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廣
譚廣(1363年—1444年),字仲宏,江浙等處行中書省鎮江路丹徒縣(今江蘇省鎮江市)人,明朝軍事將領。永寧伯。
生平
洪武初年,跟從征討金山,後擔任燕山護衛百戶。靖難之役時,跟從朱棣起兵,在白溝、真定、夾河之戰中均有功,升任指揮使,留守保定。當時中央軍都督韓觀領兵十二萬人來攻,譚廣則以孤軍力拒四十餘日,並伺機攻破[1]。
永樂九年,升任大寧都指揮僉事,後統領神機營,跟從明成祖北征,擔任驍騎將軍。永樂十一年在山西練兵,次年跟從朱棣征討九龍口,擔任前鋒。後論功晉升都督僉事[2]。明仁宗即位後,升爲左都督,佩鎮朔將軍印,鎮宣府[3]。
正統六年十一月,以禦敵功,封永寧伯,祿千二百石,仍鎮宣府。八年乞致仕,後不許。次年十月召還陛見,明英宗憫其老,免常朝。該月卒,年八十二。謚襄毅[4]。
參考文獻
- ^ 《明史》(卷155):「譚廣,字仲宏,丹徒人。洪武初,起卒伍,從征金山,為燕山護衛百戶。從成祖起兵,以百騎掠涿州,生得將校三十人。戰白溝、真定、夾河咸有功,屢遷指揮使,留守保定。都督韓觀帥師十二萬來攻。廣以孤軍力拒四十餘日,伺間破走之。」
- ^ 《明史》(卷155):「永樂九年進大寧都指揮僉事。董建北京。既而領神機營,從北征,充驍騎將軍。十一年練軍山西。明年從征九龍口,為前鋒。賊數萬憑岸,廣命挽強士射之。萬矢齊發,死者無算。乘勝夾擊,賊大敗。論功,進都督僉事。」
- ^ 《明史》(卷155):「仁宗嗣位,擢左都督,佩鎮朔將軍印,鎮宣府。宣德三年,請軍衛如郡縣例,立風雲雷雨山川社稷壇。六年以宣府糧少,請如開平、獨石召商中鹽納粟,以足兵食。俱從之。明年,帝從戶部議,令他衛軍戍宣府者,悉遣還屯種。廣上言:「臣所守邊一千四百餘里,敵人窺伺,竊發無時。脫有警,徵兵數百里外,勢豈能及?屯種之議,臣愚未見其可。」帝以邊卒戍守有餘,但命永樂中調戍者勿遣。」
- ^ 《明史》(卷155):「正統初,朝議以脫歡雖款塞,狡謀未可測,命廣及他鎮總兵官陳懷、李謙、王彧圖上方略。廣等各上議,大要謂:「邊寇出沒不常,惟守禦為上策。宜分兵扼要害,而間遣精稅巡塞外,遇敵則量力戰守,間諜以偵之,輕兵以躡之。寇來無所得,去有所懼,則邊患可少弭。」帝納其言。六年十一月以禦敵功,封永寧伯,祿千二百石,仍鎮宣府。八年乞致仕。優詔不許。明年十月召還陛見。帝憫其老,免常朝。是月卒,年八十二。謚襄毅。廣長身多力,奮跡行伍至大將,大小百餘戰,未嘗挫衄。在宣府二十年,修屯堡,嚴守備,增驛傳,又請頒給火器於各邊。將校失律,即奏請置罪,而撫士卒有恩。邊僥帖然,稱名將。嘗逞憤杖殺都司經歷,又以私憾杖百戶,並為言官所劾。置不問,既卒,吏部言非世券,授其子序指揮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