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長江三角洲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長江三角洲經濟圈
長江三角洲的衛星圖像
長江三角洲地區
根據不同標準劃分的江南範圍

長江三角洲是中國和世界著名河口三角洲之一,也是一個沖積平原。三角洲頂點在江蘇儀徵附近,由此向東,大致沿揚州泰州海安栟茶一線,是三角洲北界;由頂點向東南,沿大茅山天目山東麓洪積一沖積扇以迄杭州灣北岸,為其西南界和南界。介於北緯30°20′~32°30′,東經119°24′~122°30′,面積達4萬平方千米。大致沿江陰張家港常熟松江金山一線,分為新三角洲和老三角洲兩部分。後者位於西部,系以太湖為中心的沖積、湖積平原,距今7500~6000年前即已成陸;前者係指鎮江以東,位於大江兩側的沖積平原和江中沙島,為距今7000~6000年以來形成的三角洲平原。[1]

國務院規劃的長江三角洲地區上海市江蘇省安徽省浙江省全部區域,於2019年由正式編入長三角一體化規劃。[2]

演變過程

三角洲主要是由長江帶來的泥沙沖淤而成,沖積層的厚度,由西向東從幾十米增加到400米。其底部是堅硬岩層。距今0.2~0.1億年的喜馬拉雅運動,使長江三角洲大幅度下降。第四紀頻繁升降,其中晚更新世的一次冰期(大理冰期),海面下降到低於現代海面的110~130米的深處。其時,長江三角洲前緣直達東經125°30′附近,長江的入海口亦遠及沖繩海槽。此後,進入冰後期,海水大舉入侵,長江三角洲所在地區的大部再次成為淺海。直至距今7 500~6 000年前後,海面變化趨於相對穩定,開始了現代三角洲的發育。據研究,大致從距今7500年時開始,長江三角洲已經歷了6個發展階段,先後發育了以紅橋、黃橋、金沙、海門及崇明、長興一橫沙等河口沙壩為主體的一系列亞三角洲,依次由西北而東南呈雁行式排列。其中紅橋、黃橋、金沙、海門等亞三角洲早已連成一片,成為長江北岸沿江平原的組成部分。從20世紀50年代起,崇明亞三角洲也趨於與北岸相連。按此預測,長興、橫沙及正初露水面的九段沙等也將最終與北岸並連。[1]

氣候

長江三角洲屬中國東部北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雨、熱同期。年均溫15~16℃;最冷月均溫2~4℃;最熱月均溫27~28℃。10℃以上活動積溫4 750~5 200℃;生長期225~250天。年降水量l 000~l 400毫米,季節分配較均勻。作物年可二熟至三熟。[1]

水系

  • 里下河平原南緣。發育了一系列獨流入海的短小水系,分別匯集於栟茶、三餘等海灣平原,而後注入黃海。人工開挖的新通揚運河(揚州一海安)、栟茶運河(海安—栟茶)、通呂運河(南通―呂四)等也都順地勢東西延伸。
  • 河口沙洲區。由一系列正在發展的河口沙壩組成。最主要者為崇明島長興島橫沙島九段沙等。成陸晚,地勢低。崇明島地面高程3.5~4米(吳凇零點);長興、橫沙一般僅2.5~3.5米。水系多為人工開挖的溝、河。
  • 太湖平原。地形上是一巨大碟形窪地,窪地底部即屬老三角洲部分的湖沼平原。地面高程一般2.5~3.5米,是長江三角洲湖泊集中分布區,有大小湖蕩200多個,以太湖為最大,面積2 425平方千米(水位3.1米),是中國第三大淡水湖。此外有滆湖、長蕩湖、陽澄湖、澄湖及澱山湖等,面積都在60平方千米以上。[1]

農業

長江三角洲物產豐饒,農業發達,盛產稻米、蠶桑和棉花,是中國著名稻米產區。蘇州杭嘉湖地區是中國重要蠶桑基地之一。濱海地帶的棉花亦占國內重要地位。水產資源更為豐富。僅太湖擁有魚類即達百種左右。陽澄湖、澱山湖以螃蟹著稱。河口淺灘是繁殖河蟹幼苗的優良場所。[1]

人文

參見長江三角洲城市群條目。[2]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1.3 1.4 长江三角洲论文.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研究所. [2020-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0). 
  2. ^ 2.0 2.1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文件正式印发. 新華網. 2019-12-02 [2019-1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02). 

外部連結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