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羅計畫
國家 | 美國 |
---|---|
組織 | NASA |
目標 | 載人登月 |
狀態 | 完結 |
航天計劃信息 | |
花費 | 254億美元 |
持續時間 | 1960年−1972年 |
首次航天飛行 | AS-201(1966年2月26日) |
首次載人航天飛行 | 阿波羅7號(1968年10月11日至10月22日) |
最近一次航天飛行 | 阿波羅17號(1972年12月7日至12月9日) |
成功次數 | 16 |
失敗次數 | 2(阿波羅1號、阿波羅13號) |
故障次數 | 1(阿波羅6號) |
發射地點 | |
航天器信息 | |
航天器類型 | 太空艙/着陸器 |
載人航天器 | |
乘員數量 | 3 |
運載火箭 |
阿波羅計畫(英語:Project Apollo)或作阿波羅工程,是美國太空總署從1961年-1972年從事的一系列載人航天任務,於1960年代的10年中,主要致力於完成載人登陸月球和安全返回地球的目標。1969年,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達成了上述目標,尼爾·阿姆斯特朗成為第一個踏足月球表面的人類。為了進一步執行在月球的科學探測,阿波羅計劃一直延續到1970年代早期。總共耗資250億美元(幣值相當於2018年時的1530億美元),送了12人上月球。
阿波羅計劃是美國太空總署執行的迄今為止最龐大的月球探測計劃,「阿波羅」飛船的任務包括為載人登月飛行作準備和實現載人登月飛行,已於1972年底結束。迄今(2025年)已50餘年不再有載人航天器離開過地球軌道。阿波羅計劃詳細地揭示了月球表面特性、物質化學成份、光學特性並探測了月球重力、磁場、月震等。後來的天空實驗室計劃和美國、蘇聯聯合的阿波羅-聯盟測試計劃也使用了原來為阿波羅計劃建造的設備,也就經常被認為是阿波羅計劃的一部分。
阿波羅計劃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惟計劃中也有過幾次嚴重的危機,包括阿波羅1號測試時的大火造成維吉爾·格里森、愛德華·懷特和羅傑·查菲的死亡;阿波羅13號的氧氣罐爆炸以及阿波羅-聯盟測試計劃返回大氣層時排放的有毒氣體都幾乎使執行任務的宇航員喪命。
背景
阿波羅計劃於1960年早期在艾森豪威爾執政時被提出,作為水星計劃的後續計劃。水星計劃使用的航天器只能進入地球軌道,只能搭載一名宇航員,而預想中的阿波羅航天器不僅能搭載三名宇航員,也許還可以登月。美國太空總署經理阿伯·西爾弗斯坦(Abe Silverstein)當時選擇以希臘神話中的太陽神命名此計劃,事後提到這是他給自己的兒子預留的名字[1]。雖然航空航天局已經開始進行計劃,但艾森豪威爾對航天計劃似乎並不熱衷,因此他們並沒有得到足夠的經費進行阿波羅計劃[2]。
1960年11月,競選時承諾要使美國在太空探索和導彈防禦上全面超過蘇聯的約翰·肯尼迪當選總統。雖然對太空計劃較為熱衷,他在當選總統後並沒有立刻決定開始登月計劃,甚至還打算砍掉一些花費大、回報低的計劃。肯尼迪對航天事業並不十分了解,太空探索需要的大量資金也使他不敢輕易做出決定。[3]當航空航天局局長詹姆斯·韋伯要求年度財政預算增加百分之三十時,肯尼迪支持加快發展大規模推進器的研發,卻沒有支持其他更大的項目[4]。
1961年4月12日,蘇聯宇航員尤里·加加林成為了首次進入太空的人類,加深了美國對在太空競賽中落後的恐懼。次日,在與白宮科學委員會的會談中,許多議員希望能夠立刻開始一項太空計劃以保證在與蘇聯的競賽中不至於落後太多[5]。肯尼迪對此事卻較為謹慎,不願意立刻進行任何重大舉措。[6]4月20日,肯尼迪給副總統林登·約翰遜發去備忘錄,詢問他對於美國太空計劃的意見,以及美國追趕蘇聯的可能性[7]。在翌日的回覆中,約翰遜認為「我們既沒有盡最大努力,也沒有達到讓美國保持領先的程度[8][9]。」約翰遜還提到未來登月的計劃不僅可行,也絕對可以使美國在太空競賽中獲得領先地位[9]。
1961年5月25日,肯尼迪在參、眾兩院特別會議中宣布支持阿波羅計劃:
“ | ……我相信這個國家能夠齊聚一心全力以赴達成這個目標,即在1970年以前,人類將乘坐宇宙飛船登陸月球並且安全返回。沒有任何一個太空項目能夠超越它對人類的影響,能超越它對宇宙遠程空間探索的重大作用,也沒有一個太空項目開發如此困難而且花費如此昂貴……[10][11] | ” |
肯尼迪發表這段演講前一個月,美國剛剛將第一個宇航員送入太空,還沒有進入地球軌道。這種不利局面使一些航空航天局的工作人員對登月計劃(至少就達成承諾上)並不十分樂觀[12]。
選擇任務模式
在登月成為主要目標後,阿波羅計劃的決策者們開始面臨如何才能儘可能安全、經濟、簡單地將宇航員送上月球。曾有四個方案被考慮:
- 直接起飛:此計劃提出由一個巨大的新星火箭攜帶一艘航天器,直接飛往月球;火箭在月球降落,任務完成後再次起飛,飛回地球。
- 地球軌道集合:此計劃需要兩艘只有土星5號一半大小的小型火箭將登月航天器的不同部分送入地球軌道,集合並對接。整個航天器降落在月球表面。由於當時在軌道中集合多艘航天器的經驗較少,且地球軌道拼裝航天器是否可行也是未知數,所以此計劃未被採納。
- 月球表面集合:此計劃需要兩艘航天器被發射:一艘自動航天器攜帶推進系統,先期登月;載人航天器晚些發射。推進系統在月球表面被移至載人航天器上,然後返回地球。
- 月球軌道集合: 這個方案由約翰·C·霍博爾特的團隊提出。這種方案是一艘較大的航天器,稱為指揮/服務艙,攜帶一艘裝載宇航員的登月航天器,稱為登月艙。指揮/服務艙攜帶從地球到月球並返回的燃料和生活必需品,以及進入地球大氣層所需要的隔熱板。進入月球軌道之後,登月艙與指揮/服務艙分離,並降落在月球表面;指揮/服務艙留在月球軌道。3名宇航員中的1名留在指揮/服務艙中。登月完成之後,登月艙重新起飛,與指揮/服務艙在月球軌道集合,並返回地球。
與其他幾個方案不同,月球軌道集合只需要一艘很小的航天器降落在月球表面,使返回時在月球上起飛航天器的質量大大減小。通過將登月艙的一部分留在月球上,月球起飛質量得以再次減小。
登月艙本身分為兩部分,包括降落部分和起飛部分,前者用於在登月時降落,後者在任務完成後起飛與指揮/服務艙會合併返回地球。由於航天器質量減輕,一次任務只需要一次單獨的火箭發射。當時的顧慮是次數較多的對接和分離所提出的技術難度。
航天器
最終選擇了月球軌道集合意味着航天器將包括兩個主要部分:指揮/服務艙以及登月艙。
指揮/服務艙
指揮艙(Command Module,CM)呈錐形,用於搭載太空人從地面一直到月球軌道,是唯一在任務完成時返回地球的部分。指揮艙的設備包括反應控制推進器、對接口、導航系統以及阿波羅導航電腦。服務艙(Service Module,SM)中儲存了太空人需要的各種設備,例如服務推動系統、燃料、氧氣罐、機動噴口和通訊天線。在阿波羅15號任務中,太空船進入月球軌道時的推進器也位於服務艙的末尾。指揮艙與服務艙被稱為指揮/服務艙(CSM)。服務艙還攜帶了科學儀器模塊。返回大氣層前,服務艙被丟棄。只有指揮艙外層有隔熱板,能夠抵擋進入大氣層時的高溫。進入大氣層後,指揮艙打開降落傘,逐漸減速並降落在海面等待救援。
北美航空競標成功,獲得了指揮/服務艙的合同,由哈里森·斯托姆斯(Harrison Storms)負責。北美航空和太空總署的關係一度緊張,特別是阿波羅1號的大火使三名太空人喪生後。大火是指揮艙內的電線短路引起的,原因非常複雜,調查小組的結論是「指揮艙的設計、製作工藝和品質控管都有問題[13][14]。」
登月艙
登月艙是真正登月時使用的部分。為了儘可能減輕重量,登月艙沒有隔熱板,動力很小,只能在月球表面飛行。登月艙能夠搭載兩名宇航員,包括一個降落部分和一個起飛部分。後者在登月任務完成時使用前者作為發射平台,進入月球軌道後與指揮/服務艙對接,準備返回地球。降落部分里還裝載了阿波羅科學實驗包,以及最後三次任務中的月球車。
格魯門航空航天公司進行登月艙的設計和建造,負責人是湯姆·凱利(Tom Kelly)。登月艙也出現過許多問題;由於其測試的延遲,整個阿波羅計劃都險些沒能成功[15]。由於登月艙進度緩慢,首次登月艙的載人飛行也不得不推遲,使得阿波羅8號9號互換。阿波羅9號在地球軌道中首次使用了登月艙,阿波羅10號將登月艙帶到了月球軌道(但沒有登月),對整個航天器的各個部分進行了詳細的測試。
各次任務
阿波羅計劃中包括11次載人任務,從阿波羅7號一直到阿波羅17號,全部從佛羅里達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阿波羅4號到阿波羅6號都是無人測試飛行(正式地講沒有阿波羅2號和阿波羅3號)。
1967年9月,位於休斯敦的載人航天中心提出了一系列任務以完成登月任務。七個任務類型被提出,每個類型都對特定的航天器和任務進行測試;每一個任務類型的執行都需要前一類型的成功完成。這些任務類型分別是:
- A - 無人指揮/服務艙測試
- B - 無人登月艙測試
- C - 載人近地軌道指揮/服務艙飛行
- D - 載人近地軌道指揮/服務艙和登月艙飛行
- E - 載人指揮/服務艙和登月艙繞地球進行橢圓軌道飛行,遠地點7400千米
- F - 載人月球軌道指揮/服務艙和登月艙飛行
- G - 載人登月
之後又增加了H任務,月表停留時間被加長;最後的J任務中,登月艙在月球表面停留三天。被取消的阿波羅18號至20號都是J任務。
最遙遠的設想甚至還包括了I任務,有相當大的科學研究比例。當預算縮減成為現實時,這些科學研究項目被放到了J任務里。
阿波羅1號 | |||
---|---|---|---|
任務意外 - 發生火災 阿波羅1號是美國第一次由三名宇航員執行的太空任務,本來不是打算叫阿波羅1號。是因為計劃中將於1967年2月21日發射的阿波羅1號於1月27日進行一次例行測試時,指令艙突然發生了大火,三名宇航員維吉爾·格里森、愛德華·懷特和羅傑·查菲15秒內全部不幸遇難。當時土星IB火箭並沒有注入推進劑,所以火箭本身並不會着火,阿波羅指令艙也不會從外部着火,也沒有人想到航天器會在地面着火;所有的滅火裝置或者被拆除或者被移走,而大火卻突然發生了。 事後,一個專門小組對這場事故作了詳盡的調查,但沒有弄清着火的確切原因。他們對事故做了鑑定,起火的最可能原因是指揮艙內的導線發生短路,而阿波羅指揮艙內使用的百分之百氧氣又使火勢加劇。另一個導致宇航員死亡的因素是宇航員進入座艙的艙門需要九十秒鐘才能打開。這場火災導致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重新評價阿波羅航天器艙內所使用的材料,並對指揮艙進行了大規模的修改。 這次任務的名稱原本是AS-204,但任務後三位宇航員的遺孀認為航空航天局應該保留「阿波羅1號」的名稱,希望人們不要忘記這次事故。 |
|||
阿波羅7號 | |||
任務成功 - 環繞地球 阿波羅7號是阿波羅計劃中首次發射的載人任務,發射於1968年10月11日。整個任務全長十一天,也是美國首次成功的三人航天任務。由於本次任務不需要登月艙,土星IB火箭作為運載火箭被首次使用,而不是其他阿波羅任務所使用的推力更強的土星5號。 阿波羅1號悲劇性的大火對美國航天事業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大火之後,指令艙很多地方都被修改以確保安全,飛行中很多安全隱患也被加以防範。阿波羅7號的成功重新使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對載人航天事業以及在1970年之前登月恢復了信心。阿波羅7號完成了首次美國太空電視直播,也是整個計劃的載人任務中唯一在肯尼迪航天中心的34號發射台發射的;後續的任務都在附近的39號發射台發射。完成此次任務後,瓦爾特·施艾拉成為了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在水星、雙子星座以及阿波羅三項航天計劃中均執行過任務的宇航員。 |
|||
阿波羅8號 | |||
任務成功 - 環繞月球 阿波羅8號是阿波羅計劃中第二次載人飛行,於1968年12月21日發射。阿波羅8號是人類第一次離開近地軌道,並繞月球航行的太空任務。阿波羅8號同時還是土星5號的第一次載人發射。 原計劃中,阿波羅8號應該首次使用登月艙。但當第一個登月艙模型1968年6月被運到卡納維爾角時出現了上百個問題。登月艙的主要承包商格魯曼飛機工程公司預測登月艙要到1969年2月才能作好準備。阿波羅辦公室主任喬治·洛(George Low)於8月份提出了一解決辦法:宇航局可以在1968年12月進行一次只攜帶指揮/服務艙的任務,但不是重複阿波羅7號在近地軌道飛行,而是將指揮/服務艙一直開到月球。這是允許航空航天局測試原本要等到阿波羅10號才能測試的程序。這次計劃的改變也有來自中央情報局擔心蘇聯於12月先於美國進行載人環繞月球飛行,以使美國在太空競賽中再次落後的原因。 由於任務的突然決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只針對阿波羅8號作了幾個月的準備。計劃中的硬件只被用了幾次:土星5號此前只發射過兩次,而阿波羅計劃也只執行了一次載人任務。但8號任務的成功為完成約翰·肯尼迪在60年代登月的計劃鋪平了道路。發射後飛船在太空中航行了三天才到達月球,並圍繞月球軌道飛行了20小時,拍攝了大量的月球照片,以及第一張「地出」。在三位宇航員眼裡,月球是「廣闊,寂寞,又有些難以接近的星體,或者說是廣闊的空虛」;在平安夜時他們在月球軌道中向地球作了電視直播。這次直播創造了當時的收視紀錄,也是歷史上觀眾最多的電視直播之一。 |
|||
阿波羅9號 | |||
任務成功 - 載人交會對接 由於登月艙的進度比預計延遲了幾個月,首次使用登月艙的C任務直到1969年初才執行。阿波羅9號於1969年3月3日發射。十天的任務中登月艙在地球軌道中正常運行,證明了其獨自飛行的能力並重新與指揮/服務艙對接。從這次任務開始,宇航員們開始為航天器命名;登月艙因其外形被稱作「蜘蛛」,而指令艙被運到航天中心時的塑料包裝使宇航員們想到了「水果糖」(Gumdrop)。 任務期間大衛·斯科特和拉塞爾·施威卡特進行了第一次雙人艙外活動;施威卡特檢查了宇航服獨立的生命支持系統(之前的宇航服都有繫繩與太空艙連接)。之後,指令長詹姆斯·麥克迪維特和施威卡特一道駕駛登月艙與指揮艙分離,在分離和重新對接時分別測試了登月艙降落部分和起飛部分的推進器。 |
|||
阿波羅10號 | |||
任務成功 - 環繞月球 阿波羅10號將登月艙帶到了月球軌道。 本次任務是阿波羅計劃中第一次(也是唯一)的載人土星5號在39B發射台發射。阿波羅10號於1969年5月18日發射,在測試中登月艙離月球表面僅15.6千米。截至2001年(2001年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阿波羅10號在1969年5月26日從月球返回地球途中創造了載人航天器的速度記錄:39,897千米/小時(11.08千米/秒)。 阿波羅10號的指揮艙目前在倫敦的科學博物館展覽。登月艙的起飛部分目前在環繞太陽的軌道上飛行,它是阿波羅計劃所使用的登月艙中唯一仍然完整的起飛部分(阿波羅5號、9號以及13號的登月艙起飛部分在地球大氣層中被燒光了;阿波羅11號的登月艙起飛部分留在了月球軌道,最終墜落在了月球;阿波羅12號、14號、15號、16號及17號的登月艙起飛部分都按計劃墜落在了月球表面)。阿波羅10號完成了所有測試登月艙和指令艙表現以及檢查細節的飛行目標,為阿波羅11號不到兩個月後的成功登月鋪平了道路。 |
|||
阿波羅11號 | |||
任務成功 - 登陸月球 阿波羅11號是阿波羅計劃中的第五次載人任務,發射於1969年7月16日。7月20日,尼爾·阿姆斯特朗與巴茲·奧爾德林成為了首次踏上月球的人類。阿波羅11號降落在月表靜海附近,被阿姆斯特朗稱為「靜海基地」(阿姆斯特朗在降落後向指揮中心報告「休斯頓,這裡是靜海基地。『鷹』着陸成功。」)。阿波羅11號登月的準確時間是1969年7月20日下午4時17分43秒(休斯頓時間)。1969年7月21日凌晨2點56分(UTC),阿姆斯特朗的左腳踏上了月球,並說:
兩人在月球表面活動了兩個半小時,使用鑽探取得了月芯標本,拍攝了一些照片,也採集了22千克的月表岩石標本。從60年代初期開始,「太空競賽」的勝利「標準」被定義為率先登月。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阿波羅11號的成功標誌着美國在太空競賽中的勝利。同樣,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在1969年7月登月,也完成了肯尼迪總統1961年5月25日宣布美國會在1970年之前將宇航員送上月球並成功返回的承諾。 |
|||
阿波羅12號 | |||
任務成功 - 登陸月球 阿波羅11號後不到四個月,阿波羅12號再次踏上了登月的旅程。按照宇航員的輪換制度,如果沒有添加阿波羅8號,皮特·康拉德的團隊將會執行首次登月任務。發射後,阿波羅12號被兩次閃電擊中,航天器一度很不穩定。由於地面指揮中心和三位宇航員(尤其是艾倫·賓)的冷靜處理一切恢復正常,但指揮人員仍一度擔心指令艙頂部降落傘遭到損壞;如果主降落傘真的無法使用,返回時航天器將像隕石一般墜入海中。 1969年11月19日阿波羅12號成功登月。前一次任務對降落點的要求不高,但阿波羅12號有一準確降落點,康拉德也輕鬆完成了任務。踏上月球後,身材矮小的康拉德[16]叫道:
計劃中阿波羅12號將首次使用彩色攝像機向地球進行實況轉播,但由於賓的失誤,攝像機沒能使用。 |
|||
阿波羅13號 | |||
任務失敗 - 繞月返回 阿波羅13號是阿波羅計劃中的第七次載人任務,發射於1970年4月11日。阿波羅13號在計劃中是第3次登月的任務,但是由於飛船在抵達月球前發生的氧氣罐爆炸,電力和氧氣均大量損失,所以登月計劃被放棄,三名宇航員最終成功返回地球。發射前兩天,指揮艙駕駛員肯·馬丁利因風疹被傑克·斯威格特替換,這是阿波羅計劃中唯一一次使用替補宇航員。爆炸後,馬丁利在返回救援過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阿波羅13號是人類航天史上首次在地球軌道外放棄的任務,由於未進入月球軌道(僅繞過月球以利用月球引力加速返回地球),三位宇航員創造了人類太空飛行高度記錄。阿波羅13號在發生爆炸的時候曾經對休斯頓指揮中心回報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話:「休斯頓,我們出問題了(Houston, we have a problem)」。這句話後來不斷地被各種星際任務相關的電視節目與電影使用,變成了整個任務裡面最有名的一句話。 不過,上述的這句通常被引用的句子其實不太正確。當時講出來的真正句子應該是:「好,休斯頓,我們這裡已經出問題了(Okay, Houston, we've had a problem here)」,出自斯威格特之口。稍後洛威爾則回報了一句類似的話:「休斯頓,我們已經出問題了(Houston, we've had a problem)」。 阿波羅13號被稱之為一次「成功的失敗」,三位宇航員以及地面指揮人員的英勇事跡後來被搬上銀幕:《阿波羅13號》。 |
|||
阿波羅14號 | |||
任務成功 - 登陸月球 阿波羅13號的事故之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對登月計劃的信心被產生了動搖;洛威爾在返回地球途中甚至說阿波羅13號「將是很長時間內的最後一次月球任務」。阿波羅14號的三位宇航員拯救了阿波羅計劃,原計劃中艾倫·謝潑德的團隊將執行阿波羅13號,雖然他因為身體問題已停飛多年後;但迪克·斯雷頓出於保險起見,將謝潑德放到了下一次的任務。 1971年1月31日,阿波羅14號成功發射,登月點仍是13號的弗拉·毛羅高地。踏上月球後,謝潑德的第一句話是:
謝潑德當時已經48歲,成為了登月宇航員中年齡最大的一位,也是「水星計劃七人」中唯一登月的成員。他和搭檔艾德加·米切爾在月球進行了兩次月表行走。 |
|||
阿波羅15號 | |||
任務成功 - 登陸月球 阿波羅15號是阿波羅計劃中的第九次載人任務,是歷史上第四次成功登月的載人登月任務。本次任務還是阿波羅計劃中首次J任務——與前幾次登月相比在月球上停留更久,進行三次較長的月表行走,科學研究的比例也更大。 指令長大衛·斯科特和登月艙駕駛員詹姆斯·艾爾文在月球表面的哈德利溪和亞平寧山脈停留了66小時54分鐘,在登月艙外的時間總長為18小時35分鐘。兩位宇航員駕駛的歷史上第一輛月球車使他們在月球上穿越的距離比前幾次任務遙遠了很多。他們一共收集了約77千克的月球岩石標本。 斯科特和艾爾文在月球表面期間,指揮艙駕駛員阿爾弗萊德·沃爾登留在指揮艙中環繞月球,使用全景相機、加瑪射線光分計、繪圖相機、激光高度、質譜以及任務後發射的子衛星等等科學儀器對月球表面環境進行了詳細的研究。阿波羅15號的一些紀錄包括:送入地球和月球軌道有效載荷最大;航天器首次攜帶科學儀器模塊;首次使用月球車;首次使用月表導航設備;首次在月球軌道投放子衛星;首次在返回地球途中進行艙外活動。 |
|||
阿波羅16號 | |||
任務成功 - 登陸月球 阿波羅16號於1972年4月16日發射,登月點是笛卡爾高地。4月20日,航天器進入月球軌道,登月艙與指令艙分離後,指揮艙的服務推進系統(Service Propulsion System,SPS)曾出現問題,指揮中心曾想到取消登月計劃的可能性;但考慮到問題不大,早已分離的登月艙也已經在降低高度準備登月,登月得以順利進行。但為了保險起見,月表任務完成後,登月艙與指揮艙重新對接後環繞月球一天的計劃被取消。 約翰·楊和查爾斯·杜克在月球表面的三天中收集了94.7千克的岩石標本,其中有一塊的質量達到了11.7千克,是所有月岩標本中最重的[17]。4月24日,指令艙在月球軌道中投放了一顆重達36.3千克的衛星,對月球磁場以及太陽粒子進行研究。34天裡環繞月球軌道425周。 阿波羅16號第二次使用了月球車;楊和·杜克曾駕駛它達到了18千米/小時的速度,這是月球車的速度記錄,被收入了《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 |
|||
阿波羅17號 | |||
任務成功 - 登陸月球 阿波羅17號於1972年12月7日發射。 阿波羅17號是阿波羅計劃中的第十一次載人任務,是人類第六次也是迄今為止最後一次成功登月的太空任務。阿波羅17號是阿波羅計劃中唯一一次夜間發射的任務,也為阿波羅計劃畫上了句號。阿波羅計劃中的唯一一位科學家,地質學博士哈里森·施密特在阿波羅17號中擔任登月艙駕駛員。他和與塞爾南在三次月球行走時收集了111千克岩石標本。阿波羅17號創造了阿波羅計劃中的很多記錄,包括最長登月飛行;最長月表行走時間;阿波羅17號收集了最多月球標本,也在月球軌道中航行了最長時間。在即將結束最後一次登月任務之前,指令長尤金·塞爾南在登月艙前說道:
|
宇航員
以下的宇航員曾在阿波羅計劃中執行過飛行任務:
來自水星計劃七人
來自第二組宇航員
- 尼爾·阿姆斯特朗 – 阿波羅11號
- 弗蘭克·博爾曼 – 阿波羅8號
- 皮特·康拉德 – 阿波羅12號
- 吉姆·洛威爾 – 阿波羅8號、阿波羅13號
- 詹姆斯·麥克迪維特 – 阿波羅9號
- 托馬斯·斯塔福德 – 阿波羅10號、阿波羅-聯盟測試計劃
- 約翰·楊 – 阿波羅10號、阿波羅16號
來自第三組宇航員
- 巴茲·奧爾德林 – 阿波羅11號
- 威廉·安德斯 – 阿波羅8號
- 艾倫·賓 – 阿波羅12號
- 尤金·塞爾南 – 阿波羅10號、阿波羅17號
- 邁克爾·科林斯 – 阿波羅11號
- 瓦爾特·康尼翰 – 阿波羅7號
- 唐·埃斯利 – 阿波羅7號
- 理查德·戈爾登 – 阿波羅12號
- 拉塞爾·施威卡特 – 阿波羅9號
- 大衛·斯科特 – 阿波羅9號、阿波羅15號
來自第四組宇航員
來自第五組宇航員
- 查爾斯·杜克 – 阿波羅16號
- 羅納德·埃萬斯 – 阿波羅17號
- 弗萊德·海斯 – 阿波羅13號
- 詹姆斯·艾爾文 – 阿波羅15號
- 肯·馬丁利 – 阿波羅16號
- 艾德加·米切爾 – 阿波羅14號
- 斯圖爾特·羅薩 – 阿波羅14號
- 傑克·斯威格特 – 阿波羅13號
- 阿爾弗萊德·沃爾登 – 阿波羅15號
返回標本
月球任務 | 返回標本 |
---|---|
阿波羅11號 | 22千克 |
阿波羅12號 | 34千克 |
阿波羅14號 | 43千克 |
阿波羅15號 | 77千克 |
阿波羅16號 | 95千克 |
阿波羅17號 | 111千克 |
阿波羅計劃的各次登月任務共帶回了381.7千克的月球岩石標本,大部分目前儲存在休斯敦林頓·約翰遜太空中心的月球物質回收和回歸宇航員檢疫實驗所中。
通過放射測年後,研究人員發現月表岩石標本與地球相比都很古老。最年輕的月表岩石都比地球上已知的最古老岩石要久遠。月海中的玄武岩標本的年齡多在32億年左右,高地中的標本甚至達到46億年的年齡。由此可見,月球是在太陽系早期形成的。
大衛·斯科特和詹姆斯·艾爾文在執行阿波羅15號任務時找到的起源石是月球岩石標本中最重要的岩石之一,被認為是在月球誕生時形成的。
許多月球岩石似乎集中在微流星形成的撞擊環形山中;在地球上由於有較厚的大氣層而不可能出現類似情景。
其它
阿波羅計劃的總投資為194.08億美元(至1973年),折合2005年的1350億美元。 1960-1973年,NASA總預算566.61億美元。1960年至1973,阿波羅計劃的年度預算和美國航天局的年度預算的最高峰都出現在1966年,1966年美國GDP是8150億美元。當年阿波羅計劃年度預算29.67億美元,占美國GDP的0.4%;當年NASA年度預算45.12億美元,占美國GDP的0.6%。[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總重為381.7公斤的月球礦石在阿波羅計劃中被帶回地球。現在絕大部分礦石保存在休斯頓的月球物質回收和回歸宇航員檢疫實驗所。少數被美國政府分配到全國各個實驗室進行分析,或作為禮物送給其他各國政府。
2018年美國NVIDIA公司使用「光影追跡技術(Real-Time Ray Tracing)」,驗證人類真有登陸月球[20]。
科技影響
阿波羅登陸月球計劃耗資巨大,這一計劃把人送上月球同時,也觸發了其他科技領域的進步,對現今帶來巨大的變化。如 美國電器製造商Black&Decker在1961年推出一款無線電鑽,之後拿到了美國太空局的訂單,研製一款特製電鑽,用來在太空採集樣本。在研發過程中,該公司還開發了1979年問世,世界上第一台無線吸塵器。
阿波羅計劃對時間的精準度要求極高,幾分之一秒之差也足以決定太空人的生死。因此工匠們研製出每年誤差僅一分鐘的石英鐘,使鐘錶更準時。
太空人在太空中使用的銀離子技術的水淨化裝置,使得水質變得更乾淨,這技術現今普遍使用在淨化噴水池與游泳池。
1967年,阿波羅1號訓練過程發生起火焚毀,造成3名太空人喪生。之後美國太空局研發耐火紡織面料,這技術也在全世界普及,受益者包括消防員、多發性硬化病患者和馬匹。
美國太空局在研究微型電路技術的過程中,意外產生出植入式心臟除顫器的設計靈感,這技術可直接用在患者皮膚下,對於高度心律不正常患者來說是救命福音。
其他技術如太空飲食的冷凍乾燥技術產生了速食食品和用來保護登月艙不被高溫炙熱的太空毯,催生了救生毯,主要用來救災與人道救援。[21]
為了在太空書寫開發了加壓超濃圓珠筆,這是今天仍在用的能擦除原子筆。
為此任務開發了運算放大器,直到今天已發展成一龐大的電子元件家族。
參見
注釋
- ^ Murray and Cox, Apollo, p. 55.
- ^ Murray and Cox, Apollo, p. 60.
- ^ Sidey, John F. Kennedy, pp. 117-118.
- ^ Beschloss, 'Kennedy and the Decision to Go to the Moon,' p. 55.
- ^ "Discussion of Soviet Man-in-Space Shot," Hearing before the Committee on Science and Astronautics, U.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87th Congress, First Session, April 13, 1961.
- ^ Sidey, John F. Kennedy, p. 114
- ^ Kennedy to Johnson, "Memorandum for Vice President," April 20, 1961.
- ^ 原文:"We are neither making maximum effort nor achieving results necessary if this country is to reach a position of leadership."
- ^ 9.0 9.1 Johnson to Kennedy, "Evaluation of Space Program," April 21, 1961.
- ^ 原文:...I believe that this nation should commit itself to achieving the goal, before this decade is out, of landing a man on the Moon and returning him safely to the Earth. No single space project in this period will be more impressive to mankind, or more important in the long-range exploration of space; and none will be so difficult or expensive to accomplish..."
- ^ John F. Kennedy, "Special Message to the Congress on Urgent National Needs"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7-09-12., May 25, 1961
- ^ Murray and Cox, Apollo, pp. 16-17.
- ^ 原文:"deficiencies existed in Command Module design, workmanship and quality control."
- ^ [Report of the Apollo 204 Review Board, Findings and Recommendations http://www.hq.nasa.gov/office/pao/History/Apollo204/find.html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Chariots for Apollo, Ch 7-4 http://www.hq.nasa.gov/office/pao/History/SP-4205/ch7-4.html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康拉德身高1.69米
- ^ 存档副本. [2012-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03).
- ^ 原文:"As we leave the Moon at Taurus-Littrow, we leave as we came, and God willing, as we shall return, with peace and hope for all mankind. As I take these last steps from the surface for some time to come, I'd just like to record that America's challenge of today has forged man's destiny of tomorrow. Godspeed the crew of Apollo Seventeen."
- ^ 阿波罗17号通话记录. [2007-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28).
- ^ 美國登月是假的?NVIDIA用最新「光影追跡」驗證阿波羅11號影片. udn. 2018-10-16 [2018-1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3) (中文(臺灣)).
- ^ 存档副本. [2019-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04).
外部連結
- 英文
- 阿波羅計劃官方網站(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圖片視頻系列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阿波羅太空項目的歷史
- 圖片集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將近25,000張月球圖片
- 阿波羅項目對社會的影響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