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費蒂斯公學

座標55°57′49″N 03°13′34″W / 55.96361°N 3.22611°W / 55.96361; -3.22611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費蒂斯公學
地址蘇格蘭愛丁堡
Carrington Road
East Fettes Ave
類型獨立學校
創辦日期1870
創始人William Fettes爵士
性別男女同校
年齡7至18
學生人數750
校訓Industria
校色  
校刊The Fettesian
The Hive
分院Carrington
Glencorse
Kimmerghame
Moredun
Arniston
College East
College West
Dalmeny
Craigleith
學校網址http://www.fettes.com/
地圖

費蒂斯公學(英語:Fettes College)是蘇格蘭愛丁堡的一所私立男女同校的獨立學校,其三分之二的學生在校園裡寄宿。該校原本是一個男子寄宿學校,1983年改為男女同校。1978年學院有一個9洞高爾夫球場,[1] 一個溜冰場,在冬季用於冰球,在夏季作為一個室外游泳池,一個越野跑道和一個300英畝的步槍射擊場。[2]費蒂斯有時被稱為公學,雖然這個術語傳統上在蘇格蘭用於公立學校。該校由威廉·費蒂斯爵士創立於1870年,在1970年開始接納女孩。它遵循英格蘭教育制度而不是蘇格蘭教育制度,有九座宿舍。主樓由大衛·布萊斯設計。

歷史

為了永久紀念1815年去世的獨生子,愛丁堡前市長大人、富有的城市商人威廉姆·斐特思爵士(Sir William Fettes, 1750-1836年)遺贈了當時數額非常巨大的16.6萬英鎊,用於貧困兒童和孤兒的教育。

在他死後,遺贈被投資,積累的錢被用來購買350英畝的土地,建造學校的主要建築,並在1870年創建了這所學校。斐特思學院開學時有53名學生(其中40名是基金會獎學金獲得者,另外11名是寄宿學生和兩名走讀生)。[3]大火之後,1890年重建了游泳池,1897年重建了化學實驗室。板球館於1906年建成。

1914年夏天學校在巴里的夏令營被迫取消,指揮官和副官都被徵召入伍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當時斐特思公學接的2000名校友中,有1094人被徵召入伍,246人死於戰爭。由Birnie Rhind設計並刻有「繼續」字樣的戰爭紀念碑於1921年由少將William Macpherson爵士在學校操場揭幕。中央供暖系統於1920年首次引入主樓,電燈於1924年首次引入學校。

1939年10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一架德國Junkers Ju 88飛機從學校操場上空低空飛過,準備轟炸羅賽斯造船廠,這是學校第一次經歷戰爭。Kimmerghame住宅被徵用作為弗農號(HMS Vernon)礦山研究單位的一部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學校共有118名學生喪生。20世紀40年代中期,聖卡斯伯特合作社的送奶員肖恩·康納利每天早上給學校送牛奶。

學校教堂在1948年增加了一個聖壇和一個畫廊。1954年,一所新的學校跑道啟用,促進了學校的體育運動蓬勃發展,1955年,女王和愛丁堡公爵訪問了這所學校。

在20世紀60年代初,學校被要求出售18英畝的土地來保證特爾福德公學(Telford College)的建設,並出售14英畝土地作為Lothian and Borders警察的新總部[4]。在1965年的一次公開聽證後,斐特思公學還被迫出售了15英畝的土地,以便重建布勞頓高中 (Broughton High School)。一個新的學校餐廳在1966年啟用,一個新的學校圖書館在1970年啟用。1970年,女王的母親還開辦了一所新的科學學校。

直到1970年女學生第一次被錄取進入final year,斐特思公學還是一所男校。1983年,斐特思完全男女同校。在1988年,學校以300萬英鎊的價格將13英畝的土地賣給了McCarthy & Stone公司作為住宅用地:這些收益被學校用來翻新男生宿舍。[5]

上世紀90年代末,斐特思公學在學業上表現尤為出色:1998年,斐特思公學在《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英國學校排行榜上名列第四。[6]1999年,斐特思在《星期日泰晤士報》評選的英國私立男女混合學校排行榜中名列第五。[7]2001年,斐特思被《星期日泰晤士報》評為「蘇格蘭年度學校」。[8]

2009年3月,斐特思公學在Murrayfield體育館第一次捧起了蘇格蘭學校U18橄欖球冠軍獎盃,[9]2009年4月女王陛下教育檢查員(HMIE)發表了一份對斐特思公學的評估報告,在4個學校評價質量指標中,斐特思公學獲得了4個「優秀」和1個「很好」。[10]

據說斐特思「擁有一副熱情奔放、酷愛英式橄欖球的蘇格蘭人形象」。一些記者把斐特思形容為「北方的伊頓」。[11][12]

課程

斐特思公學遵循的是英國的教育體系,而不是蘇格蘭的教育體系。學生們選擇GCSEs而不是蘇格蘭標準成績,現在學生們可以在A Level課程和新的IB課程之間進行選擇,但不能參加蘇格蘭考試。斐特思公學的生活充滿了各種體育運動,如橄欖球、曲棍球、板球、高爾夫、網球,壁球,晚上學生可以參加各種俱樂部和社團,像水下運動、射擊、柔道、擊劍、聯合軍訓,辯論社團,戲劇,國際象棋,戰爭遊戲,鐵路模型,音樂社團,經典舞蹈俱樂部,宿舍學習等。

斐特思公學是蘇格蘭僅有的3所IB認證學校之一。[13]

學生宿舍

目前有九棟學生公寓:4棟男生公寓,4棟女生公寓,1棟男女混住公寓。這些公寓是以第一任受託人的財產命名的。男生公寓是位於東斐特思大道至卡靈頓路的大型歷史建築;其中兩棟女生公寓位於學校主建築的上層,第三棟是位於校區東部的一棟現代建築,第四棟女生公寓位於校區西部,於2012年9月完工。新公寓的建造是為了減輕三個女生公寓的壓力,這三個女生公寓比四個男生公寓能容納更多的學生。高中部的寄宿樓於2007年9月投入使用,專為在費特中學就讀最後一年的男生和女生提供住宿。

男生公寓

  • Carrington (1872–至今)
  • Glencorse (1873–至今)
  • Kimmerghame (1920–至今)
  • Moredun (1870–至今)

女生公寓

  • Arniston (1983–至今)
  • College East (1984–至今)
  • College West (1984–至今)
  • Dalmeny (2012–至今)

男女混合公寓

  • Craigleith (2007–至今)

公寓歷史

  • 1873年,Dalmeny更名為Carrington。
  • Inverleith是預科學校的前身,現在是一個獨立學校。
  • Dalmeny是20世紀80年代西翼一樓女子公寓的名字。
  • Kimmerghame是1884年至1895年間的一家小公寓的名字。
  • Craigleith是一個在2007年投入使用的混合高中住宿生公寓。

建築

斐特思公學教堂
由David Bryce設計的斐特思公學教堂

學院的主樓由大衛·布萊斯(David Bryce)設計(建於1863年9月),融合了盧瓦爾城堡的設計和19世紀蘇格蘭Baronial建築風格的元素。根據學校的網站,建築風格和周邊環境的結合讓一位現代建築專家稱讚它是「不可否認的蘇格蘭最偉大的建築之一」

斐特思公學戰爭紀念碑
斐特思公學戰爭雕塑

戰爭紀念碑,一個倒下的軍官告訴他的士兵「繼續」的青銅雕像是由Birnie Rhind在1919年創作的。

紋章

斐特思公學徽章

校徽是一隻蜜蜂,因為它出現在威廉爵士紋章的頂部,而他的印章(用於信件等)也是一隻蜜蜂。當授予公學徽章時,它們使用了顏色顛倒的威廉爵士的紋章。現在使用的是更現代的圖像,但它仍然是相同的紋章。蜜蜂是學校校訓「勤勞」的起源。它的主題突出地圍繞着學校。蜂房出現在目前沒有使用的學校東門和西門上。一隻在石頭上蜜蜂看着Malcolm公寓(1880年)和預科學校。一隻大蜜蜂正對着Kimmerghame(1928年),在校長宿舍的門廊里有一隻領頭蜜蜂。

斐特思格子呢

斐特思公學格子呢

1996年,在校長馬爾科姆·瑟恩(Malcolm Thyne)的鼓勵下,學校設計了一套格子呢。它平衡了傳統的綠色、藍色和黑色短裙的顏色,以及巧克力和洋紅色的斐特思主色,加上白色條紋來增加亮度。斐特思格子呢是男孩穿的短裙,沒有家庭格子呢的女孩穿的短裙。斐特思格子呢短裙的首次亮相是在1998年澳大利亞和日本的曲棍球/長曲棍球巡迴賽上。

小說中的斐特思

《政治體》(Body Politic)

保羅•約翰斯頓(Paul Johnston)的第一部犯罪小說《政治體》(Body Politic)於1997年出版,講述的是偵探昆蒂安•達爾林普爾(Quintilian Dalrymple)的故事,故事背景設定在2020年的愛丁堡。在他的第一部犯罪小說中,他把斐特思公學(Fettes College)描述成一座廢墟,在它成為毒販的基地後,「在2009年被炸成碎片」。[14]

007特工詹姆士邦德 (James Bond)

伊恩•弗萊明(Ian Fleming)在《只活兩次》(You Only Live Twice)一書中詳述了詹姆斯•邦德(James Bond)的背景故事。弗萊明在書中寫道,詹姆斯•邦德從伊頓公學(Eton)退學後,曾就讀於父親安德魯•邦德(Andrew Bond)的母校斐特思公學(Fettes College)。

「這裡的氣氛有點加爾文主義,學術和運動標準都很嚴格。然而,儘管生性孤僻,他在學校里與傳統上著名的體育圈建立了牢固的友誼。在他17歲離開學校時,他曾兩次作為輕量級選手為學校而戰,此外,他還在英國一所公立學校創辦了第一個正式的柔道班。」[15]

弗萊明的人物原型是亞歷山大·格倫爵士(Sir Alexander Glen),格倫爵士於2004年去世,二戰期間曾任溫斯頓·丘吉爾(Winston Churchill)駐貝爾格萊德特使。[16]

儘管弗萊明從未聲稱除了美國鳥類學家詹姆斯·邦德之外,還有其他任何來源可以提供邦德的名字,但在斐特思公學確實有一位真正的詹姆斯·邦德。他是一名從事特殊船隻服務的蛙人,就像小說中的邦德有海軍背景一樣。在學校的一條主要走廊里,他的名人錄被複製並裱在了第二校長辦公室的門上。

英國隊長 (Captain Britain)

布萊恩·布洛克(Brian Braddock)後來成為漫威漫畫公司(Marvel Comics)的「英國隊長」(Captain Britain),相當於英國版的「美國隊長」(Captain America)。在陷入困境之後,布萊恩的家庭失去了他們在社會上的地位,留下布萊恩一個孤獨但有天賦的孩子,沉浸在物理學的學習中。[17]

布萊恩天賦異稟,被選入斐特思公學,在那裡他學習成績優異。在他的父母(詹姆斯爵士和伊麗莎白夫人,Sir James and Lady Elizabeth)死於似乎是實驗室事故之後,布萊恩接受了Darkmoor核研究中心的獎學金。當設施被Reaver攻擊時,Brian試圖通過騎摩托車逃跑來尋求幫助。儘管他在一場幾乎致命的事故中撞壞了摩托車,梅林(Merlyn)和他的女兒Omniversal Guardian Roma出現在身受重傷的Brian跟前。他們給了他成為超級英雄英國隊長的機會。他有兩個選擇:正義護身符或權力之劍。他認為自己不是戰士,也不適合接受挑戰,所以他拒絕使用劍,選擇了護身符。這個選擇把布萊恩·布洛克變成了英國隊長,大不列顛群島的冠軍。[17]

歷屆校長

斐特思公學自建校以來只有10位校長:

  • 1870 – 1889 Alexander Potts
  • 1890 – 1919 William Heard
  • 1919 – 1945 Alec Ashcroft
  • 1945 – 1958 Donald Crichton-Miller
  • 1958 – 1971 Ian McIntosh
  • 1971 – 1979 Anthony Chenevix-Trench
  • 1979 – 1988 Cameron Cochrane
  • 1988 – 1998 Malcolm Thyne
  • 1998 – 2017 Michael Spens
  • 2017 – 2019 Geoffrey Stanford
  • 2019 – 至今 Helen Harrison

圖庫

參考

  1. ^ Philp, p.131
  2. ^ Fettes College Prospectus 1978
  3. ^ Tait, Gillian. 111 Places in Edinburgh that you shouldn't miss. Emons Verlag https://books.google.co.uk/books?id=_r4dDQAAQBAJ&pg=PT110&lpg=PT110&dq=Fettes+%2253+pupils%22&source=bl&ots=o34kxYxaRo&sig=t6b954xZIdjBpP40U5ZPOiP2nrk&hl=en&sa=X&ved=0ahUKEwj5pPGw0L3bAhVJNMAKHWptAco4ChDoAQgqMAE#v=onepage&q=Fettes%20%2253%20pupils%22&f=false. 2016 [2019-08-12]. ISBN 978396041156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30) (德語).  缺少或|title=為空 (幫助)
  4. ^ Edinburgh, Comely Bank, Edinburgh City Police Headquarters | Canmore. canmore.org.uk. [2019-06-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12) (英語). 
  5. ^ The Glasgow Herald - Google 新闻归档搜索. news.google.com. [2019-06-28]. 
  6. ^ Duckett, Bob. The Daily Telegraph Schools Guide 1998‐9998250John Clare Edited by. The Daily Telegraph Schools Guide 1998‐99. London: Robinson Publishing 1998. xiii + 626 pp, ISBN 1854879758 £15.99. Reference Reviews. 1998-05, 12 (5): 14–15. ISSN 0950-4125. doi:10.1108/rr.1998.12.5.14.250. 
  7. ^ 28 NOVEMBER: FIRST SUNDAY OF ADVENT How Should We Watch? BY THE EDITOR. The Expository Times. 1999-10, 111 (1): 22–23. ISSN 0014-5246. doi:10.1177/001452469911100109. 
  8. ^ Rampant Scotland Newsletter - 27 October 2001. www.rampantscotland.com. [2019-06-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21). 
  9. ^ Sport News - The Scotsman - Scottish Sport. www.scotsman.com. [2019-06-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08) (英語). 
  10. ^ 斐特思公学HMIE报告 (PDF).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2-10-07). 
  11. ^ Taylor, Matthew. Under the Green Oak, an old elite takes root in Tories. The Guardian. 2006-08-12 [2019-06-28]. ISSN 0261-307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9) (英國英語). 
  12. ^ Tony Blair's Revolting Schooldays.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3-27). 
  13. ^ Another two schools offer the IB. 2006-08-17 [2019-06-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31) (英國英語). 
  14. ^ Johnston, Paul, 1957-. Body politic. London: New English Library https://www.worldcat.org/oclc/41548395. 1998, ©1997. ISBN 0340694912. OCLC 41548395.  缺少或|title=為空 (幫助)
  15. ^ Holderness, Graham. You Only Live Twice: A Tale of Two Bonds. James Bond Uncovered. Cham: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18: 23–40. ISBN 9783319761220. 
  16. ^ Dunnington-Jefferson, Sir John Alexander, (born 23 March 1980). Who's Who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12-01. 
  17. ^ 17.0 17.1 Jeffries, Dru. Captain Marvel and the Art of Nostalgia. Journal of Graphic Novels and Comics. 2018-03-03: 1–2 [2019-08-12]. ISSN 2150-4857. doi:10.1080/21504857.2018.144645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10). 

55°57′49″N 03°13′34″W / 55.96361°N 3.22611°W / 55.96361; -3.22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