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舒行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舒行(1910年12月—2000年1月3日),原名胡元紹胡喜慶。江西省吉安縣(今吉安市吉州區)長塘鎮橋南村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少將吉林省軍區第一副司令員。

生平

曾任中國人民志願軍50軍第二參謀長。1955年,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1]

1929年10月,參加了儒延坊紅軍游擊第一大隊。不久任班長、排長。1930年3月在油田青山戰鬥負重傷。1930年康復後歸隊,參加了第七、八、九次攻打吉安戰鬥。攻克吉安後,從紅軍游擊隊升級到紅三軍團,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1年轉入中國共產黨。歷任特務連班長、排長、教導營第一連指導員、紅三軍團政治部宣傳隊長。1933年還擔任過南豐縣縣委書記。長征途中任紅三軍團紅四師紅十團黨總支書記。1935年5月11日攻打會理戰鬥,被一發炮彈破片擊中,頭頂的頭髮頭皮全部被削平,血肉模糊,不省人事,在沒有麻藥情況下,從頭部、四肢和身上取出了12塊彈片。後在延安的醫院裡又取出20塊彈片,但仍有4塊彈片無法取出。1936年4月下旬,渡黃河東征山西攻打霍縣時,一顆子彈從左腿膝蓋處打進去,穿通後又擊中右腿同一個部位,動脈被切斷。回延安養好傷後雙腿的膝蓋處伸不直,走起路來彎曲一拐一閃,成了半蹲的「二等甲級革命殘廢軍人」。

西安事變」後,隨周恩來去西安做張、楊部隊軍官和青年學生的統戰工作,改名舒行。1937年春回延安在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任教員。

抗戰爆發後,任抗大第七大隊第三隊隊長,抗大二分校第二大隊大隊長,晉察冀分局黨校大隊長,冀中軍區游擊第五總隊總隊長。1942年2月17日包森犧牲後,繼任晉察冀軍區冀東第十三團團長,政委李子光,副司令單德貴,參謀長陳雲中,政治部主任王文。1944年11月任冀熱遼軍區第十四軍分區司令員,政治委員李子光兼、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曾雍雅、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黃文。第十三團團長陳雲中/師軍,政治委員王文,副團長王振東。1945年1月,舒行帶隊在平谷東高村伏擊單德貴偽軍「京北剿匪支隊」時,第十三團部分基層幹部戰士不願打自己原來的老首長和老戰友,戰鬥中不向偽軍開槍投手榴彈,一場設計很好的伏擊戰打成了擊潰戰,跟在後邊的日軍衝上來後,打伏擊者反而吃了虧。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第十四軍分區作為冀熱遼挺進東北的西路軍,和地委書記兼政治委員李子光、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黃文,率領第13團1、2、3、4連和特務連組成北進第一支隊,開闢熱河地區,部隊迅速發展壯大,以1、4連和特務連一部擴編為第4團,全團1800人;以2、3連和特務連一部擴編為第5團,全團1300多人;以第4團和第5團組建冀熱遼軍區第24旅。1945年底改為晉察冀第二野戰軍熱河縱隊第二旅。1946年9月熱河縱隊第二旅與熱河縱隊第三旅合編為冀熱遼獨立第13旅,旅長黃皓顯、政委陳仁麒,其中原第4團、第5團合編為第37團。1947年8月,獨立第13旅改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八縱隊第22師,第37團改為第64團。1948年11月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五軍第133師第397團。1952年8月第133師調歸第四十六軍建制。1969年12月改為第138師第412團。

解放戰爭時期,任熱河軍區參謀長兼承德衛戍區司令員,冀熱察軍區參謀長,1948年任東北野戰軍第十一縱隊參謀長,第四野戰軍第四十八軍副軍長,第五十軍第二參謀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五十軍第二參謀長。1952年秋回國治病。1955年任吉林省軍區第一副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1970年1月到吉安軍分區幹部休養所離職休息。因肺癌晚期病逝於江西,終年90歲。

家人

妻子王克(1922-2021),原名王佩芬,博野縣小莊頭村人。大姐王佩萱(王佩珊)1925年入黨。1938年參加革命。1942年結婚,育有一子一女。曾任博野縣婦救會宣傳委員、冀中十分區的聯合縣婦女委員會主任、晉察冀十四地委秘書、熱河省委組織部幹事、解放軍第五十軍政治部宣傳科科長等職。1953年轉業,副廳級待遇離休。[2]

女兒舒娟

兒子舒放

參考

  1. ^ 揭秘:中共首批开国将军的级别是怎样划分的?. 鳳凰網(轉自摘自《黨史博覽》2010年第5期). 2010-06-13 [2012-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20). 
  2. ^ 記者寇拴民 實習記者郭會哲:「舒行、王克 一張黑白合影 見證革命伉儷初心」,《河北青年報》2022年11月24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