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文學
此條目或其章節極大或完全地依賴於某個單一的來源。 (2012年7月23日) |
苗族文學的主要組成部分是民間文學,包括古歌、敘事詩等體裁。苗族產生過沈從文等作家。
苗族為中國第五大民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所有的歷史、傳說皆靠口傳而沒有自己的文字,直到十九世紀兩場鴉片戰爭,二十世紀上半基督教傳入中國西南地區雲貴川三省苗族地區後,傳教士在翻譯聖經時首先學會苗語,並為該民族語言建立文字與書寫系統。
文學特色
苗族無自己的特色,口傳的民間文學有傳承歷史的特色。其中為苗族古代神話總匯的《苗族古歌》押苗韻,長達一萬五千餘行,塑造了一百多位有名有姓的人物,並充滿浪漫主義和理想主義色彩。詩中大量運用比喻、誇張、排比、擬人、反問等多種修辭手法,生動地反映了苗族先民對天地、萬物及人類起源的解釋和人們艱苦奮鬥開創人類歷史的功績,充滿了浪漫主義和理想主義色彩。在《中國苗族文學叢書》當中,將苗族民間文學的特色整理成以下幾點 [1]:
獨具特色的史歌性: 在研究苗族民間文學和苗族文化方面,苗族運用本民族語言來敘述本民族的神話、傳說、歷史、風俗習慣等,以敘事詩的方式呈現,內容包括開天闢地、人類來源、部落戰爭、民族遷徙… 苗族古歌在民間流傳,有的屬於吟誦,有的屬於歌唱,多為長短句的固定形式,歌中有史,史中有歌,充分表現它的獨具特色。
生動活潑的語言美: 在這些民間文學當中,第二個特色是語言美。 對稱反覆的用法時常出現,不但可以帶出韻律,平易近人又生動活潑,除了給人深刻印象還能從中表達情感。除此之外,還有比喻和擬人等的巧妙運用,以及排比和誇飾的修辭技巧。
栩栩如生的英雄群像: 史歌中刻畫苗部落部族和古代苗族的將領及其代表人物方面,不淡描繪了他們各自不同的特點,更是著重突出了他們身為領導者的本領、毅力以及捍衛自己部落和民族的那種英雄形象。
神話
遠古時期的神話是苗族文學的最早成員。古歌是神話得以流傳的主要形式,反映了苗族先民關於宇宙形成、萬物起源及生產勞動方面的豐富內容。《開天闢地》歌流傳於黔東南地區,在這個傳說中,府方是第一個聰明、有神力的人,他開闢了天地,其後剖帕、修狃、火耐和姜央分別創造了山嶺、河流、火和人類。[2]《楓木歌》包括六首,塑造了勞公這一獲得種子、犁天下、種萬物的英雄,對比手法的運用是其特點。[3]《洪水滔天》、《兄妹結婚》則敘述洪水後的遺民繁衍出人類的故事。[4]此外,湘西是「盤瓠之故鄉」,流傳於湘西苗族民間的神母犬父神話,其核心即盤瓠神話。[5]內容敘述盤瓠與辛女的故事,後衍生出相關的民俗和宗教信仰,建有辛女祠、辛女庵、盤瓠廟來做祭祀。
反映生產勞動的古歌有《打殺蜈蚣》、《則嘎老》、《居詩老》、《活路歌》、《瓷器歌》、《種麻歌》等。《打殺蜈蚣》長達千行,以一問一答作為形式。它講述姜央不斷開田開土,遭到蜈蚣阻撓,結果兩方相鬥未分勝敗。蜈蚣趁河流漲水將河邊拾柴的姜央咬死,激起公憤,最終蜈蚣被人們燒死,姜央則被埋在月亮上受人敬仰。[6]《則嘎老》敘述則嘎老開田耕種,發明醫藥的故事。[7]《居詩老》為長短句體,塑造了居詩老這一砍伐山林、驅逐毒蟲猛獸的形象。[8]
苦歌
民間以「苦歌」來稱呼一類傾訴痛苦、控訴現實的詩歌,其內容有如下幾種:控訴安屯設堡的擾民行為;批判領主勢力;批判地主的剝削。代表作有長篇《逃荒歌》、《長工歌》,短篇《苗家流落在山坡》、《窮人像籠里的小麻雀》等。[9]《長工歌》採用第一人稱手法,講述地主趁天災降臨以高利貸盤剝農民,迫使他們不得不棄家做長工,控訴了社會上的貧富懸殊,情節緊湊,主題鮮明。[10]藝術上,苦歌主要採用現實主義手法,句子長短與情感變化合拍,語言明快,表現手法上則大量使用對比。[11]
反歌
反歌是指反映苗民起義的一類詩歌,如關於石柳鄧、吳八月的詩歌等,多為五言體、押調,長短不一。[12]《張秀眉之歌》是其中代表作,組詩開始反映了流官、土司的暴行,屯軍侵占民田,描繪起義原因;接着,描述各地人物組織起來,在張秀眉的率領下攻城野戰、東征西討,情節緊張生動;在講完台拱戰役之後,敘述起義軍攻占鎮遠府,譏刺了官軍的無能;最後,敘述席寶田率清軍反撲,最終張秀眉兵敗被殺,唱出了起義軍的堅強意志和席寶田的多疑、怯懦。[13]
愛情敘事詩
苗族產生了許多長篇的愛情敘事詩,其內容主要是反抗舅權制和包辦婚姻,爭取婚姻自由。《娘阿莎》在民間被稱為「美麗歌」,女主人公名字「娘阿莎」是苗語中「清水姑娘」的音譯。其大致內容是:美麗的娘阿莎從井裡生出,得到了各種鳥獸的喜愛。太陽請烏雲做媒把娘阿莎嫁給了自己,但是並未把這個妻子放在心上,長期冷落她。她與太陽的弟弟、勤勞誠實的月亮產生了愛情,後與他私奔。理老判定娘阿莎和月亮有理,但月亮把江山賠給太陽,從此就只能在晚上出來。《娘阿莎》雖是神話體,但卻表現了強烈的現實感,歌頌了勤勞、鞭撻了懶惰。《兄當與別莉》敘述兄當與別莉相愛,母親卻疑別莉有鬼附身,後來兄當將吃雞肉卡住喉管而昏迷的別莉救活,衝破迷信成立親。該詩揭露了迷信勢力對人生的壓抑。[14]
反抗舅權制的詩主要有《哈邁》、《娥嬌與金丹》、《阿蓉和略剛》等。《哈邁》講述七仙女下凡與農夫古雅成親,生女哈邁。按舅權規定,她被迫嫁天上的老表——醜陋的阿角。哈邁兩次想逃脫,結果失敗,最後自縊,她的屍身一半在天上變成雲朵,一半變為地上的泉水。《娥嬌與金丹》則講娥嬌與金丹同出一氏族,經「遊方」產生愛情,但因舅權制被拆散。娥嬌被迫嫁到舅家,但不屈服,舅家只好同意她回去。在大家支持下,守舊派同意讓步,但提出買白牛祭祖。娥嬌與金丹最終找到白牛,打破了禁止族內通婚的舊制度。[15]
《阿蓉和略剛》是近代作品,對舅權制的反抗比古代的敘事詩更為激烈。阿榮與略崗打小青梅竹馬,卻被舅家拆散。他們繼續來往,被阿榮的舅家告到官府。官家抓他們坐牢,略崗繳納重金才得以釋放。可是剛出獄後他們並沒斷情,又重被捉回。這一次略崗傾盡家財才重獲自由。三番五次之後,他們終於衝破舅權和官府的阻撓,結合在一起。全詩充滿了叛逆精神。[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