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精子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精蟲
精子與卵子接觸的瞬間,即將展開受精過程
人類精子解析圖
標識字符
拉丁文spermatozoon
MeSHD013094
格雷氏p.1243
解剖學術語

精蟲[1]精子(英語:spermatozoon、spermatozoön、複數 spermatozoa)俗稱「蝌蚪」,是男性或其他雄性生物生殖細胞。精子與卵子結合從而形成受精卵,進而發育為胚胎。精子最初由雷文霍克於1677年觀察到。

人類精子HE染色光鏡圖

對後代(二倍體)而言,精子細胞提供大約一半的遺傳物質。在哺乳動物中,後代的性別由精子決定:含有Y染色體的精子受精後發育為男性/雄性後代(XY型),含有X染色體的精子受精後發育為女性/雌性後代(XX型),卵子只提供X染色體。

構造

精子主要由頂體細胞膜細胞核、具精子特徵性的螺旋狀粒線體以及鞭毛所構成。頂體含有溶解酶。當精子與卵子接觸時,溶解酶會被釋放出來,消融卵子的透明帶後與卵子結合,形成受精卵。

產生

精子發生(spermatogenesis)是有性生殖的雄性動物的睪丸中,生殖細胞從精原細胞一直發育到成熟的精子的過程。

原始生殖細胞經有絲分裂,分裂為大量精原細胞。精原細胞生長(細胞器增大且DNA的量變兩倍)(二倍體)變成初級精母細胞(雙倍體)。一個初級精母細胞經減數分裂1變成兩個次級精母細胞(單倍體)。兩個次級精母細胞經減數分裂2變為四個精細胞。精細胞經過分化/精子形成為單倍體的精子。

物種

植物

在藻菌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以及裸子植物中的蘇鐵目和銀杏目,都具有鞭毛而能游動的精子;但裸子植物中的松杉目和買麻藤目以及全部被子植物,精子都不具鞭毛。[2]

人類

人類的精子形狀像一隻小蝌蚪,長約50-60微米(0.05-0.06毫米)。其頭部的細胞核負責攜帶親代遺傳基因,中段含有大量線粒體以提供能量,其尾部則具有螺旋運動功能,使精子能向前游動。

人類一次正常的射精過程中,其射出的精液中,精子的個數大約有2億到5億個之多,但在精液的總體積中仍然只是占有很小的比例。

參見

參考文獻

  1. ^ 精蟲(Sperm、Spermatozoon)-《中文主題詞表》 (PDF). 臺北市: 國家圖書館. 2005年修訂版: 頁372. ISBN 957-678-430-1. 
  2. ^ SINGH, Hardev, et al. Embryology of gymnosperms. Encyclopedia of plant anatomy XII. Embryology of gymnosperms. Encyclopedia of plant anatomy XII., 1978.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