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突靈
蔡突靈 | |
---|---|
個人資料 | |
號 | 少黃 |
出生 | 1882年 |
逝世 | 1949年7月 |
蔡突靈(1882年—1949年7月)又名復靈,名少鈞,號少黃,江西省宜豐縣人,中國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國政治人物。[1][2]
生平
早年生涯
1882年農曆十一月二十四日,蔡突靈生於宜豐縣城「謙齋翁」。其名「少鈞」是為紀念和李烈鈞的交情並感其解救之恩;號「少黃」是為紀念和黃興的交情;名「復靈」是為復其弟蔡銳霆之志。[2]
1902年,考入江西武備學堂,學習約一年多。此後轉到南京兩江師範學堂,畢業後先後在江西省永新縣、撫州等地教書。其間,結交不少革命黨人,與同學李烈鈞結為金蘭。[2]
1901年到1904年,在宜豐、南昌先後參與創建「我群社」、「易知社」。這些組織以「以文會友,詩文結社」為掩護,秘密宣傳革命、準備起義。蔡突靈工作出色,1906年被孫中山委任為贛軍副都督。1906年,經劉揆一、湯增壁介紹,與胞弟蔡銳霆、胞妹蔡慧一起加入中國同盟會。蔡突靈在南昌鴨子塘秘密設立中國同盟會支部。[1][2]1906年秋,與弟蔡銳霆組織洪江會會黨武裝參加了劉道一、蔡紹南、龔春台等人發動的萍瀏醴起義。起義失敗,中國同盟會會員和會黨成員大批被殺,被人告發而遭到清政府通緝,乃化名以撫州中學教員身份為掩護,先後在臨川、宜黃、崇仁、李家渡等地創建中國同盟會分部,發展會員。[2]
1907年,偕弟、妹留學日本,面見孫中山,參加中國同盟會活動。同年歸國,協助妹夫、共進會會長鄧文翬在江西組建共進會,負責宣傳工作,並繼續任中國同盟會江西主盟人。[1]
辛亥革命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後,與弟弟蔡銳霆組織光復軍,奪取新昌縣政權,進占瑞州府(今高安縣),宣布獨立,成立軍政府。隨後代替蔡銳霆任瑞州府都督兼革命軍司令。[1]不久,率部分部隊編入預備到南京參加北伐的贛軍。這時清廷溥儀宣布退位,轉而率部隊返回九江,會同贛軍諸將除掉了洪江會首領朱漢濤,驅逐了江西都督馬毓寶,被九江軍方推為參謀長。隨後,以潯軍總代表身份,到漢口迎李烈鈞出任江西都督。[2]
1912年初,李烈鈞任江西都督,任命為江西教育次長。當時,蔡銳霆也先後任贛軍參軍長、江西水巡總監等職。1913年,當選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參議院議員,從南昌遷居北京。在北京期間,和孫中山聯繫密切,接濟革命黨人,受孫中山讚賞。[1][2]
二次革命
1913年二次革命江西湖口起義前夕,袁世凱向許以高官厚祿,企圖利用與江西都督李烈鈞的關係,說服李烈鈞歸順。敷衍袁世凱,並秘密向李烈鈞遞送情報。二次革命形勢嚴峻時,潛返江西,陪李烈鈞赴上海找到孫中山商議對策,自此脫離北洋政府。[1][2]
從上海返回九江後(李烈鈞仍在上海逗留),與盟弟林虎、李師廣、周璧階、李明揚、卓仁機諸將決定討袁,後趕往湖口水師大本營與蔡銳霆君約定,等李烈鈞從上海回到九江,便起義討袁。九江起兵之事議妥,又到江西省城南昌,江西省議會正為江西宣布獨立與否而爭論,在江西省議會利用自己國會議員的威望,一言而決,促使江西在全中國首先宣布獨立。[2]
1913年8月初,湖口起義失敗後,赴南京參加討袁戰鬥。[2][1]戰鬥失敗後,潛赴上海,聯絡同志創立革命團體「新華社」,準備聯合長江流域的軍隊再起義。但李純、汪瑞闓入主江西,兄弟及李烈鈞等湖口起義領導人被袁世凱通緝。潛往江西各地,後與弟蔡銳霆、妹蔡仲蘭先後到日本。李純、汪瑞闓到江西南昌後,派兵到宜豐縣查抄蔡家,蔡家財產十餘萬被籍沒,之父蔡牗民解省判監禁十年,四弟被監押四個月,五弟被逮捕後逃脫但病逝。[2]
1913年8月下旬,、蔡銳霆、李烈鈞等人流亡日本。[2][1]流亡日本期間,和林森、居正、陳其美等人密切來往,協助孫中山組建「中華革命黨」。1914年7月8日,中華革命黨在東京築地精養軒召開成立大會,居正主持,孫中山入盟並宣誓任總理,隨後陳家鼐、蔡銳霆、田桐、熊尚文演說並向總理宣誓,大會結束時通過《中華革命黨總章》。在此次會上,在孫中山面前宣誓效忠。[2]
1914年8月,孫中山派、蔡銳霆在南京地區策划起義,同廣東的鄧鏗、浙江的夏之麒形成犄角之勢。孫中山又在上海設總部,派蔣介石、陸惠生到上海籌辦;孫中山還派300餘名中華革命黨黨員歸國幫、蔡銳霆等人籌備起義。1914年底,奉孫中山派遣,、蔡銳霆秘密回到南京、上海,策劃在長江中下游起義,負責在南京設秘密機關,籌備成立革命政府迎孫中山回國,並策劃長江南北的中華革命黨控制的反袁武裝同時起義。但在分配炮彈時走漏消息,秘密機關遭到查獲。起義停滯。同時,弟弟蔡銳霆在上海聯絡舊部,購買槍彈,但因叛徒出賣而遭袁世凱秘密殺害。乃回日本向孫中山復命。[2]
在日本的安排新華社成員與妹妹蔡慧一道將出賣蔡銳霆的叛徒刃殺。叛徒的左耳被割下,用酒精保存,寄至日本長崎供檢視。為殺這個叛徒,新華社八處秘密機關暴露,一夜間被李純全部抄獲,許多成員被殺。李純通令其他革命黨人稱自首便可獲得優待,但新華社成員無一人自首。[2]
護法運動
1916年6月,袁世凱逝世。黎元洪繼任大總統,回國重任國會議員。回到國會後,首先上書斥責江西督軍李純仍監禁湖口起義涉難者,李純乃呈請大總統黎元洪特赦湖口起義涉難者,蔡牗民等人及親屬由此獲釋。1917年6月13日,黎元洪在張勳逼迫下解散國會。7月1日張勳復辟,秘密參與反覆辟活動但事敗,離開北京南下。[2]
張勳復辟失敗後,段祺瑞「再造共和」,但不恢復《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及國會。孫中山乃在上海召集陸海軍及國民黨要人開會,決定在南方另開非常國會(又稱國會非常會議),組織臨時政府,並致電北京國會議員南下護法。孫中山到廣州發動護法運動。到廣州參加廣州國會非常會議,繼續任國會參議員。1917年9月1日,在廣州國會非常會議上,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護法軍政府),孫中山當選中華民國軍政府大元帥。[2]
護法軍政府成立後,滇系、桂系軍閥逼孫中山辭職,軍政府領導權落入以岑春煊、莫榮新等桂係為首的西南地方實力派手中。不斷嚴辭揭露桂系竊權,指岑春暄、莫榮新「反叛護法、敗壞西南」,桂系反誣「越軌謀亂,調查軍密,希圖響應」。1920年10月底,援閩粵軍攻占廣州,恢復軍政府,從而免遭桂系治罪。1921年6月,陳炯明奉孫中山之命,率領粵軍西征討桂,9月底舊桂系統治瓦解。[2]
1920年10月粵軍攻占廣州後,孫中山任命陳炯明為廣東省省長兼粵軍總司令。1921年4月7日,國會非常會議選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大總統,隨即成立正式政府。孫中山任命陳炯明為陸軍部部長兼內務部部長。陳炯明權力日增。建議孫中山作好對陳炯明先發制人的準備,但該建議未被重視。草擬檄文,斥責陳烔明等要人,輿論譁然,有人貼出「好!」的標語。在該時期,不到百日,的四弟蔡康國、侄子蔡炳閭(蔡銳霆的長子)先後在護法戰爭中陣亡,孫中山親題「一門義烈」四字贈蔡復靈。[2]
隨着與陳烔明等人矛盾日深,有人到孫中山處誣稱是原籌安會會員、北洋政府偵探,要求處置。不久,軍政府停止的中國國民黨黨籍,並擬交軍法懲處。失望寫下絕命詞,並向日本籍夫人菊池交待後事,準備仿照屈原投江。向孫中山呈抗訴書,抗議陳炯明,其書稱:「吾有生如寄,履險如夷,視死如歸,骨肉摧殘多矣!……惟是非邪正,有非一手所能掩者,天下後世,共聞吾言!」不少中國國民黨國會議員及當年江西的軍政要人,得知遇險,從各地紛紛發來電文替伸冤。李烈鈞找到孫中山請求解救。經孫中山干預,的黨籍恢復。此時,誣陷者群起要求孫中山殺掉,而中國國民黨國會議員及江西軍政要人大力反駁。孫中山採信了保蔡派的意見,軍政府沒有處置。脫險後,改名「復靈」,意為「以前突靈,譬如昨日死;以後復靈,譬猶今日生」;又字「少鈞」以感謝李烈鈞解救之恩。[2]
1922年春,孫中山以大元帥的名義,明令追贈蔡銳霆為陸軍中將、蔡康國為陸軍步兵中校,追贈蔡怒飛(蔡銳霆胞弟)、蔡炳閭為陸軍步兵少校。[2]
回到北京
不久,支持聯省自治的陳炯明因為拒不到梧州與孫中山商議北伐事宜,遭孫中山免去廣東省省長、粵軍總司令、內務總長的職務。1922年6月16日,陳炯明發動六一六事變,推翻廣州政府,廣州非常國會解體。此後,黎元洪第二次任大總統,撤消了1917年的解散國會令,隨第一屆國會議員返回北京。1922年10月11日,第一屆國會在北京開會,稱為第一屆國會第三期常會。繼續任參議員。1923年9月、10月間,第一屆國會選舉中華民國大總統前夕,曹錕賄選,與480多位議員投票選舉曹錕為中華民國大總統。1924年11月北京政變,曹錕下台,第三期常會結束。[2]
淡出政壇
曹錕賄選後,一直自責。孫中山在北京病逝後,對政治失望而淡出政治,回南昌定居。1926年,任江西省萍鄉禁煙局局長。1929年,調任江西文獻館編修。抗日戰爭爆發後,1938年回到宜豐縣,歷任宜豐縣民眾抗敵後援會常務委員、宜豐縣財務委員會委員長兼宜豐初級中學音樂教員、宜豐縣行政會議常委會委員兼審核組組長。1944年,任宜豐縣參議會參議員。1947年,任宜豐縣文獻委員會主任委員,籌備編修《宜豐縣誌》。[1][2]
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宜豐後,當即致信擔任國軍團長的兒子,勸兒子主動投誠人民政府。[2]
1949年7月,逝世,安葬在宜豐縣城南屏山,青石墓碑刻着「江西同盟會盟主」。[1]
2015年3月,宜豐縣南屏公園後面的墳山上20多座墳墓被盜,其中包括夫婦墓。[1]
著作
參考文獻
-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江西宜丰:孙中山战友等20余烈士墓被盗,凤凰网,2015-03-30. [2015-03-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漆跃庆,同盟会元老对中国民主革命的贡献,盟宜丰总支,2011-05-27. [2015-03-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