笏,俗稱奏板、朝板、手板、手簡、玉板等,是中國古代大臣上朝時拿着的一塊弧形板子,並傳到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等東亞地區,上面可以記錄要參奏的內容或是君主的旨意,笏的用意亦有遮口穢,以表示對帝王尊敬的說法。天子執圭,臣子執笏,這種禮儀開始於周朝。
最初笏用竹製成,後來用骨、牙或玉所製作。文武大官品第不同,所持笏板的材質也不同。後來也成為道教法器之一。中國古代官員手持笏板乃是上窄下寬,笏板的長度規定是二尺有六寸,在君王面前指點事物時使用,接受君王命令時,則將命令寫在笏上。[1],算是一種備忘錄[2]。唐朝規定,官員把笏板插在腰帶上,騎馬上朝。[3]明朝規定四品官以上執象笏,五品官以下執木笏[4]。笏板在中國古代是一種地位的象徵,歸有光的《項脊軒志》記載︰「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
注釋
- ^ 礼记·玉藻. [2024-03-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22).
笏:天子以球玉;諸侯以象;大夫以魚須文竹;士竹本,象可也。見於天子與射,無說笏,入大廟說笏,非古也。小功不說笏,當事免則說之。既搢必盥,雖有執於朝,弗有盥矣。凡有指畫於君前,用笏造,受命於君前,則書於笏,笏畢用也,因飾焉。笏度二尺有六寸,其中博三寸,其殺六分而去一。
- ^ 《釋名》︰「笏,忽也,備忽忘也。」
- ^ 《舊唐書‧張九齡傳》記載︰「故事︰皆搢笏於帶,而後乘馬,九齡體羸,常使人持之,因設笏囊。」
- ^ 《正字通》上載︰「明制,笏,四品以上用象牙,五品以下用木。」
延伸閱讀
[在維基數據編輯]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考工典·笏部》,出自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