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雲庵
紫雲庵又名茅篷,原是黃山入口處的一座廟宇,在紫石峰麓,後依紫雲岩。「茅篷」同時也是清代、民國直到1970年代沿用二百多年的地名,即今日黃山風景區的溫泉景區。1950年代廟宇拆除,至1980年代「茅篷」地名逐漸棄用。
歷史
這一區域原有一座著名寺廟,名為祥符寺。清乾隆五年(1740年),慈光寺下院祥符寺被桃花溪特大山洪沖毀。乾隆七年(1742年)夏初,相距僅二公里的慈光寺主持悟千在讓位於大徒弟野雲之後,來到距祥符寺舊址僅兩三百米的地方,避開桃花溪激流,在人字瀑旁高約二十丈的紫雲岩下,一塊長約二十丈、寬約八丈的平地上,搭建半間茅房棲身苦修。[1] 半片楠竹上手刻廟名「黃山一茅篷」。他勸走雲遊僧人,保住明朝萬曆年間歙縣鮑正元和休寧丁自宣兩位徽商施捨的這片土地,根據《天都同社規則》,永遠屬於慈光寺所有。[2]
歙縣潭渡村富商黃廷泗來山秋遊,慷慨解囊,資助悟千清除淤泥,修復了被土石淤塞的湯泉。悟千登門歸還餘款,黃廷泗感其誠信,又加倍捐資,幫助悟千興建廟宇。乾隆八年(1743年)動工,三年後,擴建成一廳三房的瓦房。以後又陸續擴建,學士張南華命名為「紫雲庵」。
由於紫雲庵地理位置優越,從這裡開始進入景觀集中區域,然後由此往返各處,而且自明代以來此處山道設施開發較早,又因此處屬於歙縣地界,徽商、宦紳和文人雅士常來遊覽,到乾隆末年時,香火興盛,超過了慈光寺。悟千、野雲、戒嚴三代師徒先後圓寂之後,紫雲庵與慈光寺開始不再謙讓,甚至發生兩廟的僧人在小補橋爭搶香客的事件。後經多方調解,雙方達成協議,兩廟都不准出廟接客,改為立碑指路,聽客自主。
咸豐九年(1859年)九月,紫雲庵遭兵火,大殿倒塌。同治三年(1864),程恩稅、蔣龍文重修。1920年代,慈光寺住持脫塵和尚趁紫雲庵式微,兼任住持。
1930年代,黃山建設委員會成立,湯口至岩寺鎮的公路和湯口至茅篷的湯茅公路陸續通車,私人別墅和新式旅社出現。
1955年春,人民政府拆除紫雲庵,在其基址上建起黃山療養院。[3]
參考
- ^ 茅篷——曾经的黄山第一站. 黃山風景區管委會. 2022-07-22 [2023-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11).
- ^ 戴耕玖. “黄山茅篷”紫云庵. 黃山日報. 2021-09-06.
- ^ 黃山佛教歷史沿革及主要寺庵和名僧,安徽文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