褙子,又作背子,漢服、韓服及越服樣式之一,為一種外罩式衣,對襟樣式,兩側開叉,為女性穿著。最早出現在晚唐時期,半截袖子且衣身不長。宋代流行,改半截短袖為長袖,加長衣身;前後襟不縫合,而是在腋下和背後綴有帶子。[1]後傳至朝鮮 (稱謂)的高麗王朝以及越南的後黎朝。
褙子為長袖,衣身長短不一,短者只到腰部,長者近與裙齊,可作為外套穿於襦裙之外,亦可直接穿在內衣之外代替上衣。可作為常服、便服穿著。 在中國,明代之後演變成披風,並傳至朝鮮王朝和越南第三次北屬時期。在越南黎中興朝之後,褙子在當地又演變成四身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