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溪三笑
成語虎溪三笑講述了慧遠、陶淵明和陸修靜在廬山的虎溪大笑而別的故事。它表現了古代中國儒家、道家以及佛教理想的和諧關係。
出處
相傳東晉時有位高僧法號慧遠,居於廬山西北山麓的東林寺中,曾立下誓約:「影不出戶,跡不入俗,送客不過虎溪橋。」一日,詩人陶淵明和道士陸修靜過訪,三人談得極為投機,不覺天色已晚。最終,三人聽到虎嘯後才意識到早已過虎溪界限。三人相視大笑,執禮作別。據說,後人在他們分手處修建「三笑亭」,以示紀念。[1][2]
「虎溪三笑」的故事在唐代已經流傳開來,在宋朝廣為流傳。但據考證,慧遠與陶淵明為同時代人,交往或有可能,而陸修靜所處時代則晚過百年,因此「虎溪三笑」之說純屬虛構。[3]方以智在《通雅》中指出:虎溪三笑本不同時,白蓮結社亦不必一日聚也。……晉義熙十二年丙辰,遠公八十二卒;宋元徽五年丙辰,陸修靜七十三卒。相去六十載。元嘉末,陸來廬山,遠陶死二三十年,安得三笑?自長公作《三笑圖贊》,而山谷實之,又考東林結蓮社在晉武太元十五年庚寅,至義熙七年辛亥生公入社。宋景平元年癸亥,周續之四十七卒;元嘉二十年癸未,宗炳六十九卒;戊子,雷次宗六十三卒。當結社歲,續之才十三,炳才十四,次宗四歲耳。蓋總計也。一曰:佳話聽之可。
繪畫
虎溪三笑的故事歷來為畫家所喜愛,各種以虎溪三笑為題材的藝術作品層出不窮,不乏許多傳世名畫。此類畫題,有文字記載最早的作品屬五代末宋初石恪繪《虎溪三笑圖》和宋代李公麟作《三笑圖》為最古,現存世最為著名的當屬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南宋佚名作《虎溪三笑圖》。其它傳世名作還有明末清初陳洪綬作《虎溪三笑圖》藏於武漢博物館。現代傅抱石作《虎溪三笑圖》藏南京博物館等。宋代梁楷、宋末元初顏輝、明代郭詡、吳偉、周臣、杜君澤、尤求、清代陸吉安、許從龍、現代古一舟、亞明、劉旦宅等也有此類畫作存世。 明朝成化帝憲宗朱見深登基不久繪製的《一團和氣圖》亦是以虎溪三笑故事為題材,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此圖乍看如同一人,細看實為一儒、一僧、一道三人合抱相視而笑,構圖精巧。 此畫為儒釋道人物之畫題。儒者陶淵明與道士陸修靜相攜訪問在廬山修行之高僧慧遠,歸途中三人談笑而行,送客之慧遠不覺間跨越其自我禁足之虎溪,三人因之相視大笑,此即虎溪三笑圖所繪之內容。後世視之為儒釋道三教親和之象徵,此類畫題現存者以宋代石恪所繪為最古。
參考資料
- ^ 虎溪三笑--文史--人民网. [2016-0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2-06).
- ^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虎溪三笑》
- ^ 樓鑰《跋東坡〈三笑圖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