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甲騎兵團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6年2月8日) |
戰爭與軍事 |
---|
裝甲騎兵(英語:Armored Cavalry,簡稱裝騎)顧名思義,是產生自裝甲與騎兵混合的概念。
裝甲騎兵並不是新穎的軍事觀念。在近代軍事發展中,傳統騎兵無法抵擋現代輕兵器的速射效率,軍事運用價值滑落。在一戰時,騎兵向著裝備機槍的壕溝防線衝鋒已經毫無勝算,有些騎兵部隊開始裝甲化,甚至放棄騎乘軍用馬。
與裝甲騎兵一詞類似的是機械化騎兵或重武裝騎兵。參加二戰的一些知名騎兵部隊在作戰時已經不騎乘軍用馬,為了區別,便加註機械化或重武裝。
特徵
通常裝甲騎兵是輕裝甲的部隊,配備有各種裝甲戰鬥車輛。(雖然叫做輕裝甲,但是除了常見悍馬車、裝甲運兵車之外,還有配備主力戰車的情形。)
裝甲騎兵團
美國「第二騎兵團」在1948年得到「第二裝甲騎兵團」(2nd Armored Cavalry Regiment / 2nd Armored Cav. / 2nd ACR)的名稱。現在,美國陸軍裝甲騎兵團的主要任務類型是偵察、監視、治安。
在冷戰時期,每個美國軍都擁有一個裝甲騎兵團作為軍事前線偵察單位。此時的裝甲騎兵團是高度重裝、高度機械化、高度合成化(自走砲、戰車和機械化步兵在營級乃至於連級就實現)的裝甲單位,往往部屬在美軍防禦縱深的第一線,負責阻擋華約軍隊的進攻機會,如活耀在冷戰最前線西德富爾達谷地地區的第11和第14裝甲騎兵團。第11裝甲騎兵團也參加了越南戰爭。冷戰結束後這些裝甲騎兵團的重裝需求降低。到旅級戰鬥隊改革實施之後,現存的3個裝甲騎兵團名稱不變,但均改組為旅級戰鬥單位的編制形式。
中華民國編制
中華民國陸軍早期擁有裝甲騎兵團編制,後陸續改編為機械化步兵、裝甲等旅,如裝甲騎兵第二〇二團、裝甲騎兵第二〇八團等。但是裝騎團改編後,直到可恃戰力專案前,許多旅、軍團、以及地區指揮部仍保有連級或營級裝騎單位,目的為偵察及快速反應。例如十軍團裝騎營為臺中港受攻擊時的第一波快速反應部隊,主要的任務為即時敵情偵察及戰場搜索,在發現大股敵軍時,呼叫陸海空的火砲攻擊。一個完整的中華民國裝騎連編制裝備包含主力戰車、裝甲迫砲車、悍馬車、以及越野摩托車。裝騎連理論上擁有獨立作戰能力及高機動性,以增加偵搜任務存活率。
目前中華民國陸軍大多裝騎單位已解編或打散編入聯兵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