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花崗岩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花岡岩
火成岩
成分
主要鉀長石斜長石石英
次要不同含量的白雲母黑雲母普通角閃石英語hornblende類型的角閃石族礦物
臺灣苗栗縣竹南鎮中港慈裕宮內花岡岩方柱上的楹聯許德俊所書

花岡岩(英語:Granite,由拉丁文granum而來,意指顆粒。)又作花崗岩[1]花崗石,香港又稱麻石。花崗岩是一種粗粒(顯晶質)的侵入性火成岩,主要由石英、鹼長石和斜長石組成。它形成於含有高硅和鹼金屬氧化物的岩漿,在地下緩慢冷卻和凝固過程中形成。花崗岩在地球的大陸地殼中很常見,主要存在於火成岩侵入體中。這些侵入體的大小從幾厘米寬的岩脈到覆蓋數百平方公里的岩床不等。

花崗岩主要由粗粒石英長石以不同比例組成。這些岩石根據其中石英、鹼長石和斜長石的相對百分比進行分類(QAPF分類),真正的花崗岩富含石英和鹼長石。大多數花崗岩類岩石也含有雲母或角閃石礦物,儘管少數(稱為白雲岩)幾乎不含暗色礦物。

花崗岩幾乎總是堅硬、堅固且無內部結構(塊狀),因此在人類歷史上廣泛用作建築材料

形成

花崗岩是岩漿在地下深處經冷凝而形成的深層酸性火成岩,部分花崗岩為岩漿和沉積岩經變質而形成的片麻岩類或混合巖化的岩石。根據世界各地2485份花崗岩中不同化學成分比例平均,依所佔重量百分比由重到輕為:[2]

不同品種的礦物成份不盡相同,還可能有含輝石角閃石。花崗岩質地堅硬緻密、強度高、抗風化、耐腐蝕、耐熱、耐磨損、吸水性低,美麗的色澤還能保存百年以上,是建築的好材料。花崗岩石材按色彩、花紋、光澤、結構和材質等因素,分不同級次。台灣經濟部礦務局將花崗岩分為黑色系、棕色系、綠色系、灰白色系、淺紅色系及深紅色系六類。

物理特性

  • 密度:2790-3070 kg/m3  
  • 抗壓強度:1000-3000 kg/cm2  
  • 彈性模量:1.3-1.5x10^6 kg/cm2  
  • 吸水率:0.13 %
  • 肖氏硬度:> HS 70
  • 比重:2.6~2.75

產地

花崗岩是一種分佈非常廣的一種岩石,世界上有許多國家都有出產花崗岩。中國9%的土地(約80多萬平方公里)都是花崗岩巖體

下列是各種不同的花崗岩及它的產地:[3]

  • 非洲
    • 南非:南非紅、森林藍

用途

花崗岩得天獨厚的物理特性加上它美麗的花紋使他成為建築的上好材料,素有「岩石之王」之稱。在建築中花崗岩從屋頂到地板都能使用,把它壓碎還能製成水泥或岩石填充壩。許多需要耐風吹雨打或耐受度需求高的地方或物品都是由花崗岩製成的。像是北京天安門人民英雄紀念碑[4]和臺北中正紀念堂的牌匾都是花崗岩做的。

花崗岩堅硬難以破壞的特性也在軍事用途上發揮不少作用,它是芬蘭岩石地表層中最常見的石頭種類,在1940年冬季戰爭中,芬蘭曾沿着曼納海姆防線上放置花崗岩巨石來阻擋蘇聯坦克的進攻[5]。當1989年為每個芬蘭行政區推選代表性主的石頭時,制訂候選名單的評委會一致認定花岡岩憑其獨特的地位無愧為代表整個芬蘭的國石[6]。不少地下軍事基地也利用此岩石建構,如金門的地下碉堡,瑞典穆斯克基地甚至還建造地下船塢供軍艦安全維修。

品種

裝飾花崗石磨光板材光亮如鏡,有華麗高貴的裝飾效果。常見的花崗石磨光板品種有:

  • 紅色系列:四川紅、石棉紅、岑溪紅、虎皮紅、櫻桃紅、平谷紅、杜花崗石、鵑紅、玫瑰紅、貴妃紅、魯青紅、連州大紅等。
  • 黃紅色系列:岑溪桔紅、東留肉紅、連州淺紅、興洋桃紅、興洋桔紅、淺紅小花、櫻花紅、珊瑚花、虎皮黃等。
  • 花白系列:白石花、白虎澗、黑白花、芝麻白、花白、嶺南花白、 濟南花白、四川花白等。
  • 黑色系列:淡青黑、純黑、芝麻黑、四川黑 、煙臺黑、瀋陽黑、長春黑等。
  • 青色系列:芝麻青、米易綠、細麻青、濟南青、竹葉青、菊花青、 青花、蘆花青、南雄青、攀西蘭等。

參見

參考文獻

  1. ^ 存档副本. [2022-09-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17). 
  2. ^ Harvey Blatt and Robert J. Tracy. Petrology 第二版. 紐約: Freeman. 1997: 第 66 頁. ISBN 0716724383. 
  3. ^ 經濟部礦物局 Bureau of mine.MOEA 存档副本. [2010-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9-30). 
  4. ^ 李倍; 張力偉. 人民英雄纪念碑有颗"青岛心" 碑心石开采旧址就在这!. 青島新聞網. [2022-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19). 
  5. ^ Korhonen, Sami H. E. The history of the Mannerheim Line. winterwar.com. [2017-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08) (英語). 
  6. ^ Maakuntakivet. Geologian tutkimuskeskus. [2017-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08) (芬蘭語).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