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金龍
許金龍(1952年9月27日—),中國的日本文學研究者、作家、翻譯家,出生於江蘇南京。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東方文學研究室編審,研究生院外國文學系教授。
簡介
工人出身,在武漢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日本語專業完成學業(1987年),大學本科文化,做了三年對外貿易的日本語言文字工作。
1990年起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世界文學》(隔月出版的所辦刊物)編輯部做日本語文學的編輯工作。
20世紀末的1998年到1999年間,到日本北海道大學研究一年。
2002年起調外國文學研究所東方文學研究室,歷任出版系列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職稱副編審、編審。
他是1994年諾貝爾文學獎日本獲得者大江健三郎在中國的主要譯者,2007年10月26日以譯作《別了,我的書!》得到第四屆魯迅文學獎優秀文學翻譯獎。
2007年到2008年間得日本國際交流基金資助,在日本東京大學研究十個月。
2007年12月7日獲邀造訪大江在東京成城的家,得到大江先生送的紀念禮物:瑞典皇家學院頒給作為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的大江的金筆。
大江2008年冬天寫的〈致中國讀者〉(收在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1月版《優美的安娜貝爾·李寒徹戰慄早逝去》)談到他,說「對他的專注力和廣泛而豐富的才能,我表示驚異和敬意。」
大江健三郎和奧爾罕·帕慕克2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21世紀裡的訪問中國行程,他都參加了接待工作。
譯作
大江健三郎作品
小說
- 《這個星球上的棄兒》
《奇怪的二人配》三部曲
- 《被偷換的孩子》
- 《愁容童子》
- 《別了,我的書!》
給兒童青少年寫的長篇小說
- 《兩百年的孩子》
2007年發表的長篇小說
- 《優美的安娜貝爾·李 寒徹顫慄早逝去》
2009年發表的長篇小說
- 《水死》
尾崎真理子做的訪談紀錄
- 《大江健三郎講述作家自我》(2012年版,2008年版題名《大江健三郎口述自傳》)
- 《讀書人》
- 《定義集》
1994年12月7日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典禮致謝詞
- 《我在曖昧的日本》
訪問中國的演講稿
三島由紀夫作品
小說
- 《憂國》
- 《奔馬》
- 《午後曳航》
戲曲
- 《近代能樂集》(〈邯鄲〉1篇申非譯,其他許譯)
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往復書簡
柳美里小說作品
- 《女學生之友》
東山魁夷隨筆作品
- 《通往唐招提寺之路》
高橋敷作品
多湖輝作品
- 《論表現——自我表現的藝術》(與鄭青合譯)
主編
- 《中日新生代作家佳作集萃》日本小說卷(全六卷),金城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
- 《在那憂鬱無盡蔓延的黑夜》(『何もかも憂鬱な夜に』),中村文則 著,姜楠 譯
- 《魔法師俱樂部》(『魔法使いクラブ』),青山七惠 著,竺家榮 譯
- 《此世雙人難全》(『この世は二人組でできあがらない』),山崎納奧可樂 著,熊淑娥 譯
- 《星辰啜露》(『星を吸う水』),村田沙耶香 著,趙秀娟 譯
- 《通天閣》(『通天閣』),西加奈子 著,楊炳菁 譯
- 《十九歲的夏天》(『ミート·ザ·びート』),羽田圭介 著,胡仰曦 譯
- 《大江健三郎精選文集》(全九卷),金城出版社,2012年出版
小說
- 《遲到的青年》(『遅れてきた青年』),姜楠 譯
- 《個人的體驗》(『個人的な體験』),王中忱 譯
- 《親自為我拭去淚水之日》》(『みずから我が涙をぬぐいたまう日』),姜楠 譯
- 《空翻》(『宙返り』),楊偉 譯
- 《水死》(『水死』),許金龍 譯
其他文學作品
- 《小說的方法》(『小説の方法』),王成 譯
- 《大江健三郎講述作家自我》(『大江健三郎作家自身を語る』),許金龍 譯
- 《中日青年作家優秀作品集》日本小說卷(全九卷),新星出版社,2012年出版
- 《理性與感性並行不悖》(『論理と感性は相反しない』),山崎納奧可樂 著,熊淑娥 譯
- 《白領紀要》(『ワーカーズ·ダイジェスト』),津村記久子 著,趙暉 譯
- 《新娘》(『花嫁』),青山七惠 著,竺家榮 譯
- 《方舟》(『ハコブネ』),村田沙耶香 著,竺家榮 譯
- 《地下的鴿子》(『地下の鳩』),西加奈子 著,呂衛青/尹仙花 譯
- 《世界的盡頭》(『世界の果て』),中村文則 著,姜楠 譯
- 《偽自傳》(『オート·フィクション』),金原瞳 著,姜楠 譯
- 《曙光號》(『曙光』),平野啟一郎 著,趙秀娟 譯
- 《鄙人是》(『ワタクシハ』),羽田圭介 著,李碩 譯
論文
- 《三島由紀夫美學觀的形成和變異》
- 《愁容童子——森林中的孤獨騎士》
- 《盤旋在廢墟上的天使》
- 《「始自於絕望的希望」——大江健三郎文學中的魯迅影響之初探》(2009、11)
- 《文學解讀:日本新興宗教、邪教和「國家宗教」》(2010、5)
- 《「殺王」:與絕對天皇制社會倫理的對決——試析大江健三郎在<水死>中追求的時代精神》(2011、3)
- 《<水死>的「穴居人」母題及其文化內涵》(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