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糜稜岩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含眼球狀碎斑的糜稜岩結構

具有糜棱結構的岩石稱為糜稜岩(Mylonite),又名磨嶺岩磨變岩糜嶺岩磨爛岩[1]。糜稜岩是一種變質岩,原岩經過強烈擠壓,破碎後形成細粒,是一種動力變質岩石,粒度一般小於0.5毫米,但有時也含有少量比較粗的原岩碎屑,呈現為凸鏡狀定向排列的殘碎斑晶

糜棱岩是強烈破碎塑性變形作用所形成的岩石。往往分布在斷裂帶兩側,由於壓扭應力的作用,使岩石發生錯動,研磨粉碎。糜棱岩的粒度細小,但一般比較均勻,外貌緻密,堅硬,需藉助顯微鏡才能分辨顆粒輪廓。

糜棱岩常由花崗岩砂岩類岩石形成,所以主要礦物成分是石英長石,並常被壓扁、拉長,石英碎粒還可出現平行光軸的波狀消光帶。在磨碎的基質中有時殘留有稍大的石英、長石單個晶粒(或碎屑),或由兩者集合構成的「眼球狀體」。眼球體中同樣可見波狀消光和解理雙晶紋的彎曲。

糜棱岩常具條帶狀和紋層狀構造,條帶和紋層的形成係由礦物成分、顏色、顆粒大小等差別造成的。糜棱岩也常見一部分新生礦物出現,如綠泥石絹雲母多硅白雲母綠簾石滑石蛇紋石等。這些礦物常作定向排列,致使條帶構造更趨明顯。

參考

  1. ^ 磨嶺岩-mylonite. 國家教育研究院. [2018-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06)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