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滅吳之戰
越滅吳之戰 | |||||||
---|---|---|---|---|---|---|---|
| |||||||
參戰方 | |||||||
越國 楚國 | 吳國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勾踐 范蠡 |
夫差(自殺) 王孫雒 | ||||||
兵力 | |||||||
全國軍隊 | 全國軍隊 | ||||||
傷亡與損失 | |||||||
不詳 | 不詳 |
越滅吳之戰是發生在中國春秋晚期吳和越兩諸侯國間的戰爭。越國雖然在一開始時處於弱勢,並一度亡國,但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經過一系列戰爭後攻破了吳都吳城,吳王夫差自殺,吳國滅亡,而越國的聲望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越王勾踐稱霸,成為歷史上春秋五霸中的最後一位霸王。
吳越恩怨
春秋後期,當中原諸侯的爭霸接近尾聲時,地處長江下游一帶的吳、越兩國實力逐漸增強。首先崛起的是吳國,楚國為了制約吳國,積極扶植越侯允常,使得越國力量迅速壯大,從而成為吳國的心腹大患。
見於《春秋》記載的吳越交兵共有十次。第一次為周景王元年(公元前544年),吳國進攻越國,一個越國俘虜後來擔任吳國的「閽」(警衛),負責看守船隻,吳王餘祭去觀賞船隻時,被此閽以刀刺殺而死。第二次是周景王八年(公元前537年)鵲岸之戰,越大夫常壽過率軍協同楚國攻打吳國。第三次是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吳滅巢與鍾離之戰,越國的公子倉贈船給楚平王。第四次是周敬王十年(公元前510年)檇里之戰,吳國進攻越國,開始對越國用兵。史墨說:「不到四十年,越國大概要占有吳國吧。越國得到歲星的照臨被吳國進攻,吳國必然受到歲星降下的災禍。」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以伍子胥為大將,在柏舉之戰擊潰楚軍,進而占領楚國都城郢,稱霸東南。於是爆發第五次吳越衝突,周敬王十五年(公元前505年)夏,因為吳軍主力在楚,越國攻打吳國。其後五次分別是槜李之戰(前496年)、夫椒之戰(前494年)、越襲吳都之戰(前482年)、笠澤之戰(前478年)、滅吳之戰(前475年—前473年)。
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允常病死,其子勾踐即位為越侯,不久改稱為越王。吳王闔閭以此為藉口大舉攻越,反被越軍大敗於槜李(今浙江嘉興)。闔閭不久因傷身亡,臨終前囑咐其子夫差「必毋忘越」。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為報父仇,準備興兵伐越,得知消息勾踐不顧范蠡等人反對,決定先發制人,出兵攻吳。夫差以吳國精兵迎戰,在夫椒之戰大敗越軍,占領越都會稽,並將勾踐圍困於會稽山。勾踐採納范蠡的建議,向夫差求和,獻上美女西施,並重金賄賂吳太宰伯嚭。雖然伍子胥認為「今不滅越,後必悔之」,但急於北上和齊國爭霸的夫差最終採納了伯嚭的意見,答應越國議和。戰後勾踐依約為夫差作奴僕,最終騙得夫差的信任,3年後夫差將勾踐釋放回越國。
勾踐回國後發誓復仇滅吳,臥薪嘗膽,休養生息,同時重用范蠡、文種等人,國力得到恢復。而夫差卻把目標放在北進中原,並在期間發動一系列旨在稱霸的戰爭(公元前489年吳攻陳城父之戰、公元前487年吳攻魯夷之戰、公元前485年吳舟師攻齊之戰、公元前484年艾陵之戰等),並且聽從伯嚭的讒言殺伍子胥,而對勾踐卻沒有半點防範之心。
越襲吳都之戰
越襲吳都之戰 | |||||||
---|---|---|---|---|---|---|---|
| |||||||
參戰方 | |||||||
越國 | 吳國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越王勾踐、范蠡、諸稽郢 | 吳太子友 | ||||||
兵力 | |||||||
49,000人 | 35,000人 | ||||||
傷亡與損失 | |||||||
不詳 | 不詳 |
周敬王三十八年(前482年),夫差自率精兵3萬北上黃池(今河南封丘西南)和各諸候國會盟,企圖稱霸,只留下太子友等人率1萬人留守吳城,勾踐趁虛而入,調集越軍4.9萬(習流二千人、教士四萬人、君子六千人及諸御千人),兵分兩路進攻。其中一路由范蠡率領循海而逆入淮河,以切斷吳軍自黃池的歸路;另一路由勾踐自率主力進攻吳城。
吳太子友認為吳國精兵已全部北上,實力不足,主張堅守待援。但吳將王孫彌庸擅自率5000人出戰,雖然擊敗越國先頭部隊,但隨着勾踐主力部隊到達,很快就被越軍包圍聚殲。越國隨後攻占吳都,殺太子友。夫差會盟回國後,因都城已失,士卒疲憊,無力再戰,就派太宰嚭向越求和。而勾踐也因吳國主力未損,越軍實力不足滅吳,允許和議撤兵。
吳國的軍事優勢已經喪失,夫差佯作息民姿態,暗中作戰爭準備,企圖恢復力量復仇。
笠澤之戰
周敬王四十二年(前478年),吳國發生饑荒。勾踐接受文種之計,乘機率軍5萬發動進攻。夫差聞訊倉猝起兵抵禦,雙方在笠澤江(位於今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隔江相峙,吳越兩軍在南北岸布陣,準備白天在江上水戰。
晚上,勾踐派出部分兵力組成左、右兩隊隱蔽江中,半夜時鳴鼓吶喊,進行佯攻。吳軍誤以為越軍打算分兩隊渡江,夾擊吳軍,於是也分兵兩路準備迎戰。勾踐乘機以私卒君子六千人為中軍主力潛行渡江,出其不意地從吳軍兩部中間薄弱部位展開進攻,吳軍大亂,兵敗潰退。越軍左、右兩隊渡江乘勝猛追,再戰於沒,三戰於郊。吳軍三戰三敗,退守吳都。越國占領吳國大片土地。
笠澤之戰過後,吳越兩國軍事實力對比發生根本性變化,越已占有絕對優勢。
越攻吳都之戰
周元王元年(前475年),勾踐傾全國之力,發動滅吳戰爭。吳國經過長期戰爭,元氣大傷,再加上年青壯年大多陣亡,力量對比懸殊,無力抵禦越軍,只能退回吳城死守。越國則在吳城西南郊築城,採用長期圍困的戰術。
越軍包圍吳國三年,終於在周元王三年(前473年)攻陷吳城。吳王僅率親近衛士與大臣,突圍西上姑蘇山,數次派使者向勾踐請和。勾踐提出將吳王流放甬東,吳王不能接受而自殺。一說勾踐戰後逼迫吳王自殺(吳越春秋)。吳國滅亡。
戰後
戰後越國吞併了吳國的土地,聲望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勾踐率軍北渡淮河,在徐州(今山東滕州)會見各國諸侯,並遣使致貢於周。周元王封勾踐為『伯』。勾踐把吳國侵占陳、宋二國的土地歸還,又把吳國的部分土地送給魯國和楚國。在各諸侯的推舉下,勾踐號稱霸王,成為春秋史上的最後一位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