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知識社區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知識社區是一種共同體結構,是知識管理中學習理論和社會交換理論 (Social exchange theory)的融合。過去常被看作是形成於論壇或Web論壇的言語社區(discourse community),現在知識社區更多地被用來指代實踐社區(community of practice)或虛擬實踐社區(virtual community of practice)。和其他研究領域一樣,關於知識社區的動機、組織原則和相應的結構等問題也存在着諸多爭議。

視角

在整個20世紀八九十年代,知識社區被看做是源於BBS(Bulletin Board System)、Web論壇和網絡言語社區的一種Web上的虛擬構成。直到新千年,隨着社會網絡網站的增加,知識社區隨之被描述為個人參與知識管理的一種工具或方式。但兩者的最大差異在於社會網絡網站缺乏節制或對結果的引導。

  1. 從社會交換理論的視角,知識社區是一種交流,參與交流的動機不斷改變。而交流在知識社區成員一致的價值感知,如投入時間的回報等基礎上保持着開放性。
  2. 知識社區被視作一種方法,藉此完成組織或流程上的革新。建立知識社區,在知識社區情境下,通過識別、生產、描述或傳播數據、信息、知識,為系統、組織或社會帶來變化。很明顯,有意義的價值是通過知識價值鏈生產創造出來的是這一視角的預設前提。
  3. 從組織層面上看,知識社區有助於維繫組織的強關係和弱關係;把信息反饋給組織(通過即時反饋和在討論中的話語分析);增強組織的可信賴度(通過建立知識社區,容納各種不同的觀點,建立組織的公共信任);加速知識轉移和知識利用;增強知識的流動性(通過交流空間的建立,為研究和實踐搭起橋梁)。

以分析知識社區的視角不同,但在群體間識別、生產、描述和傳播知識是他們分析的共性。

Community of practice,根據認知人類學家Jean Lave 和Etienne Wenger的定義,描述了一群人有共同興趣,一門手藝,或一種專業。這個組織可以自然演變,因為成員有共同興趣在某一領域或地區,或者它可以創建專門的目標,獲得有關他們的知識領域。它是通過分享信息的過程和經驗,與小組各成員相互學習,並有機會發展自己個人和專業((Lave & Wenger 1991年)。Community of practice也存在於網路上,如:討論區及新聞組,或是存在於現實生活中,如:在一個午餐室工作,在現場設置,在工廠車間,還是在其他地方的環境。從Lave 和Wenger在1990年代創造這個名詞後,這種型態的學習一直存在,只要人們一直透過講故事來學習和分享他們的經驗。

組織行為和結構

知識社區有助於培養發生着的關係,在此基礎上促進思想交流的知識生態的形成。知識的價值在交流的交易本質中形成。通過交流,已有的知識被整合,新的知識被生成。知識社區利用大量的雙向交流工具,比如討論版、文章評論、投票和web會議等,來培養討論,刺激思想交流。 知識社區的組織結構依創建者的身份、地位和目的會有很大不同。知識社區內容的貢獻、管理等工作實際上傳播給社區的核心成員。知識社區的成員至少包括問題專家、版主、協調人(facilitator)、普通大眾或目標受眾。 一般情況,知識社區鼓勵社區內的信息公開,但同時也提供個人信息的保密功能。有時,社區內的公開信息受知識共享許可協議(Creative Commons Licenses)的保護,只有創作者本人有增刪修改等權利。知識社區被看作是傳統印刷模式和公共開放獲取系統之間的橋梁。

缺點

知識社區和實踐社區有一個共同的缺點。對一些人來說,社區的任務驅動型傾向削弱了創造力;對另一些人來說,大量專家或有相似看法人的相聚和交流使知識社區或實踐社區缺少了傳統社區的多樣性。有人提出社會網絡(social networks)的出現可以解決問題,然而,儘管社會網絡和知識社區是相關的,但他們並不是一回事。