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自由之路行動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移居南方的政治宣傳海報。標題:「去南方避開共產主義」。底部字幕:「南越同胞展開雙臂歡迎北越同胞。」
越南分治後,大約100萬難民在自由之路行動期間逃離實行共產制度的北越

自由之路行動(英語:Operation Passage to Freedom越南語Chiến dịch Con đường đến Tự do)是美國海軍所使用的一個術語,用以描述越南人共產黨統治的越南民主共和國(北越)逃往南越(越南國,後來成為越南共和國)的大規模遷徙。

法國奠邊府戰役中戰敗後,日內瓦協定規定在在法蘭西聯邦和尋求越南獨立的越盟之間的法越戰爭之後,解散法屬印度支那。該協定根據北緯十七度線進行南北分治,北方為胡志明的共產黨越盟控制,南方是法國支持的越南國。協定允許在到1955年5月18日截止的300天期限內,人們可以在邊境封鎖之前,在南北兩方之間自由遷移。總共有80萬到100萬北方難民逃離北方的共產黨統治,也有數量少得多的越盟戰士向北遷移到共產制度的北方。分治規定為臨時狀態,到1956年舉行全國大選,達到重新統一。

北方人的大遷徙起初得到了法國空軍海軍的幫助。美國艦隻繼法國人後將北方難民疏散到南方的首都西貢。該行動伴以大規模的人道主義救濟努力,資金主要來自美國,嘗試吸收到西貢郊外巨大的難民帳篷城市。政治上,描述為越南人從受到壓抑和迫害的共產極權地區,遷徙到美國人資助的南方的自由世界。從越共的觀點來看,這一時期的特點是,中央情報局支持的宣傳活動代表南越的天主教徒首相吳廷琰,呼籲在共產黨統治下的天主教徒逃避迫近的宗教迫害,得到北方150萬天主教徒中大約60%人的響應。這次移民擴大了吳廷琰的權力基礎;雖然此前,越南大多數天主教徒分布在北方;此後多數分布在南方。這次行動的目的是加強南方,為重新統一的選舉做準備;吳廷琰擔心共產黨獲勝而取消選舉,改為款待新的委託人作為特殊利益集團,相信他們有利的宗教觀,將成為堅固的反共堡壘。

戰爭後,由於反對北方共產政權之苛刻統治,對舊政府有關人士報仇及錯落的經濟政策,大量南越人民渡海逃生(香港電影《投奔怒海》中對此有所描述),大約十萬人喪生逃難途中。至今南越國旗仍然是海外越南的反對越南共產黨政權人士普遍使用的標誌。

參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