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報
羊城晚報 | |
---|---|
類型 | 晚報(每日出版) |
版式 | 大報 |
持有者 | 羊城晚報報業集團 |
主編 | 林海利 |
創刊日 | 1957年10月1日 |
語言 | 簡體中文 |
總部 | 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州市黃埔大道中315號羊晚創意產業園1-16棟 |
CN | 44-0006 |
售價 | 人民幣1.5元(2019年改為2元)[1] |
網站 | 金羊網 |
《羊城晚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創辦的第一份綜合性晚報。創刊於1957年10月1日。文化大革命時期停刊。1980年春節前復刊,並由葉劍英題寫報頭。現在隸屬羊城晚報報業集團。該報曾經是廣州地區發行量最大的報紙,如今仍然是嶺南和廣州最有影響力的報紙之一。
歷史
《羊城晚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創辦的第一份綜合性大型晚報。1957年10月1日在廣州創刊。中國共產黨廣東省委員會主辦。取廣州別稱「羊城」為名。1961年2月1日與《廣州日報》合併,仍稱《羊城晚報》,由中共廣州市委員會領導。1965年7月1 日《廣州日報》復刊,《羊城晚報》改由中共中央中南局領導。「文化大革命」期間於1966年12月13日停刊。1980年2月15日復刊,仍由中共廣東省委領導。《羊城晚報》被列名為「中國四大晚報」(另三個是《新民晚報》、《北京晚報》、《今晚報》)之一。《羊城晚報》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掀起一股新聞策劃的熱潮,並在1995年發行量達到最高峰,實發行量為150萬份左右,當時的說法叫「三三三格局」,即50萬份在廣東省外,50萬份在廣東省(除廣州市),50萬份在廣州市。此後盛極轉衰,加上激烈的市場競爭,銷量開始走下坡路。此後羊城晚報加緊市場化改版,2013年9月28日,世界品牌實驗室在香港發布2013年「亞洲品牌500強」,羊城晚報品牌價值為131.15億元,增幅超過20%,為中國晚報都市報類媒體第一位。[2]
2018年,報紙入選2017年全國百強報紙推薦名單[3]。
特色內容
《羊城晚報》曾為32版,宗旨是以新聞助民生,主要有要聞、時評、財經、教育、旅遊等板塊。第一版以地方新聞為主,其中「 讀者今天來電」專欄刊登讀者直接提供的消息, 密切報紙同群眾的聯繫。「時事走廊」版和體育版每天出版( 星期日「時事走廊」版改出「國際副刊」 )。副刊方面則擁有大量獨具嶺南特色的欄目而聞名:文藝副刊「花地」每周出 5期;綜合性副刊「 晚會 」每周出 5期。《羊城晚報》並輪流刊出「求是」「讀者來信」「 七彩板塊 」「衣食街」「書報攤」等專版和專欄。1981年1月4日起增出《羊城晚報·港澳、海外版》周刊,以港澳同胞、華僑和僑眷為主要讀者對象。[4]
現今羊城晚報周一到周五全國固定16版(其中廣州地區周二到周五為20-24版,甚至不定期加版),周六、周日全國固定12版。
文革停刊事件
文革期間,姚文元指《羊城晚報》是「大毒草」、「放毒、造謠的舊報紙」,最終難逃被封殺命運。1958年6月上任的《羊城晚報》第二任總編輯黃文俞回憶說:我在陶鑄同志領導下干新聞工作期間,感受最深的有兩件事,一是創辦《羊城晚報》,一是在報紙上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這兩件事,在林彪、「四人幫」一夥眼中,都是犯罪行為。[5] 1966年9月1日,《羊城晚報》改名為《紅衛報》,儘管《紅衛報》從內容到形式已很難找到《羊城晚報》的影子,但由於其前身是《羊城晚報》,1966年12月15日,中南局宣傳部發出關於停辦《紅衛報》的通告,最終被停刊。直到13年後,文革已成陳跡,1980年2月15日,《羊城晚報》才正式復刊。
參見
參考資料
- ^ 传统媒体融合转型的若干趋势. 人民網. 2015年5月20日 [2016-06-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年3月5日).
- ^ 《羊城晚报》再膺亚洲500强. 金羊網. 2013年9月29日 [2013-09-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2) (簡體中文).
- ^ 趙新樂(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2017年全国“百强报刊”推荐名单开始公示. www.ce.cn. 中國經濟網. 2018-01-16 [2021-0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5).
- ^ 羊城晚报十件大事. 來源:金羊網—羊城晚報. 2012年10月18日 [2013-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9月27日).
- ^ 文革中的《羊城晚报》. 來源:金羊網. 2010年7月13日 [2013-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10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