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迭剌部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迭剌部契丹領袖耶律阿保機的直屬部落,起初並非契丹八部之一,後來在其的領導下逐漸強大,並於916年統一了契丹諸部,建立了大契丹國,為大遼國的前身。或為耶律大石在漠北會盟時的尼剌部[1]

契丹故地的優質牧場多被諸斡魯朵占有之後,為解決牧場緊張的問題,太宗耶律德光時已開始將部分契丹人外遷。《遼史·卷四·太宗紀》,會同二年十月「上以烏古部水草肥美,詔北、南院徙三石烈戶居之」。會同三年八月「詔以于諧里河臚朐河之近地,給賜南院 歐堇突呂、乙斯勃、北院 溫納何剌三石烈人為農田」。中華書局標點本校勘記認為,此三石烈分別是見於《卷三十三·營衛志》的甌昆、乙習本、斡納阿剌三石烈(契丹語「石烈」相當於級)。《卷五十九·食貨志》對此事的記載是:「以烏古之地水草豐美,命甌昆石烈居之,益以海勒水之善地為農田。三年,詔以于諧里河、臚朐河近地,賜南院歐堇突呂、乙斯勃、北院溫納河剌三石烈人。」五院部、六院部共8石烈在太宗會同年間(939、940年),連續遷徙3石烈進入臚朐河流域的烏古部所在地區(今內蒙古呼倫貝爾西部及蒙古國東部一帶),並有部分契丹人轉而從事農業生產。而迭剌部除一部分北遷臚朐河流域外,統和二十六年(1008年)出使遼朝的北宋使者路振,在《乘軺錄》中記載:「西南至山後八軍八百餘里,南大王、北大王統之,皆耶律氏。控弦之士各萬人。」與《營衛志》五院部、六院部皆「鎮南境」(即阻卜分布區)的記載相吻合,證明1008年以前兩部已有2萬騎兵赴上京以西鎮戍。按一戶兩丁計,至少又有萬戶以上契丹人自契丹故地向西南遷至倒塌嶺一帶,可見,契丹本部中石烈最多、人口最多的迭剌部,主體部分已經不在契丹故地了。[2]

參考資料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