來,對主角和電影的象徵意義有着不同的解釋。今天,《阿甘正傳》被認為是20世紀90年代的電影傑作之一,也是美國夢的代表之作。2011年,本片因「具有最大文化、歷史和美學價值」入選美國國家電影登記表。[2]
劇情
主角阿甘在公車站等公車,順便與其他候車者談起自己的成長故事,聽者疑信參半。故事始於20世紀50年代,阿甘還是個孩子。母親依三K黨創始者之名給他起名「弗雷斯特」。由於天生脊椎彎曲,不得不以腿部支架幫助行走,實則雙腿並無問題,其他孩子常因此欺負他。一位名為埃爾維斯·普雷斯利的年輕房客受到阿甘行走方式的啟發,發明了一種流行舞步,被稱作「貓王」。
智力低下的阿甘原沒有資格就讀一般學校,母親只好犧牲自己與校長發生關係,才被同意入學。上學第一天時,同學都不想跟他坐一起,唯獨小女生珍妮願意接納,兩人也成為了好朋友。珍妮常被其喪偶、酗酒的父親虐待。阿甘被欺負時,珍妮常叫他快跑。一次,他在逃跑時腿部的支架斷裂,也意外發現自己可以跑得又快又遠。憑藉這種天賦,他獲得了阿拉巴馬大學的足球獎學金,併入選全美大學美式足球明星隊,在白宮被約翰·肯尼迪總統接見。在大學裡,他目擊了州長喬治·華萊士擋校門事件,並將一本掉落的書歸還給薇薇安·馬龍·瓊斯。一次雨天,他去探視珍妮所在的大學,並和她發生尷尬的接觸。
畢業後,阿甘應徵入伍,其服從命令又不會自作聰明的心性在軍中如魚得水。珍妮因穿著校服為《花花公子》拍攝性感照片而遭退學,只好賣唱維生。前去探望的阿甘見珍妮被騷擾出手趕開客人,心煩的珍妮反倒斥責阿甘,自感找不到出路的她意圖投水,阿甘的天真也令她回心轉意。在知道阿甘即將赴越南作戰後,叮嚀他別充英雄,有事要快跑。
阿甘與捕蝦世家出身的「布巴」成為好友,兩人同意退伍後一起做捕蝦生意。越南戰爭中,其所屬的排在巡邏時遭伏擊。阿甘依珍妮所言,憑一雙快腿逃出生天,同時救下排長丹·泰勒等四名戰友,但布巴還是傷重不治戰死,而丹中尉因傷勢嚴重而雙腿截肢。他為自己被阿甘救下,無法戰死卻成為殘疾人感到痛苦和憤怒。
從戰場上全身而退的阿甘成為英雄,返美接受林登·約翰遜總統親手頒發的榮譽勳章。阿甘糊里糊塗被捲進反戰遊行集會,並被推上台演講,期間軍方派人將音響弄壞。在場聽到他名字的珍妮與他重逢。珍妮帶阿甘到附近的黑豹黨總部,阿甘和珍妮男友、黑豹黨領頭發生衝突。珍妮天亮後隨黑豹黨遠去舊金山,兩人再度分離。阿甘在部隊中發現自己有打乒乓球的天賦,最後代表美國赴中華人民共和國參加友誼賽,見證了乒乓外交和中美關係正常化。回國後他參與電視訪談,給了一同參與的約翰·藍儂創作靈感。1972年阿甘在紐約偶遇坐輪椅領救濟金的丹中尉,談及要與布巴一同捕蝦。不以為然的丹中尉戲言要當甘船長的大副。其後並邀他及兩名應召女共度新年良宵。阿甘因受不了應召女的氣味而惹惱了她,被罵白痴,怒不可遏的丹中尉將女郎轟出去。之後阿甘會見了理查德·尼克松總統,並在水門飯店住宿,無意中協助揭露了水門事件。
珍妮生活日趨糜爛,意圖自殺又怯懦收手。阿甘退役後,賣掉代言權給繪有毛澤東的乒乓球拍,並徵得布巴家人「同意」,買了一艘捕蝦船,履行對布巴的承諾。丹中尉也信守諾言,成為阿甘的大副。兩人起初收穫不佳,但他們的船隨後成為颶風卡門中唯一倖存的船,阿甘的蝦公司自此壟斷當地捕蝦業,大獲成功。丹中尉也不再憤世嫉俗,對阿甘表示感謝。後來阿甘回家照顧病重的母親至離世,將公司交給丹打理。由丹投資「一家水果公司」(即蘋果公司)後成為富翁,他將收益中屬於「布巴那一份」給了布巴家人,自己則替大學免費割草。
筋疲力竭的珍妮來阿甘的別墅中住了一段時日,期間阿甘的求婚遭到珍妮拒絕,阿甘非常不悅。當夜珍妮主動找阿甘溫存,承認愛意,卻在隔天拂曉不告而別。沮喪到不知如何是好的阿甘遂開始跑步,一路穿州過界橫越美國,這件事讓阿甘再度聲名大噪,引來許多跟跑的追隨者。在連續了大約三年零兩個半月後,阿甘決定結束跑步。之後他收到珍妮來信要求見面,影片回到開頭一幕,阿甘到珍妮家團聚後,發現他們竟有了一個年幼的兒子「小阿甘」,且聰明伶俐。珍妮透露她患上一種未知且無法醫治的病毒疾病(原著中描述為[丙肝]) 。阿甘接受珍妮的求婚,帶同「小阿甘」回到阿拉巴馬州老家完婚。婚禮上,阿甘碰見裝上鈦合金義肢的丹中尉及其亞裔未婚妻。之後珍妮開始臥病在床,不久便去世。阿甘將珍妮葬於家附近「他們的」大樹下,並夷平了珍妮父親的房子。
片末,阿甘陪著第一天上小學的「小阿甘」等候校車,想對兒子提點什麼,卻又自知無用。當年曾載過阿甘上學的女司機原以為小阿甘也是弱智,但聽了小阿甘的機靈談吐後露出微笑。校車離去後,阿甘繼續呆坐在椅子上,他的羽毛書籤被風吹到空中飄舞。
演員
- 羅蘋·萊特·潘 飾 珍妮·柯倫(Jenny Curran):阿甘小時候的青梅竹馬,童年時曾受到家庭暴力,具有敢於抗爭、追求自由的個性,長大後一度自甘墮落。之後成為阿甘的妻子,最後因病去世。
- 加里·辛尼斯 飾 丹尼爾·泰勒中尉(Lieutenant Daniel Taylor):阿甘在越南戰爭的排長,出身軍人世家,在戰場上重傷被阿甘救回,但從此失去雙腿。戰後曾過着困苦的生活,之後加入阿甘的捕蝦行業,並從中脫離貧困。
- 莎莉·菲爾德 飾 甘太太(Mrs. Gump):阿甘的母親,喪夫後靠自己獨力養育阿甘,因癌症而去世。
- 麥卡提·威廉森 飾 班傑明·「布巴」·巴佛德-布魯(Benjamin "Bubba" Bufford-Blue):阿甘軍中的戰友,口音特殊,是阿甘在部隊最好的朋友,曾和阿甘約定要經營捕蝦事業。在越南戰場上不幸中彈身亡。
- 哈利·喬·奧斯蒙 飾 小福雷斯特·甘(Forrest Gump, Jr):阿甘的兒子。
製作
劇本
影片改編自1986年溫斯頓·葛魯姆同名小說,主角均為福雷斯特·甘。然而,電影主要側重於小說的前十一章,直接跳過小說結尾處阿甘蝦業有限公司的成立和與「小阿甘」的團聚。除了跳過小說的部分內容,電影還新增了部分內容,比如小時候腿部裝支架的阿甘跑遍全美國[4]。
小說中阿甘的核心特徵和性格也被改變,除了其他,阿甘的電影角色中缺少自閉症天才的描寫——而在小說中,阿甘在大學裡踢足球,不能做手工和健身,但在高級物理課上取得突出成績,讓他成為教練,以滿足大學的需求[4]。小說還提到阿甘是宇航員、職業摔跤手和棋手[4]。
在羅伯特·澤米基斯被選中前,他和另一位導演特里·吉列姆都有機會執導本片,但吉列姆拒絕了導演的邀請[5]。巴里·索南菲爾德也受到青睞,但卻改去導演《亞當斯一家的價值觀》[6]。
攝製
影片於1993年8月27日開始攝製,同年12月9日結束[7]。大多數場景設置在阿拉巴馬州,但主要是在附近的南卡羅來納州博福特和維吉尼亞州部分沿岸地區取景[8],包括藍嶺山行車通道的跑步鏡頭[9]。虛構城鎮的市區部分則是南卡羅來納州瓦恩維爾[10]。阿甘在越南戰場火線下跑步的場景,則在南卡羅來納州弗里普島取景[11]。其他取景地包括北卡羅來納州阿什維爾的比爾特莫莊園和北卡羅來納州布恩的藍嶺大道。最引人著名地方是祖父山的一段路名為「阿甘彎道[12]」。阿甘一家的屋子在南卡羅來納州雅馬西附近的康巴黑河搭建,附近的土地用作珍妮的家以及越南的戰場[13],越南場景種了20棵棕櫚樹[13]。影片開頭阿甘講述他一生的故事,是在佐治亞州薩凡納的齊佩瓦廣場巴士站長凳。薩凡納周邊地區也用來取景,包括理查德·V.伍茲紀念大橋取景的跑步鏡頭,以及在薩凡納西灣街接受媒體採訪的場景[13]。大學校園多數取景於洛杉磯南加州大學。阿甘首次跑步橫跨大西洋是在緬因州克萊德港的馬歇爾燈塔。
特效
肯·羅爾斯敦(Ken Ralston)的團隊在光影魔幻工業為影片製作特效。影片中阿甘與當時名人握手的場景,採用了CGI技術。漢克斯首次戴參考標識面對藍幕拍戲,以便調整檔案影片[14]。為了錄下歷史人物的聲音,用上了雙語音,新的對話用特效改變嘴部的運動[3]。檔案影片用上了色鍵、圖像變形、影響變形、轉描機技術等技術,配合漢克斯動作。
在越南戰爭的一處場景中,阿甘背著布巴逃離凝固汽油彈的襲擊。要創建這種效果,要用上特技演員來合成。隨後,漢克斯和威廉姆森被拍攝,威廉姆森由電纜線支撐,漢克斯帶著他跑。之後再攝製爆炸,爆炸前將演員數位化加入。噴氣式戰鬥機和凝固汽油彈罐也用CGI補充[15]。
CGI技術去除演員加里·辛尼斯的雙腿,以迎合他截肢的特點。加里的雙腿用藍色布料包裹,便於特效團隊逐幀描繪他的雙腿。因此,加里要坐輪椅來支持雙腿,提高自己[16]。
阿甘在林肯紀念堂水池和平集會碰見珍妮的場景,用上影片效果來創建一大群人[17]。兩天的拍攝用上約1500名群眾演員,每個連續的鏡頭都要臨時演員重新排列,進入遠離機位的不同象限。在電腦的幫助下,又另外打造出好幾十萬人[8][17]。
發行和反響
影院票房
本片用5500萬美元預算製作,在全美1595家影院上映的首周末,賺得24,450,602美元[1]。電影的商業顧問兼編劇傑弗里·希爾頓觀看了電影劇本的樣片後,建議製片溫迪·芬納曼將電影營銷預算提升兩倍,依他的意見,預算隨即被提升。本片的周末票房位列第一,險勝上映第四個星期的《獅子王》[1]。上映第10周,本片仍保持領先[18]。電影在影院共上映42周,在北美賺取3.297億美元票房,成為當時第四賣座的電影,僅次於《E.T.外星人》、《星際大戰四部曲:曙光乍現》和《侏羅紀公園》[18][19]。
本片票房花了66天便超越2.5億,是票房最快增長至1億、2億、3億美元大關的派拉蒙電影(在當時上映而言)[20][21][22]。本片在全球斬獲6.77億票房[1]。即使有着可觀的收入,電影仍被稱為是「成功的失敗」——由於發行商和參展商的花銷高昂,派拉蒙虧損6200萬美元,管理層意識到談妥生意的必要性[23]。然而,跟好萊塢的核算也有牽涉的是,費用的膨脹使得分紅儘量減少。
家庭媒體
1995年4月27日,影片的VHS磁帶首次發布,兩碟裝激光影碟於1995年4月28日發布(附帶「阿甘之眼」特別收錄內容)。兩碟裝DVD於2001年8月28日發布,特別收錄內容包括導演和製片人的評價、製作花絮和屏幕測試片段[24]。藍光版於2009年11月發布[25]。
榮譽
本片榮獲第6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導演、最佳視效、最佳改編劇本和最佳剪輯[26]。本片亦榮獲金球獎最佳喜劇類電影男主角、最佳導演和最佳戲劇類影片。本片也獲得六項土星獎提名,贏得最佳奇幻電影和最佳男配角。
本片出了多項大獎和提名外,也被美國電影協會的數個排行榜認可。電影在百年勵志百大電影排行榜中位列第37,在百年百大電影排行榜中位列第71,在百年百大電影10周年版排行榜中位列第76。此外,台詞「媽媽常說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會得到什麼。」在百年百大電影台詞排行榜中位列第40[27]。該片在《帝國》雜誌的史上500大電影排行榜中位列第420[28]。
2011年12月,《阿甘正傳》列入國會圖書館國家影片登記表[29],以表彰電影「將阿甘數字無縫插入到復古檔案影片的創新技術,文化的共鳴提升阿甘民間英雄的地位(代表了美國人的清白)。本片試圖謹慎和調皮地接合歷史創傷的爭議方面[30]。」
評價
本片在大眾的評價中以積極褒揚居多。評論聚合網站爛番茄給予本片71%的積極評價[31]。Metacritic基於19條主流影評人的評價,給本片打出82分(100分滿分)[32]。據CinemaScore調查,觀眾的平均評價於A+至F間為「A+」[33]。中國大陸知名電影評價網站豆瓣電影基於200多萬條評價給本片打出9.5分(10.0滿分),在Top250電影中位列第三,僅次於《肖申克的救贖》和《霸王別姬》。[34]
觀眾對本片兩極分化式的評價常見。《娛樂周刊》2004年寫道,「近十年來,影片贏得無數獎項並橫掃奧斯卡獎,導演羅伯特·澤米基斯對20世紀美國的頌歌在近十年後,對其的評價仍然保持着電影界最清晰的界限。一半的人認為它是一部生造的的流行情節劇,而其他人則讚不絕口,認為它像一盒巧克力一樣甜。」[35]
專業評價
影評人對主角的看法不一。阿甘也被拿來與各種角色和人物進行比較,包括哈克貝利·費恩、比爾·克林頓和羅納德·里根[36][37][38]。
其中,《芝加哥太陽報》的羅傑·艾伯特寫道:「我此前從未見過一部像《阿甘正傳》的電影,有些人認為影片冒着看起來更傳統的風險,但我正想嘗試。我猜這是一部喜劇片,或許是一場話劇,或許是一個夢。埃里克·羅斯的劇本具備現代小說的複雜性。劇情喜感和悲情相互交融的平衡令人驚嘆,充斥笑聲之餘帶來沉思……真是一部神奇的電影[39]。」《綜藝》的托德·麥卡錫認為電影「在所有層面都做得很出色,困難技術的處理讓人倍感親切,帶着輕微哀求的故事演繹細膩均勻完勝史詩片[40]。」彼得·卓木認為阿甘扮演着一位「社會調解員和救贖不同時段的代理人[41]。」《滾石》的彼得·崔維斯稱阿甘的一切「是我們所佩服的美國人形象——誠實、勇敢、忠誠[42]」。
同時,《紐約客》的安東尼·雷恩批評電影「溫暖、睿智、但令人厭倦」[43]。《娛樂周刊》的歐文·葛萊伯曼稱電影「輕浮、膚淺、單調」,並且「將過去幾十年的喧囂簡化為一個虛擬現實主題公園:嬰兒潮一代的美國迪士尼」[44]。《紐約時報》評論員珍妮特·馬斯林稱阿甘是「空心人」,「沾沾自喜於他那幸福的愚昧,其熱情是沒有內涵和虛無的體現」[45]。《帕洛阿爾托周報》的馬克·文森提稱主角是「一個可憐的傀儡,把生命的餡餅放在臉上,還若有所思地舔着他的手指」[46]。布魯斯·凱因和傑拉德·馬斯特在電影史教材中指出本片是「對懷舊愁緒的美化和暗喻,因為它就像一張白紙,嬰兒潮一代將他們對這些事件的記憶投射到上面」。[47]
解讀
羽毛的象徵
片頭和片尾處的羽毛有着多種解釋。《紐約時報》的莎拉·萊爾指出關於羽毛的幾點看法:「白羽毛所象徵的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是阿甘受損的智力?還是經驗的隨機性[48]?」湯姆·漢克斯將羽毛解釋為:「我們的命運只能由我們處理生活中機遇要素的方式來定義,造就羽毛的體現。它可以在任何地方降落,落在你的腳邊,具有非常強大的神學意義[49]。」莎莉·菲爾德則將羽毛比作宿命,她說:「羽毛隨風飄動,無處不及,它是註定的或是偶然的[50]?」視覺特效總監肯·羅爾斯敦則將羽毛比作抽象畫:「各人有着各自的不同意義[51]。」
這條羽毛夾在阿甘最喜歡的書《好奇的喬治》裡,母親給他讀過這本書。書維繫着當前的場景和20世紀40年代的童年時代。羽毛的位置是在書中猴子走鋼絲圖片上。不管是有意為之,還是無心插柳,象徵意義可見一斑。羽毛還跟整天幻想着「變成鳥兒,飛往很遠很遠的地方」的珍妮有關,由於虐待她得忍受父親。在片中,珍妮竟然問阿甘「如果(她)跳下橋,能飛起來嗎?」。
政治內涵
湯姆·漢克斯表示「影片不諳政治,因而不作定斷[38]」。然而,1994年CNN的電視辯論節目《交火》(Crossfire)討論影片是否宣揚保守價值觀,或是控訴上世紀60年代的反文化運動。托馬斯·拜爾斯在《現代小說研究》發表的文章中,稱電影「積極保守」[52]。
人們已經注意到,儘管阿甘的生活方式非常保守,但珍妮的生活充滿了反文化氣息,充斥着吸毒、濫交和反戰集會,兩人的婚姻狀態最終和解[39]。珍妮弗·海藍德·王在《電影日刊》發表的文章中認為,珍妮死於一種不知名的病毒,象徵着美國自由主義的死亡和十年抗爭(20世紀60年代)的流產。她還指出,該片的編劇埃里克·羅斯根據小說開發劇本時,灌輸了阿甘的所有缺陷,以及以珍妮為代表的美國人在20世紀60、70年代犯下的過激行為[41]。
其他評論家認為,影片預測了1994年的共和黨革命,藉助阿甘的形象,推廣運動領袖紐特·金里奇的傳統保守價值觀。珍妮弗·海藍德·王指出,這部電影理想化20世紀50年代,證明了南方人阿甘的童年缺少「只留白人」的跡象,修正了20世紀60年代這個社會衝突混亂不斷的時期。她認為,十年間反主流價值觀的批評對比鮮明,重申保守主義[53]。正如的政治學家喬·帕斯科特所認為,這部電影是「有史以來最優秀的電影[54]」。王主張電影藉助共和黨人向國會選舉中的選民,闡述「傳統版近代史」,以討好他們的思想[41]。此外,總統候選人鮑勃·多爾認為電影的訊息給他的選舉帶來的影響,由於它的「……消息,讓電影取得了好萊塢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票房紀錄。無論身處多麼大的逆境,美國夢都在每個人的範圍內[41]。」
1995年,《國家評論》將影片列入「100大保守派電影」名單[55] 。隨後,2009年該雜誌將影片列為「25部最佳保守電影排行榜」第四位。「湯姆·漢克斯扮演的主角、一個和藹可親的傻瓜,聰明得難以擁抱20世紀60年代的致命價值觀。他一生中的摯愛、羅賓·萊特·潘出色表演的角色,選擇了截然不同的,成為一個被藥物腐壞的嬉皮士,面對災難性後果[56]。」
索爾茲伯里大學通信學院教授詹姆斯·伯頓,認為保守派宣稱影片少了自己的戲份,以及1994年的歷史和文化背景。波頓表示熒屏的內容和宣傳活動,都受到上世紀90年代文化氛圍的影響,強調家庭價值和「美國價值」——是好萊塢針對美國的成功秘籍的縮影。他表示,這種氣候影響了影片的非政治性質,使得不同的政治表述浮現[57]。
伯頓指出,許多保守派評論家和雜誌(如約翰·西蒙、詹姆斯·鮑曼和《世界報告》),最初無論是批評還是讚揚電影,都因為它的非政治因素。電影流行後,保守派也肯定電影接受傳統價值。伯頓暗示如果電影成為了批評軍事價值的發聲工具,自由黨左傾,能防止保守派主張糾正電影。相反,自由黨左傾可以着重於電影省略的內容,如女權主義和民權運動[57]。
一些評論家對影片的保守看法,是美國諷刺文化死亡的跡象。薇薇安·索布查克指出,影片的幽默和諷刺依賴於觀眾(自我)意識的假設[57]。
爭議
本片對於同名小說作者溫斯頓·葛魯姆的報酬曾存在爭議,其本應獲得35萬美元的報酬,並承包了影片淨利潤的3%[58]。然而,派拉蒙和片方並未付錢給他,而是斷定這部賣座電影賠了錢。相比之下,湯姆·漢克斯的薪水改用承包影片的全部營收,他和導演澤米基斯都收到4000萬美元[58][59]。另外,6次奧斯卡獎獲獎感言無一提及葛魯姆[60]。
葛魯姆與派拉蒙之爭隨後有了解決方案,葛魯姆表示滿意派拉蒙對核算的解釋,稱其與派拉蒙改編他的另一本著作《Gump & Co.》的7位數版權合約相符[61]。
原聲帶
1994年7月6日,電影的32首配樂發布。除了亞倫·史維斯查的漫長配樂,原聲帶還包括貓王、佛利伍麥克、克里登斯清水復興合唱團、艾瑞莎·弗蘭克林、林納·史金納、三犬之夜、飛鳥樂隊、門戶樂團、媽媽與爸爸合唱團、布迪兄弟樂隊、西蒙和加芬克爾、鮑勃·西格和水牛春田合唱團的曲目。音樂製作人喬爾·西爾回想起配樂的編制時表示:「我們希望音樂材料的辨識度很高,能查明其誕生時間,不會干擾到影片[62]。」兩碟裝的專輯涵蓋20世紀50-80年代許多美國藝人的音樂。西爾表示應史維斯查的要求,「所有的材料都是美國的。鮑勃對它的感覺很強烈。他覺得阿甘就愛美國貨[62]。」
原聲帶在公告牌二百強專輯榜位列第二[62],共售出1200萬份,是美國最暢銷的專輯之一[63]。由艾倫·史維斯查創作的電影配樂,於1994年8月2日發布。
翻拍
影片背景
參考資料
- ^ 1.0 1.1 1.2 1.3 1.4 Forrest Gump (1994). Box Office Mojo. [2009-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09).
- ^ AFP. 'Bambi', 'Forrest Gump' join Library of Congress film trove. News.yahoo.com. 2011-12-28 [2012-0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2-30).
- ^ 3.0 3.1 Mills, Bart. In 'Forrest Gump,' Historical Figures Speak for Themselves. Chicago Tribune. 1994-07-08 [2010-06-13]. (原始內容 (Fee required)存檔於2013-03-10).
- ^ 4.0 4.1 4.2 Delarte, Alonso. Movies By The Book: Forrest Gump (PDF). Bob's Poetry Magazine. February 2004: 24 [2009-07-0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9-03-27).
- ^ Plume, Kenneth. Gilliam on Grimm. IGN: 3. 2005-08-24 [2010-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0-21).
- ^ Fretts, Bruce. Get Barry. Entertainment Weekly. 1995-11-03: 2 [2010-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0-21).
- ^ Block, Alex Ben; Wilson, Lucy Autrey. George Lucas's Blockbusting: A Decade-by-Decade Survey of Timeless Movies Including Untold Secrets of Their Financial and Cultural Success. London: HarperCollins. 2010: 766. ISBN 978-0-06-177889-6 –透過Internet Archive (英語).
- ^ 8.0 8.1 Mal, Vincent. Show Some Gumption Hanks Excels in Tale of a Simple Man's Brushes with Fame (Fee required). The Virginian-Pilot. 1994-07-06 [2009-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30).
- ^ Must-see sites abound along Blue Ridge Parkway – The Indiana Gazette Online: Indiana County Area News Archive.is的存檔,存檔日期2013-01-26. Indianagazette.com (June 12, 2011). Retrieved on March 7, 2013.
- ^ Film locations for Forrest Gump (1994)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Movie-locations.com. Retrieved on March 7, 2013.
- ^ Smith, Katherine. Island getaway is motion-picture perfect. St. Petersburg Times. [2012-10-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02).
- ^ Grandfather Mountain audio tour
- ^ 13.0 13.1 13.2 Forrest Gump-(Building the World of Gump: Production Design) (DVD). Paramount Pictures. 2001-08-28.
- ^ Forrest Gump-(Through the eyes of Forrest Gump) (DVD). Paramount Pictures. 事件發生在 12:29. 2001-08-28.
- ^ Forrest Gump-(Seeing is Believing: The Visual Effects of Forrest Gump-Vietnam) (DVD). Paramount Pictures. 2001-08-28.
- ^ Forrest Gump-(Seeing is Believing: The Visual Effects of Forrest Gump-Lt. Dan's Legs) (DVD). Paramount Pictures. 2001-08-28.
- ^ 17.0 17.1 Forrest Gump-(Seeing is Believing: The Visual Effects of Forrest Gump-Enhancing Reality) (DVD). Paramount Pictures. 2001-08-28.
- ^ 18.0 18.1 Forrest Gump Weekend Box Office. Box Office Mojo. [2009-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16).
- ^ All Time Box Office Domestic Grosses. Box Office Mojo. [2014-12-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05).
- ^ Fastest to $100 million. Box Office Mojo. [2009-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30).
- ^ Fastest to $200 million. Box Office Mojo. [2009-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30).
- ^ Fastest to $300 million. Box Office Mojo. [2009-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30).
- ^ McDonald, Paul, and Janet Wasko. The Contemporary Hollywood Film Industry. Malden: Blackwell, 2008. Pg:79 #
- ^ Lowman, Rob. Video Enchanted Forrest the Much-beloved "Forrest Gump" Arrives on DVD with Sweetness Intact (Fee required). Beacon Journal. 2001-08-28 [2009-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2).
- ^ Schweiger, Arlen. Paramount Saves Top Titles for Blu-ray 'Sapphire' Treatment. Electronic House. 2009-06-23 [2010-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0-21).
- ^ The 67th Academy Awards (1995) Nominees and Winners.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 AMPAS. [2011-1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
- ^ AFI's 100 Years... The Complete Lists. American Film Institute. [2009-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6).
- ^ Braund, Simon; et al. Empire's 500 Greatest Movies Of All Time. Empire. [2013-1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18).
- ^ Nuckols, Ben. Forrest Gump, Hannibal Lecter join film registry. Associated Press (Cox Newspapers). 2011-12-28 [2011-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11).
- ^ 2011 National Film Registry More Than a Box of Chocolates. Library of Congress. 2011-12-28 [2011-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04).
- ^ Forrest Gump. Rotten Tomatoes. [2014-09-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8).
- ^ Forrest Gump. Metacritic. [2009-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4).
- ^ Pamela McClintock. Why CinemaScore Matters for Box Office.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1-08-19 [2016-09-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10).
- ^ 阿甘正传 Forrest Gump (1994). 豆瓣電影. [2024-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04) (中文(中國大陸)).
- ^ Bal, Sumeet; Marc Bernardin; Monica Mehta; Joshua Rich; Erin Richter; Michael Sauter; Missy Schwartz; Nancy Sidewater. Cry Hard 2 The Readers Strike Back. Entertainment Weekly. 2004-01-09 [2010-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0-21).
- ^ Hinson, Hal. Forrest Gump, Our National Folk Zero. The Washington Post. 1994-08-14 [2010-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0-21).
- ^ Rich, Frank. The Gump From Hope. The New York Times. 1994-07-21 [2010-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0-21).
- ^ 38.0 38.1 38.2 Corliss, Richard; Julie Grace; Martha Smilgis. The World According to Gump. Time. 1994-08-01 [2010-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0-21).
- ^ 39.0 39.1 Ebert, Roger. Forrest Gump. Chicago Sun-Times. 1994-07-06 [2010-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0-21).
- ^ McCarthy, Todd. Forrest Gump. Variety. 1994-07-10 [2010-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4).
- ^ 41.0 41.1 41.2 41.3 Wang, Jennifer Hyland. "A Struggle of Contending Stories": Race, Gender, and Political Memory in Forrest Gump (PDF). Cinema Journal. Spring 2000, 39 (3): 92–102 [2009-07-02]. ISSN 0009-7101. doi:10.1353/cj.2000.0009.
- ^ Travers, Peter. Forrest Gump. Rolling Stone. 2000-12-08 [2009-07-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6-22).
- ^ Lane, Anthony. Forrest Gump. The New Yorker. [2010-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0-21).
- ^ Gleiberman, Owen. Forrest Gump (1994). Entertainment Weekly. 1994-07-15 [2010-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0-21).
- ^ Burr, Ty. Loss of innocence: 'Forrest Gump' at 10. The Boston Globe. 1994-06-20 [2010-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0-21).
Film critic Pauline Kael came out of retirement to bash the film on a book tour; by year's end, New York Times reviewer Janet Maslin had gone from mildly praising the film in her initial review to putting it on her worst of 1994 list, describing Forrest as a "hollow man" who's 'self-congratulatory in his blissful ignorance, warmly embraced as the embodiment of absolutely nothing.'
- ^ Vincenti, Marc. Forrest Gump. Palo Alto Weekly. August 1994 [2010-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0-21).
- ^ Mast, Gerald. A Short History of the Movies: 10th Edition. London: Longman. 2007.
- ^ Lyall, Sarah. It's 'Forrest Gump' vs. Harrumph. The New York Times. 1994-07-31 [2010-1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0-22).
- ^ Forrest Gump-(Through the eyes of Forrest Gump) (DVD). Paramount Pictures. 事件發生在 23:27. 2001-08-28.
- ^ Forrest Gump-(Through the eyes of Forrest Gump) (DVD). Paramount Pictures. 事件發生在 23:57. 2001-08-28.
- ^ Forrest Gump-(Through the eyes of Forrest Gump) (DVD). Paramount Pictures. 事件發生在 26:29. 2001-08-28.
- ^ 52.0 52.1 Byers, Thomas B. History Re-Membered: Forrest Gump, Postfeminist Masculinity, and the Burial of the Counterculture. Modern Fiction Studies. 1996, 42 (2): 419–444 [2009-07-02]. doi:10.1353/mfs.1995.0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3).
- ^ Wang, Jennifer. "A Struggle of Contending Stories": Race, Gender, and Political Memory in "Forrest Gump". Cinema Journal. Spring 2000, 39 (3): 92–115. doi:10.1353/cj.2000.0009.
- ^ Gordinier, Jeff. Mr. Gump Goes to Washington. Entertainment Weekly. 1995-02-10 [2010-1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0-22).
- ^ Quillen, Ed. Why are modern conservatives so enchanted with Forrest Gump?. Denver Post. 1995-05-07.
- ^ Miller, John J. The Best Conservative Movies. National Review. 2009-02-23 [2010-1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0-22).
- ^ 57.0 57.1 57.2 Burton, James Amos. Film, History and Cultural Memory: Cinematic Representations of Vietnam-Era America During the Culture Wars, 1987–1995. PhD Thesis. September 2007.
- ^ 58.0 58.1 Horn, John. 'Forrest Gump' Has Yet to Make a Net Profit. The Journal Record (FindArticles). 1995-05-25 [2009-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12).
- ^ Davis, Charles E. Accounting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A lesson in cost behavior. Journal of Accounting Education. Summer 1997, 15 (3): 307–318. doi:10.1016/S0748-5751(97)00008-0.
- ^ Turan, Kenneth. Calender Goes to the Oscars Analysis Life Is Like a Box of Oscars But Statues Are Divvied Up, Quite Fittingly (Fee required). Los Angeles Times. 1995-03-28 [2010-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3-28).
- ^ `Gump' Author Settles Fight With Studio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SFGate (June 15, 1995). Retrieved on March 7, 2013.
- ^ 62.0 62.1 62.2 Rice, Lynette. Songs Set the Mood for 'Gump'. Gainesville Sun. 1994-08-14 [2009-07-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03).
- ^ Top Albums at the Recording Industry Association of America. Recording Industry Association of America. [2009-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4-06-19).
外部連結
- 英語電影
- 奧斯卡最佳影片獲獎電影
- 金球獎最佳劇情片
- 1994年美國電影作品
- 美國喜劇劇情片
- 美國史詩片
- 1990年代喜劇劇情片
- 越戰電影
- 美國小說改編電影
- 發展障礙題材作品
- 勵志題材影片
- 霸凌題材電影
- 美式足球電影
- 乒乓球電影
- 美國陸軍題材電影
- 奧斯卡最佳影片
- 奧斯卡最佳導演獲獎電影
- 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獲獎電影
- 奧斯卡最佳剪輯獲獎電影
- 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獲獎電影
- 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獲獎電影
- 金球獎最佳導演獲獎電影
- 猶他州取景電影
- 亞利桑那州取景電影
- 加利福尼亞州取景電影
- 蒙大拿州取景電影
- 南卡羅來納州取景電影
- 北卡羅來納州取景電影
- 緬因州取景電影
- 阿拉巴馬州背景電影
- 越南背景電影
- 1955年背景電影
- 1962年背景電影
- 1964年背景電影
- 1967年背景電影
- 1969年背景電影
- 1971年背景電影
- 1972年背景電影
- 1974年背景電影
- 1976年背景電影
- 1979年背景電影
- 1981年背景電影
- 1982年背景電影
- 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典藏
- 羅伯特·澤米吉斯電影
- 派拉蒙影業電影
- 美國演員工會獎電影類最佳男主角獲獎作品
- 金球獎最佳戲劇類男主角獲獎電影
- 1994年劇情片
- 湯姆·漢克電影
- 敘事者不可靠的作品
- 白宮背景電影
- 截肢者題材電影
- 美國非直線敘事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