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號大提琴協奏曲 (蕭斯達高維契)
第2號大提琴協奏曲,作品126,是俄國作曲家蕭士達高維契作創作的作品。寫於1966年。跟第一首相同,作曲家把這首曲子題獻給好友、大提琴家羅斯卓波維契。羅斯卓波維契於同年9月25日於莫斯科舉行了首演,指揮為葉夫根尼·斯韋特拉諾夫。這是屬於蕭士達高維契晚期的管絃樂作品,基本上調性已經不再如早期或中期般如此明顯,有些音樂評論會夾硬的將本曲套成為「G小調調性」,但不論作曲家的手稿或後來由Sikorski(當年專負責出版東歐及前蘇聯作曲家的音樂作品)或博浩出版社所出版的總譜,均沒有這樣的寫法或稱呼。
分析
配器
- 木管樂器:短笛、長笛、2雙簧管、2單簧管、2巴松管、低音巴松管
- 銅管樂器:2圓號
- 敲擊樂器(4位):定音鼓、三角鐵、梆子、大鼓、小鼓、鈴鼓、筒鼓、木琴、樂鞭
- 絃樂器:第1小提琴、第2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2豎琴(齊奏)
依照工具書《管弦樂作品手冊》指示,上述之配器可簡記為"*2 2 2 *3—2 0 0 0—tmp+3—hp—str"[1]。
結構
本曲共分為三個樂章,頭尾兩樂章均為篇幅長的樂章,演奏時間超過15分鐘;中間樂章卻非常短小,約5分鐘便奏完。全曲演奏時間為約36分鐘。
- 第1樂章
緩板(largo),以4/4為主,間中插入3/2,5/4或3/4等節奏
- 第2樂章
小快板(Allegetto),2/2為主,間中插入3/2,3/4或5/4等節奏
帶詼諧的間奏曲。作曲家主要以跳弓奏出本樂章的2個主要音樂動機:以純四度的音程跳躍,以及交織而不斷重覆的單方向半音/全音,第二動機據稱是取裁自烏克蘭敖德薩地區的一首民謠,但如果將這動機拆開,最後原來就是作曲家後期常用的DSCH動機,但將音符按次序重新排列(DSCH→EDCH→E♭、D、C、B♮)後,再以同等的音程轉移至不同的音高上。
在這兩個動機下,蕭士達高維契為獨奏創製出不同的旋律樂句,同時間,兩個動機的原型就不斷穿插在樂隊各樂器中,中段改為以3/4為主,獨契以第二動機加上大距離的滑音,營造成一種舞曲的模式;但原來的動機原型仍然在各樂器中穿插出現,尤其是定音鼓的四度音程,使它首次在樂曲中出現。經過一輪旋律樂句上的變化後,獨奏似乎回歸到第一主題,但很快卻進入了熱鬧的終段部份,然後在圓號和樂隊的對答下,小鼓突然的滾奏使樂曲直接進入第3樂章。
- 第3樂章
小快板(Allegetto),沒有不固定節拍,開頭為2/2,但隨後則6/8,3/4,2/4,3/2,5/4等節奏不斷的出現
在小鼓的滾奏下,兩支圓號吹出號角式的宣召段,令人回想起《節日序曲》中的開頭部份,及後出現一個很奇特的組合,小鼓換成為鈴鼓的滾奏,然後大提琴獨奏就在不斷的鈴片聲中模仿圓號的樂句,到達四個顫音後,第二樂章中的四度音程再次出現,並在巴松管及低音巴松管的兩次增值吹奏後,進入了由豎琴引領的田園風6/8節奏。獨奏在長笛襯托中奏出了第一主題。
注釋
- ^ Daniels, David. ORCHESTRAL MUSIC: A Handbook. 3rd ed. Lanham: Scarecrow Press, Inc. 1996: 378. ISBN 0-8108-32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