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范比斯布萊特隕石坑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范比斯布萊特隕石坑
橫跨在更大的克里格隕石坑南側壁上的范比斯布萊特隕石坑,東南面是更小的羅科隕石坑魯思隕石坑(直徑分別為5公里和3公里),左上方是碗狀的托斯卡內利隕石坑
1971年阿波羅15號拍攝
坐標28°46′N 45°35′W / 28.77°N 45.59°W / 28.77; -45.59
直徑9.08公里
深度1.51公里
余經日出時46°
命名來源喬治·范比斯布魯克英語George Van Biesbroeck

范比斯布萊特隕石坑(Van Biesbroeck)是月球正面風暴洋中橫跨在克里格隕石坑南壁上的一座小撞擊坑,其名稱取自比利時美國天文學家喬治·范比斯布魯克英語George Van Biesbroeck(George Van Biesbroeck,1880年-1974年),1976年該名稱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正式接受。

描述

范比斯布萊特的周邊,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拍攝。
月球軌道器5號拍攝

該隕坑西北毗鄰大小相似的渥拉斯頓隕石坑、東面靠近更小的羅科隕石坑魯思隕石坑,碗狀的托斯卡內利隕石坑則位於它的西南。范比斯布萊特隕石坑的西側及南面蜿蜒着阿里斯塔克斯月溪,西南延伸着托斯卡內利斷崖[1]。該隕坑中心月面坐標28°46′N 45°35′W / 28.77°N 45.59°W / 28.77; -45.59,直徑9.08公里[2],深約1.51公里[3]

范比斯布萊特隕石坑外觀呈正圓形,帶有一個平坦的小坑底,坑壁最大高出周邊地形340米[3],坑內容積約29.94立方千米[3]。由於它坐落在克里格隕石坑的坑壁上,因此,各部分坑壁高度懸殊較大。

該隕坑在月食期間曾被記錄到其表面溫度有異常,這主要是其地質齡不長,表面尚未形成能產生隔熱作用的表岩屑覆蓋層所致,是年輕隕石坑的一種典型現象。

在1976年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正式命名前,該隕坑曾被稱作衛星坑克里格 B(即衛星坑標記法:以所靠近的主坑名+字母來命名)。

另請參閱

注釋

  1. ^ Crater Van Biesbroeck on the map LAC-39. (PDF). [2017-06-2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04-18). 
  2. ^ Directory of the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2017-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1). 
  3. ^ 3.0 3.1 3.2 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