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波 (書)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6年6月30日) |
第三波 | |
---|---|
原名 | The Third Wave |
作者 | 阿爾文·托夫勒 |
譯者 | 朱志焱、潘琪、張焱(1983年版) 黃明堅(1994年版) |
類型 | 社會科學、歷史、未來學 |
語言 | 英文 |
發行資訊 | |
出版機構 | Bantam Books(美國) |
出版時間 | 1980 |
出版地點 | 美國 |
中譯本出版日期 | 1983年(朱志焱等譯,內部發行,次年公開出版) 1994年(黃明堅譯) |
中譯本出版機構 |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新華出版社(朱志焱等譯) 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4年) 時報文化(黃明堅譯;1994年) 中信出版集團(黃明堅譯;2006年) |
媒介 | 印刷品 |
系列作品 | |
前作 | 《未來的衝擊》 |
續作 | 《大未來》 |
規範控制 | |
ISBN | 0-517-32719-8(英文精裝本) 0-553-24698-4(英文平裝本) 978-957-13-1179-1(台灣版) 978-7-5086-8506-9(中信社2018年版) |
CSBN | 3002·241(三聯書店1983年版) |
《第三波》或《第三次浪潮》(英語:The Third Wave),是美國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於1980年出版的著作,為《未來的衝擊》之續集。
阿爾文·托夫勒在書中描述在已開發國家從工業時代(他在書中將工業時代稱為是「第二波」)到第三波信息時代的演變。
托夫勒的理論
托夫勒在書中提到三種不同的社會,他也提到「波」的理論,每一波都用新的潮流取代較舊的社會及文化。
- 第一波是新石器革命,從狩獵採集轉變到農業社會。
- 第二波是工業化社會,從歐洲的工業革命開始,之後擴展到世界各地。工業化社會的核心概念是核心家庭、類似工廠的教育系統,以及公司組織。托夫勒提到:
「第二波社會是工業化社會,以大量生產、大量分布、大量消費、大量教育、大眾媒體、大眾休閒、大眾娛樂及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你可以將這些和標準化、中央化、集中化及同步化加在一起,所得到的組織就是官僚制。」
- 第三波是後工業社會,托夫勒認為自1950年代後,大部份的國家都開始從第二波社會進入第三波社會。托夫勒為此創造了許多新詞,也用了許多別人發明的詞來描述此一概念,例如信息時代。
出版號
- 原文本
- ISBN 0-517-32719-8(精裝本)
- ISBN 0-553-24698-4(平裝本)
- 中文本
- ISBN 978-957-131-179-1(時報文化,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