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剌子模
花剌子模 Khwarazm (Chorasmia) | |
---|---|
今屬於 | 烏茲別克 哈薩克 土庫曼 |
大伊朗地區歷史 現代國家興起前 |
---|
現代之前 |
花剌子模(烏茲別克語:Xorazm;俄語:Хорезм;阿拉伯語:خوارزم,Khwārizm;波斯語:خوارزم,Khwārazm),是一個位於中亞西部阿姆河三角洲地區的大型綠洲。它的南部為卡拉庫姆沙漠,北部是曾經的鹹海,西部為烏斯秋爾特高原,東部是克孜勒庫姆沙漠。在中世紀曾建立一個強大的帝國——花剌子模帝國。現今為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的一部分。
名稱
花剌子模在塞人的語言裏解釋為「太陽土地」的意思。在波斯史上稱之為克蘭斯米亞,在古代中國文獻中被稱為「驩潛」[1]、「奧鞬」[2]、「呼似密」[3],「火尋」(昭武九姓)[4]、「貨利習彌」、「過利」、「火辭彌」、「貨習彌迦」,至13世紀始稱為「花拉子模」、「花剌子模」和「回回國」。
花剌子模在其他各種語言裡的名字如下:
- 阿維斯陀語:Xvairizem
- 古波斯語:𐎢𐎺𐎠𐎼𐏀𐎷𐎡𐏁 u-v-a-r-z-mi-i-š 或 𐎢𐎺𐎠𐎼𐏀𐎷𐎡𐎹 u-v-a-r-z-mi-i-y (/hUvārazmī-/)
- 現代波斯語:خوارزم Xārazm
- 阿拉伯語: Xuwārizm
- 塔吉克語:Хоразм, (Xorazm), خوارَزم
- 哈薩克語:Хорезм (Xorezm), حورەزم
- 烏茲別克語:Xorazm, Хоразм, خورەزم
- 土庫曼語:Horezm, Хорезм, خوْرِزم
- 土耳其語:Harezm
- 希臘語:Χορασμία (Chorasmía) 和 Χορασίμα (Chorasíma) (希羅多德)
阿拉伯地理學家雅谷特·阿爾·哈馬維在他的書中提出,花剌子模是波斯語khwar(خوار)和razm (رزم)的合體。[5]
由於數學家花拉子米的貢獻,西方語言的算法一詞即「花剌子模的」。
名稱同樣出現在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手稿,此地被宣稱為波斯帝國的一部分。
地理
花剌子模位於被東部的克孜勒庫姆沙漠及南部的卡拉庫姆沙漠包圍,為氣候和生態的乾燥地帶。古代阿姆河豐富的水資源為其提供了灌溉的便利,花剌子模成為農業生産高度發達和城市要塞建築和手工業興盛的地區。
歷史
阿契美尼德、帕提亞、薩珊
花剌子模在前6世紀為僅占有波斯帝國的一個省和呼羅珊(今阿姆河以南,興都庫什山脈以北地區)的小國。前4世紀初獨立,後受貴霜帝國控制。3世紀時,波斯薩珊王朝重新控制花剌子模。
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居魯士大帝於公元前530年去世之前就已征服花剌子模。他死去時,指派其子擔任花剌子模、巴克特里亞、卡爾馬尼亞和其他東部省份的總督[6]。
花剌子模的統治者在公元前328年曾請求與亞歷山大大帝講和。亞歷山大大帝的希臘史學家將這裡想象成一個游牧國王的荒涼地區,但20世紀俄羅斯考古學家發現這一地區當時是穩定、中央集權的王國,是位於鹹海東部的農業區,周圍是中亞游牧民族。花剌子模派使節向亞歷山大提出帶領其軍隊對抗裏海以西黑海方向的敵人(例如高加索伊比利亞王國和科爾基斯人),而亞歷山大禮貌地拒絕了。
在塞琉古帝國、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安息帝國期間,花剌子模基本上保持了獨立。但在薩珊王朝巴赫拉姆二世統治時期,花剌子模是薩珊地一部分。雅古特·哈邁維確認了花剌子模是薩珊帝國的一個地區性都城。比魯尼和伊本·胡爾達茲比赫等人在提到前伊斯蘭時代的花剌子模國王(khosrau)及伊斯蘭時代的花剌子模埃米爾時,都很明確地將花剌子模視為伊朗/波斯帝國的一部分[7]。波斯帝國的官僚系統使用的巴列維文字在公元2世紀左右傳至花剌子模,並成為當地最早的字母,此外後來的花剌子模帝國的統治者在行政和公共事務上都使用波斯語[8], 這些都確認了比魯尼的說法。在阿拉伯人到來之前,花剌子模也曾向貴霜帝國、嚈噠、古突厥等國稱臣。
阿夫里格王朝
根據比魯尼的記載,阿夫里格是來自Kath (کاث)(今屬烏茲別克斯坦)、說花剌子模語的居民建立的伊朗本土王朝[10][11],於305年至995年間作為沙阿統治花剌子模。他們有時受到薩珊王朝控制。
712年,花剌子模被倭馬亞王朝的阿拉伯人征服,從此就隱約處於穆斯林的宗主地位之下,但是直到公元8世紀末或9世紀初,一位阿夫里格沙阿才首次皈依伊斯蘭教,並以流行的皈依者名字「阿卜杜拉(Abdallah,上帝的奴隸)」出現。伊斯塔克里等歷史學家將花剌子模視為呼羅珊和河中地區的一部分。在公元10世紀,居住在阿姆河左岸庫尼亞烏爾根奇的馬蒙家族,由於從事貿易商隊經營,在經濟和政治上的重要性不斷提升;在公元995年,他們用暴烈的方式推翻了阿夫里格王朝,建立馬蒙王朝,並承襲花剌子模沙阿的傳統頭銜[12]。很快,這個地區又受薩曼王朝掌控,然後1017年被加茲尼的馬哈茂德(加茲尼王朝)征服。從那時起,雖然花剌子模沙阿的頭銜一直維持到公元13世紀[11],但突厥-蒙古人的入侵和突厥-蒙古王朝的長期統治取代了該地區的伊朗特色[11]。
花剌子模王朝
11、12世紀的花剌子模先後受加茲尼王朝與塞爾柱帝國統治,在塞爾柱蘇丹艾哈邁德·桑賈爾時,花剌子模沙阿阿拉烏丁·阿即思多次起兵宣布獨立,被視為花剌子模王朝的開端。
在1142年,西遼耶律大石與塞爾柱人決戰,在卡特萬之戰中塞爾柱人戰敗[13]。西遼大將入侵花剌子模,逼迫阿即思每年進貢三萬金第納爾。花剌子模改為臣屬西遼,多次與塞爾柱交戰並奪下氈的城。
阿即思的繼承者庫都不丁·穆罕默德以及孫子伊爾·阿爾斯蘭在位時終身向西遼菊兒汗們稱臣納貢。阿爾斯蘭過世後,他的兩個兒子塔乞失和蘇丹·沙赫爭奪王位。塔乞失失勢,逃亡西遼。西遼耶律普速完的丈夫幫助他復位,但後來塔乞失反抗,因為西遼強征貢賦。西遼的反應是另立蘇丹·沙赫於伊朗東部的呼羅珊,不久蘇丹·沙赫死後塔乞失又兼併了東伊朗,於1193年重新統一王國。
1200年,在阿拉丁·摩訶末即位後,花剌子模國勢逐漸開始興盛。摩訶末為了擺脫西遼的統治,於1208年進攻臣屬西遼的撒馬爾罕(今烏茲別克斯坦城市),但反被西遼擊敗。由於當時西遼國內充滿矛盾,撒馬爾罕君主奧斯曼·伊本·易卜拉欣背叛西遼,自立為汗。於是,摩訶末又與奧斯曼相聯合,共同夾擊西遼,從河中地區趕走了西遼勢力。後來,摩訶末又擊敗奧斯曼,占領了河中地區,並向阿富汗進攻,於1215年征服了古爾王朝。
1217年摩訶末向報達(巴格達)的哈里發發動戰爭,軍隊到達阿撒答巴忒,兵馬凍死多半。摩訶末的母親圖兒干合敦是康里人,乘摩訶末遠征之機,依仗康里將領,別居烏龍格赤(今土庫曼斯坦烏爾根奇)另立朝廷,干預國政,遂造成母子不和。
花剌子模國雖擁兵四十萬,但其戰鬥力比較鬆散,在1220年-1221年間被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國輕易摧毀。摩訶末在撤退中途死於裏海附近,而他的兒子札蘭丁也在印度河之戰中被成吉思汗擊敗,前往德里蘇丹國尋求庇護,後來又輾轉流亡,直到被人刺殺。
近現代
花剌子模地區被白帳汗國和察合台汗國瓜分,首都庫尼亞烏爾根奇(舊烏爾根奇,今屬土庫曼斯坦,注意與後來興建的、今屬烏茲別克斯坦的烏爾根奇區分開來)重建之後重新成為中亞最大、最重要的貿易中心之一。14世紀中期花剌子模在蘇非王朝治下從金帳汗國獨立。然而,帖木兒汗視花剌子模為撒馬爾罕的對手,對其進行了5次軍事行動,在1388年徹底摧毀了其首都。
該事件,再加上阿姆河河道的改變,導致花剌子模的中心轉移到希瓦。希瓦在16世紀成為希瓦汗國的首都。
俄羅斯的彼得大帝統治期間,阿姆河河岸金礦的流言一時甚囂塵上;另外俄羅斯帝國也有打開向南通往印度河(今巴基斯坦)的貿易通道的野心,這兩個因素使得俄羅斯遠征花剌子模地區,被希瓦擊退。
亞歷山大二世和亞歷山大三世時期,俄羅斯開始嚴肅地嘗試兼併該地區。俄羅斯對希瓦進行軍事遠征的一個主要理由是釋放汗國的俄羅斯奴隸,並阻止未來的奴隸貿易。
大博弈初期,俄羅斯對這一地區的興趣與大英帝國發生了衝突,導致了1839年的第一次英阿戰爭。
隨着俄羅斯在突厥斯坦的擴張,希瓦汗國領土逐漸縮小;1873年,希瓦汗國作為一個半獨立的俄羅斯保護國與俄羅斯簽訂了和平協議。
布爾什維克在十月革命中掌權之後,一個短暫存在的花剌子模人民蘇維埃共和國(後來改名為花剌子模社會主義蘇維埃共和國)在希瓦汗國所在的領土上建立,1924年該國正式併入蘇聯,領土分屬烏茲別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土庫曼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和卡拉卡爾帕克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1991年蘇聯解體後,該地區分別成為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和哈薩克斯坦的一部分。許多花剌子模古城位於今烏茲別克斯坦的花拉子模州。
參見
參考文獻
引用
- ^ 見《史記》
- ^ 見《漢書》、《後漢書》
- ^ 見《魏書》
- ^ 見《新唐書》
- ^ C. E. Bosworth, The Encyclopedia of Islam, Vol IV, 1978. p. 1061
- ^ Huart, Clement. Ancient Persia and Iranian Civilization. 1972. ISBN 0-7100-7242-2. p. 46
- ^ Nasser Takmil Homayoun. Kharazm: What do I know about Iran?. 2004. ISBN 964-379-023-1. p.35
- ^ A. A. Simonov
- ^ British Museum Collection. [2020-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BosworthIranica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11.0 11.1 11.2 Clifford Edmund Bosworth, The New Islamic Dynasties: A Chronological and Genealogical Manual, Columbia University, 1996.
- ^ C.E. Bosworth, "The Ghaznavids" in History of Civilization: Central Asia in History of Civilizations of Central Asia, Volume IV: The Age of Achievement : A.D. 750 to the End of the Fifteenth Century : Part One : The Historical Social and Economic Setting/edited by M.S. Asimov and C.E. Bosworth.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1999, 485 pages. (Vol. IV, Pt. I). ISBN 81-208-1595-5. Excerpt from page 101: "The ancient Iranian kingdom of Khwarazm had been ruled until 995 by the old established line of Afrighids of Kath, but control subsequently passed to the new line of Khwarazm Shahs, the Ma'munids of Gurganj"
- ^ Biran, Michel, The empire of the Qara Khitai in Eurasian histo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44.
來源
- Yuri Bregel. "The Sarts in the Khanate of Khiva", Journal of Asian History, Vol. 12, 1978, pp. 121–151.
- Robin Lane Fox. Alexander the Great, pp. 308ff, etc.
- Shir Muhammad Mirab Munis & Muhammad Reza Mirab Agahi. Firdaws al-Iqbal. History of Khorezm (Leiden: Brill) 1999, trans & ed. Yuri Bregel.
- West, Barbara A. Encyclopedia of the Peoples of Asia and Oceania. Infobase Publishing. January 1, 2009 [March 13, 2015]. ISBN 143811913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24).
延伸閱讀
[在維基數據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