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王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9年8月8日) |
藩王就是有封地或封國的親王或郡王,通稱諸侯王。中國歷史中,擁有王爵者都可以稱作藩王,不管是宗室或是外姓,亦不管親王或郡王。藩王可能擁有兵權,鎮守一方。
外姓一般得到藩王稱號的都是戰功卓越的臣子。如明代的鄭成功、清代的耿精忠,尚可喜等。
漢魏晉南北朝
中國自漢朝以後,皇帝封王大多會有封國,形成國中有國的情況。王國中的地方官員仍由中央政府所任命,而王的屬員除了國相之外,皆由王所任命。漢朝初期藩王的正妻稱王后,母親稱王太后,東漢朝起藩王正妻改稱王妃,母親改稱王太妃。南北朝起一直沿用。
西魏、北周至唐宋
西魏、北周開始延至唐、宋,許多宗室與貴族被封為親王、郡王,名稱亦用古代地名,如秦王、晉王、楚王、齊王等,但大部分沒有實權和封地,只有虛名。
元明清
這種情況到元朝則出現改變,元朝的很多親王,都有封地。比如秦王忙哥剌的封地在陝西,雲南王忽哥赤的封地在雲南。明朝更是重建分封制,明太祖在全國各地封25個王,在邊疆的藩王可以主持地方軍務。但燕王朱棣在靖難之役中成功後,為了避免諸侯攻打天子的情況再次出現,強化中央集權,藩王不得干涉地方政治軍事事務,不得擅自離開封地、結交地方官員。
清朝的藩王與歷朝歷代性質大不相同,是從部族首領直接改號而成,封王不封國,除了早期的三藩(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以外,親王、郡王只授予宗室和內外蒙古藩部,宗室諸王名稱不用古代地名(國號),而用一些美好的形容詞(美號),如睿親王多爾袞、寶親王弘曆、恭親王奕訢、慶親王奕劻等等。因此清代的王只有虛名,而無封地、實權,都居住在北京,特別是雍正以後,諸王不得擅自出京,結交朝官。除非皇帝交給他們具體差事,像康熙末年的大將軍王胤禵、同治朝的議政王奕訢、宣統朝的內閣總理大臣奕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