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水漏印
金水漏印是泰傣民族傳統技藝,傣語稱「滴夯[1]」,是製作金箔畫的一種工藝。利用黑漆或紅漆作底色,再用剪紙罩住底面,以膠狀物罩住需要維持底色的部分,以金漆著色或是將金箔貼在鏤空部位,即呈現金水圖案[1]。泰國稱水磨漆金[2](泰語:ลายรดน้ำ,皇家轉寫:Lai rotnam)、「描金」[3],起源於阿瑜陀耶時期,為王室專用的工藝,其成就在17世紀至18世紀早期達到頂峰,並延續至吞武里時期和拉達那哥欣時期,直至現代。
金箔畫常見於泰傣人上座部佛教窪寺的門、屋檐、房梁、牆壁、柱子、佛龕兩側、經台、須彌座背面、隔扇、照壁、門亭、迴廊、天花板等各種木構件上,圖案大多是佛經故事和教義,亦可見泰國婆羅門教神話藝術之元素,常見佛像、佛寺、菩提、蓮花、大象、花草等圖案[1]。
工序
首先在底面塗上黑漆作底色。這種黑漆是緬甸漆樹樹脂製作,之後工匠將圖案剪紙貼在底面上,並勾勒出圖案輪廓,接着在需要保持底色的部分塗上一層黃色膠狀物(น้ำยาหรดาล namya horadan),為雄黃水和生漆混合而成。待這層薄漆半乾之後,貼上金箔,然後揭去剪紙[1]。靜置20小時,用水沖洗掉膠狀物,露出黑色的漆面,留下已經貼上金箔的圖案。因此,這項技藝在泰國就稱為水磨漆金(ลายปิดทองรดน้ำ Lai yit thong rotnam),簡稱ลายรดน้ำ Lai rotnam[4]。
金水漏印、水磨漆金是泰傣民族金箔畫藝術的其中一種工藝。其他相對簡單的工序還包括:以花紋模板覆蓋貼金;整個貼金,再用筆雕出圖案;模板和筆配合作畫[5][6]。
圖冊
參見
參考文獻
- ^ 1.0 1.1 1.2 1.3 王艷琦. 傣族金水漏印图案艺术. 哲學與人文科學: 65–69. [2023-07-01]. doi:10.16230/j.cnki.yyxb.2014.0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01).
- ^ 段立生. 泰国文化艺术史.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5: 314. ISBN 7100042860.
- ^ 金暉. 堕罗钵底至拉玛王朝时期的手工艺及物质文化(二).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2024-10-26].
- ^ Igunma, Jana. Exploring Thai art: Doris Duke. 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 blog. The British Library. 2016-06-03 [2017-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07) (英語).
本條目含有來自此處的文本,作者為Jana Igunma/The British Library,以CC BY 1.0授權條款釋出。 - ^ 陳椿艷; 朱曉藝. 傣族金水漏印纹饰图案分析与应用研究. 哲學與人文科學: 55–60. [2023-07-01]. doi:10.16129/j.cnki.mysds.2022.06.04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01).
- ^ 傣族传统建筑艺术:金箔雕画. 搜狐網. [2024-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